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真人書-聖心女中真人圖書館
3月27日(星期三)晚上七點,很開心邀請到斑點星人陳偉霖老師,一場名為「十年之後我還在寫遺書」的講座,在圖書館舉行。在講者誠懇且帶有幽默港普腔的帶領下,聽眾走進了一段關於生命、死亡與活著的對話。
「從小就不一樣」的人生
從出生開始,他的人生就異於常人。因為疾病,他的父母從未對他提出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只希望他「活得自在,好好過日子」。老師說,他無法評斷父母的教育是好或不好,但每個人背後都有不同的生命條件與選擇。
「每天出門,幾乎一定會遇到歧視」
老師的成長歷程,讓他從小就必須面對歧視與拒絕。他提到,自己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計程車時,都曾被排斥。他人的異樣眼光與不友善的語言無處不在,他是社會的邊緣人。他也坦承,或許對很多人來說,他的存在,是一種「負擔」。
想做的事情真的很有可能會成功——「零」的挑戰
老師曾經試圖「完完全全當一個零的人」。他努力想在考試中考零分,但沒想到實踐起來真的很難。兩年過去,他才真正考到零分。然而,也因為這個過程,他被推薦到大學授課,協助規劃那些「無法就讀大學的人」的人生路。因為,他是一個「有目標、有想法的人」。
從可口可樂中體悟的責任與真理
老師說,他曾對父親表示,未來一年只要喝可樂。結果,父親真的為他準備了一年份的可樂。當他想放棄時,父親提醒他:「這是你自己說的話。」因此,他為了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真的喝了一年的可口可樂。這段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有時候,話不能隨便說,因為有可能會實現。
人跟食物一樣,好的部分可以好好吸收學習,不好的部分就拒絕、不必接收。
老師分享了自己生命中的重要轉折。他的皮膚癌細胞影響了免疫系統,進一步導致肺結核。當時,他必須接受一場高風險的手術。術後,他認為自己已經離開人世,來到了天堂。當護士詢問是否需要止痛藥時,他直接拒絕了。他想:「既然人在天堂,為什麼還需要止痛?」護士詢問了不只一次,他仍堅持。直到他逐漸認清自己還在病房裡、麻醉退去的那一刻,他瞬間體悟,有時候,不必那麼堅持,當有人給你建議時,也許可以選擇聽聽看。
活在當下,因為未來本來就還沒來
學生詢問他對未來的想法,老師表示人生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面對未來」。當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時,那個「未來」其實已經來到了「現在」。「當下要做什麼,需要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分清楚:你的未來,是自己要的,還是別人、社會、世界強加給你的?對他而言,沒有什麼時間,去思考還沒有來的事。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延續
講座最後,老師談起「生前喪禮」這個極具挑戰性的行動。他曾舉辦自己的生前喪禮,來的人不是他「想看到的人」,而是他「需要看到的人」。那些有愛的人,有恨的人,過去交織的人生片段,都在那場喪禮裡被看見。老師說,喪禮就像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學生問起何謂死亡時,老師回答: 「人的死亡,並不容易,因為當你與他人產生關係時,那些連結就會延續下去。」
死亡也是一種復生。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活在彼此的記憶中。死亡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種不同形式的存在。肉體或許會腐朽,但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