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配送中

《行李箱,配送中》藝評

文/張舜捷


  一趟旅程當中,令我最耗神,最緊繃的,就是在過機場出入關安檢的時候。雖然對於安檢的緊張感,隨著出國旅行的次數增加,漸漸開始消退減弱,但在這個被迫獨立,且需與不同母語的人溝通的環節,讓這份刺激始終能保持著相當的重量。也就是這份刺激,和縝密的流程環節,使出入關安檢成為一種莊嚴且完整的旅行儀式。

  此作品在展演前,觀眾必須事先填寫基本資料,和簡單的問卷。在填寫問卷的當下,更加強化了對於這趟旅行觀演的期待和憧憬,像是一種事先計劃和準備。演出當天,觀眾會先在入口處領取登機證和行李箱,之後戴上耳機,拖上行李,邊聆聽導嚀,邊走向出關處。之後即是入關檢測的環節,演員用誇張戲謔的方式檢查每個人的行李,在所有觀眾的行李都檢查完畢之後,才會開啟一個沒人認領的行李箱,並且開始一段獨白和演唱的表演。

  這個作品最值得讚許的一點,即是作品和展演場域的連結性。在整體的動線安排和裝置的擺設上,使竹圍工作室不只是一個陳列作品的空間,如:展場旁的捷運運行聲,提昇的交通感、領取行李走向海關時的筆直單一通道、展演結束後海關身後的後門等....整體的動線非常流暢,不論是碰巧還是團隊精心的設計,竹圍工作室這個場域確實替這個作品加上非常多的分數。但在演員表演和劇情編排上,仍有細小的瑕疵。例如行李托運的檢測上,檢測人員並不會逐一的打開所有的行李。如果在設計上,能讓每個行李在過機器時,都發出異常的聲響,會強化檢測人員打開行李的動機。另外則是,行李在通過檢測之後,應該直接統一管理,無需再交回觀眾手上,即便是為了後段劇情,需要讓落單的行李出現,也有更多合理的處裡方式,例如:通過分流已繳交行李和未繳交行李的旅客、行李上存在非在場乘客或非人名致親愛的等...的標籤或是完全沒有任合標籤的行李,都是可以更加合理的手法。我認為在製作仿真的沈浸劇場時,所以事件和行為的合宜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 2020 年,製作關於旅行的作品的感受力是非常強烈的。因為肺炎疫情的影響,旅行變得奢侈,口罩限制住人大部分的表情,加上防疫需保持的安全距離,人與人之間的鏈結愈發低落。但在疫情控制相對穩定的台灣,還存有國內旅遊的可能性。而在旅行的當下,無論是個人或是群體,都是一種能暫時脫離日常,脫離生活、課業、事業壓力的狀態。好像透過旅行,我們能暫時和這個充滿困境的 2020 年稍微切割,卻又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進入到室內空間時,被迫面對迎面而來的體溫測量和戴口罩的提醒。所以即便是在台灣,存在於今年的旅行,仍舊無法完全脫離疫情的陰霾。

  在這次作品當中,讓觀者在今年疫情影響的色彩之下,重新省思旅行曾經的意義,以及如今演變而成的樣貌,並且讓同我一般距離旅行已經很遙遠的觀眾,可以在這短短的時間內重新找回對於旅行的感受。比起高談闊論自己還未能掌握的議題,我更喜歡這種將簡單日常的事件深度描寫的作品。雖然作品理念並不艱澀,但在裝置和展間的規劃上,又能保有相當程度的美感而不俗,是作為創作者,需要不斷去尋求的平衡。

  縱觀整體,是一件天時地利人和兼具的作品,即便在戲劇的文本安排上有些許瑕疵,但仍舊瑕不掩瑜。形式上完整度極高,美術和裝置的設計也相當精緻,但在考量到作品留存的永續性上,如果能將 2020 年中旅行的困難和特色放大,便能使未來腦中不存有這段歷史記憶(疫情)的新生代來說,會是一件能明確記錄時代歷史的重要文獻,也可以趁機增強作品的結構性和完整度,是非常值得繼續修飾和再製的作品。期待未來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再次看見這件作品!

無人行李箱及箱內物品。

展演現場。

演出樂曲手稿。


現實沙洲上空的心境漫航-評《行李箱,配送中》

文/張子謙


  「一個當代的行李箱,它可以容載著什麼?一個夢想、一種身份、一種不能言 語的禁忌,或者一種歷史,都有可能。」1-李欣穎(《行李箱,配送中》藝 術總監) 在全世界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侵襲的今(2020)年,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妖山混血盃跨域創意實驗室》(簡稱妖山混血 盃)優選作品-《行李箱,配送中》跨領域沉浸式劇場(下簡稱本作),試圖 透過行李箱這樣的旅人傍身物件,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時空交錯的虛擬移地體驗。

  本作帶來的虛擬移地感受,始於一張旅行登機表的表單填寫。《EHA AIRLINES》(下簡稱 EHA),為本作創作團體「逃脫的快樂夥伴」(Escaping Happy Artists)所虛構成立的航空公司,在觀眾準備登機前,皆須填寫旅行、歷 史、個人等三類相關資料,如旅行類「是否喜歡流浪到淡水」、「任選十樣旅 行必備品」、「獨特登機經驗」,歷史類「〈夜來香〉一曲之演唱者是誰」、 個人類「星座」、「中英文姓名」、「搭乘航班」(參與演出場次)等。

   登機表填畢,場景便轉移至本次妖山混血盃舉辦場地-竹圍工作室。於預定時 間報到,「乘客」(觀眾)即會拿到一張質感逼真的機票、一只由 EHA 所配發的個人行李箱,以前往 100 公尺外的登機門進行登機手續,過程中並有一段透過耳機聆聽的柔聲旅途小語相伴。

  抵達登機門,亦比照真實登機經驗,開始進行安檢程序,進行人身與行李檢 查。將被配發的個人行李箱放上 X 光機輸送台,輸送台旁牆面開始投放行李箱 內含物品的掃描畫面後,此時乘客才發現,行李箱內置物品,皆為根據登機表 所填寫個人特質的客製化組合,每一位觀眾的組合都完全不同,飾演安檢員的 演出者,也會在此實體「開箱」,將箱內物品一一取出介紹並與觀眾進行即興 互動。


  在所有乘客皆完成行李箱安檢程序後,此時安檢員發現,一只行李箱靜靜躺在 登機門旁角落,在詢問是否在場有人遺忘行李箱,皆未有人回應後,安檢員便 對此不知名行李箱進行開箱確認。與此同時,牆面現出氳紅色調的觀音山景, 似是搭乘鐵路的旅途移動景象,行李箱內,也起出幾項特別的物件,如烏克麗 麗、南洋風服飾、《夜來香》專輯錄音帶與播放機、書信等。

  在此階段的演出,則應用了德裔詩人暨達達主義運動發起人-雨果・鮑爾 (Hugo Ball, 1886-1927),於 1916 年所提倡的「聲音詩」(Sound Poem)概念, 本作演出者,在民國初年日裔女歌星李香蘭(本名山口淑子,1920-2014) 《恨不相逢未嫁時》(1943)
2 的背景音樂播放下,本作藝術總監李欣穎亦彈唱 自作曲《行李箱》(2020)3 ,其餘演出者則運用口腔所能發出的各式無語意聲響,穿插朗誦這位不知名者書信上的字句。

  這位不知名者的兩封書信,一封寄給在台灣的「阿嬤」,一封寄往法國的 「S」,前者表達了搭乘淡水線鐵路欲前往淡水飛行場(1941)過程的諸多感受,並透過問候阿嬤年輕時候相熟的「查某朋友」(女生朋友),心境漸轉向後者對自身愛人的傾訴:「你是一顆太陽,籠罩了徬徨給我溫暖的力量」。

  在上述車窗山景的景色更迭影像、以烏克麗麗伴奏的《行李箱》、書信字句朗誦的交錯穿插下,此時乘客已彷彿進行了時空穿梭,進入 1940 年代的淡水, 自河岸沙洲的旗幟氣流中冉冉昇翔。


  「希望可以在呈現時,讓大家感受到回憶與行李箱的情感。」4-陳重佑 (《行李箱,配送中》劇場導演)

  這位遺留行李箱的不知名者,無論是 1940 年代的日裔歌星李香蘭本人、與李 香蘭可能曾有一段情誼的台裔作家劉吶鷗(1905-1940)、與李香蘭曾合唱《讓我 們在夢中相遇》(夢で逢いましょう,1950)
5 的日裔烏克麗麗演奏家灰田勝 彥(1911-1982),無論是「她」或是「他」,都似與在場乘客一同搭乘了這架前 往未知的航班。

  航班到站,演出結束,乘客逐一「逃脫」出國內線到站海關,即便淡水飛行場 已然消逝,但此刻,乘客所踏上的這塊土地,又是哪條時間線的淡水呢?

  或許,也只有隨著 EHA 航班不同架次的起降而靜躺在貨櫃,容載著不同乘客特 質碎片的行李箱,能與我們訴說更多線索了。

【註解】
1 團隊訪談影片。網址:https://bit.ly/34L3T4l
2 李香蘭,《恨不相逢未嫁時》,1943。網址: https://youtu.be/yURzm1oImK43 李欣穎,《行李箱》,2020。歌詞發想自李香蘭、劉吶鷗、川島芳子、灰 田勝彥等角色背景,與《讓我們在夢中相遇》一曲。 親愛的可愛靈魂呀,今晚在夢中相會嗎?
 一起在飛機跳舞吧,起飛降落都依著你呀。 親愛的健忘靈魂呀,
 今晚在夢裡作夢嗎?
 一起在椰林哼唱吧,移調節拍都跟著你呀 親愛的嬌嫩靈魂呀, 你是雨天沒傘也淋不濕的島嶼吧。
 今晚在夢醒相遇嗎?
 喔,抱歉,忘了你是傳奇呀。
4 1
5 李香蘭、灰田勝彦,《讓我們在夢中相遇》,1950。網址: https://youtu.be/TkbrLxkuhxw

機場海關安檢處。李欣穎攝影。

行李箱安檢台開箱。葉雅婷攝影。

觀音山景畫面、《行李箱》演唱、書信朗誦。洪偉瑄攝影。

登機等候區曁《行李箱》歌曲聆聽處。李欣穎攝影。


無處起飛的年代,難以分析的數據:論 《行李箱,配送中》

文/周紫宸

  

  這是一個機場的安檢處,等待安檢通關的年輕乘客魚貫——即使,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全球國境封閉,起降近乎全面禁止的年代。一條標準的掃描儀、一個嚴謹的安檢門,略低於視平高度播放著的字體復古的安全宣導影片、三個身著深色EHA航空制服,訓練有素的航空地勤人員、四幅看起來並不惡俗的A4宣導海報、二十個左右的大小行李。這是進入「海關安檢」處時,映入眼簾的一切。

  由《逃脫的快樂夥伴》籌劃、製作的《行李箱,配送中》,由六位跨領域的成員共同完成。《逃脫的快樂夥伴》由北藝大新媒系研究生組成,成員組合由傳播、音樂、劇場、機械、建築、新媒跨域。展出過程以直接的觀眾體驗配合傳統的裝置展出,在數據運算鋪天蓋地的世代當中,用呼應於每個人記憶點的語彙(這些元素來自於事前的問卷調查),顯影每個人身上不可運算的內在價值。我排隊,等待進入安檢門。在安檢門後方,我的左方放置著『專屬我的』紫紅色手提箱。而在我的右方,其他已通過安檢的「旅客」們,鄭伴著自己的行李箱,圍觀著牆上每一個後來旅客的行李箱開箱。行李箱顏色紛紛,旅客或提、或拉、或放。同時,大多人望著輸送帶與掃描儀,還有那一面掃描儀後方不斷變換投影的白牆。每一個乘客的行李箱的即時透視影像,都會在通關時被投影在牆上。我們好奇每一個參觀者的行李箱裡被放置了什麼;如同我們好奇行李箱物件的乘客是個什麼樣的人。在行李箱裡面的物件,都是依照問卷分析後,EHA航空為我們配置的「個人組合」。



  展覽的時間與空間,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區塊:一、「雲端問卷」;二、「展出序曲」 ;三、「觀眾參與」、「裝置展出」。詳細探究以上四個區塊的特質,可以發現此展「發生」的現場,其實更對應成四個不同的時空,分別是:「雲端空間」、「觀眾的個人心智空間」、「觀眾與演員之間」、「觀眾與展出物件之間」。

一、 雲端資料彙集
  雲端問卷在參與展覽的前幾天,隨著登機許可寄到我的電子信箱。問卷問題不超過15題,問題特性全數根據喜好、經驗、無正解。例如:夜來香是誰的歌?你能哼一段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的歌詞嗎?

二、聲音鋪陳序曲
  登機前,我們會帶著耳機,走一段林間小路進入主展場(也就是『海關』)。播放的錄音內容,是一女聲對觀眾以感性廣播的形式,言述與旅行相關相關情境。

三、現場展覽參與
  進入主展場,所有程序如同一般的機場海關入關。身著EHA航空工作服的地勤人員為團隊成員擔任,也擔任全場展出的演員。在場次的乘客行李全數安檢完成以後,演員會開始排練好的小互動劇場表演。表演同時進行兩封不同時空的信件朗誦,加上現場烏克麗麗彈奏。

四、檔案感受詮釋
  表演結束以後,所有乘客出海關。之後可以自由參觀展場。展場一角有為此展創作的旅行歌曲與手寫譜,觀眾可自由聆聽。

我們需要多少的數據,才能編碼成一個靈魂?

  在某一場關於與庫卡共舞的採訪中,編舞家黃翊自問:「我們需要多少的數據,才能編碼成一個靈魂?」

  
談資料科學的基本概念,首先會定義「資料點」。資料點是什麼?它是構成運算區塊的最小單位。現下,各種與群體社會議題(或問題)相關的運算中,最小的「一個資料點」,通常就是「一個人」的「某個面向」------例如我的蔬菜飲食習慣,與你的家具消費偏好、他的血糖指數。但是,當我們把一個資料點視為一個整體時,這樣的單一資料點就失去了被分析的價值。它變得只能夠被敘述,不能夠被運算。換句話說,當我們把一個人視為一個主體,而非被分析的一個資料點時,當一個人失去成為某個市場結論的價值同時,他也成為了一個完整的靈魂整體,一個具有內在價值的完整世界,只能被敘述,不能被運算。

  「可以被量化的,為外在價值。不能被量化的,便為內在價值。」這是近代哲學處理心物問題的基本假設。人性的價值在數據時代中如何被運算(或是不應被運算)?當我們越來越堅信數據的分析與準確預測的務實價值,科學強勢再度漸變成另一種學科信仰。當眾多社群越來越堅信大數據分析能夠接近「全面地」為我們帶來更加美好的人生,《行李箱,配送中》匯集的所有行李箱,便成為這個想像最直接的詰問。

從「旅行的意義」,思索公共性與小我符號—比較陳綺貞展覽與《行李箱,配送中》

  當「陳綺貞」成為台灣大眾文青浪漫的一個流派,旅行的情懷成為文創市場流通的大元素,台灣的藝術家們便不得不小心處理相關的呈現。陳綺貞當年的華山「當代藝術」展覽引發眾議,最大的討論前提在於其接受文化部流行音樂高額補助八百萬元,焦點在於展覽本身,全然環繞在陳綺貞的自我創作,太過強調她的「小我」:她的日記、她的聲音、她的故事。但是,這個世界在哪裡?展覽帶我們看了陳綺貞,但沒有帶我們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樣的反思,令人思索如果以旅行為題,我們能夠發出什麼樣的關於公共、群體,而非只關於「小我」的探問?

  當代藝術近幾個十年來對公共性的討論有增無減,當代藝術有時候精闢地讓我們檢視現下社會與個體、個體與當代(現下)社會的關係。若把藝術團體或藝術家作為媒介製造者來檢視,我想,此展的確充分的扮演了這樣的催化劑。陳綺貞的展覽帶領觀眾看見陳綺貞,這是大眾流行文化仰望巨星的本質。是一種群體仰望個體。快樂逃脫夥伴的《行李箱,配送中》,邀請乘客看見「自己」與「資料運算」當代趨勢之間的關聯,這是一種個體與世界的對視,10個乘客,就有10種不同的對視關係。作為個體與世界之間關係的反身鏡,這是當代藝術越來越普見的特質。

內在價值的顯影

  開箱的那一刻,我看見『我的』行李箱裡面:有Farida吉他的明信片、一隻尖叫雞、一本插畫手札。這讓我快速地回想起我在2015-19年間數次短居紐約生活的經驗、我那有點脫線的毛病,(導致無數朋友送給我尖叫雞做為脫序的生日禮物),還有那些低頭在咖啡店塗鴉著所見街道,感受橙色陽光熱在臉頰上的時刻。 行李箱物品組合的揭露,立即地讓我知道「這些是屬於我的」「這個組合只有我懂」「這是在我的生活史裡面的,別人沒有的」。在這一次的展出中,內在價值存在的印證與探問,巧妙地囊括在每一只依據資料客製的行李箱裡,發生在每一次的打開客製的行李箱瞬間裡,呈現在每一面行李箱組合的透視圖面中。從旅客們填寫問卷開始,就已經被植下了追問內在價值的引子。

  《行李箱,配送中》演出與裝置的介入目標明確:直接讓觀眾感受「什麼東西難以歸納分析」。直接、輕鬆、明暸——這是當代年輕藝術團隊的氣質與風格的一類。時下,我們已經離開90年代的爆裂,不搖旗挑戰疾呼抗爭,而是用詼諧、機智與非語言的體驗,直接「點選」各自靈魂資料庫中,那些不能被運算的個人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