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GenieLab 妖山混血盃跨域創意實驗室

2017年秋天

妖山混血盃首次辦理,以跨領域為主題號召邀請各具專長的學生進行不同領域的混搭創作。組隊小妖以實驗精神,在北藝大校園各處展開藝術創作,內容涵蓋跨領域藝術、行為藝術、新媒體藝術、舞蹈和音樂相互結合的演出,藝術的能量在此迸發!

作品回顧

豬豬上學去─妖山修煉計畫When Pigs at University

創作者:李昭慶Chao-Ching Lee

展演日期:2017.09.29 Fri. - 2017.10.31 Tue.

展演地點:鷺鷥草原樟樹步道Egret Grassland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梁廷毓

一般肉豬是被安置於室內的豬舍空間,也就是非公共的、眷養的空間,但移置到了校園的公共空間,除了因為場域性質的誤植所產生的空間錯置、乖張感、以及些微的荒謬感、違和感,讓豬可愛化、寵物等等的形象轉變、在校園中製造一個奇觀、稀奇、新鮮的效果之外,還可以給予觀者甚麼?或是可以給予豬甚麼?

除了帶出現代社會專業分工的運作中看不見、並無法被消費者直接面對的問題,如豬隻在豬圈裡生活的環境、以及飼育豬隻的過程,以及以動物為本的倫理觀念等,更是將創作習以為常以藝術作為前景—其他學科為背後理論—的關係置換,使「藝術」成為支撐科學接觸群眾的中介,而非終點。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9OlUWWttQ70

草原座標 Quasi Land

創作者:高德亮 Tak-Leong Kou

展演日期:2017.10.06 Fri. -2017.10.31 Fri. 19:00 - 21:00

展演地點:鷺鷥草原Egret Grassland

作品介紹:

將科技置入自然且名為《座標》,卻無意將每一個紅色光點清楚標示;自然本身無時無刻的改變,碰上人類隨機上下與明滅的雷射,兩者撞擊出的結果就是直接在自然和非自然之間取得一個似清晰又模糊的平衡。

地景藝術挑戰的通常是地景本身的顯著性,創作者反其道而行,將作品本身化為顯著本身。觀者們因為好奇、為了欣賞而走進這個作品。人們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又再一次改變作品的樣貌。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tUebluqKUUU

未足輕重的日常祭典An Insignificant Rite

創作者:Tully

展演時間:10.01 Sun. 16:30 50 mins(觀眾可隨意進出演出場域)

展演地點:鷺鷥草原、人文廣場、荒山劇場 Egret Grassland, Arts Forum, Forest Theatre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張敦智

在旅程中,有一人雙眼緊閉,被其他人引導、環繞,手抱豬頭,步行上山。疲憊的身體姿態和物件,展現出生與死共存在同一副軀殼的矛盾狀態。他似乎為了不明確的目標而跋涉,但行動本身又如結局所示,宛如邁向死亡,緩慢而堅決,體現普世生命複雜的悲哀狀態。

舞踏與佛朗明哥舞的緣起,其實都與這場送葬、護行旅途彼此呼應。前者是日本在二戰後,為了抵抗西方價值與美學侵入,在1950年代發起的藝術形式,主張保留民族自身身體質感,來進行藝術表達。而佛朗明哥舞則起源於十五世紀因政治、宗教因素破迫害的摩爾人、猶太人、與羅姆人。他們透過這類音樂與舞蹈抒發心中憤怒與悲哀的情緒,並表達對尊嚴、自由的嚮往。

《未足》結合這兩種藝術形式,讓持豬者的旅途得以完成旅途,彷彿一場儀式,召喚他體內更深層、獨立的力量。作品背後的意識,充滿濃厚的悲觀主義。勞動終究歸於塵土。但其樂觀處在於,正因為旅途中召喚、與曾看見的希望,使死亡本身,最後有了值得眷戀的痕跡。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7EJiGFeVXpo

Ultra Line

創作者:許巽翔Hsun-Hsiang Hsu

展演時間:10.06 Fri. -10.31 Tue. 19:00 - 22:00

展演地點:行政大樓&鐘樓Administration Building & Bell Tower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武文堯

Ultra Line》乍看之下是具象的,但當它充滿了音樂性後,或許展現了抽象與實像般的交錯,配合著後方關渡平原的絢麗夜景,就像是有了伴奏(accompany)的小夜曲般,十分耐人尋味。就像作品名稱所示,這件作品超越了線條,激盪在藝大的夜空中,使觀者自行體會。

妖山混血盃跨領域展演其中一個名為《Ultra Line》的作品,同為關渡光藝術節的參展之作,創作者許巽翔在人文廣場(鐘樓)架起了三條柔軟、隨風飄逸的發光線條,在漆黑的夜裡透露著微亮的藍色光芒。

這三條發著藍光的線,大約四層樓高,在人文廣場平坦的視野中,從平面拔起如此高度的線條,在視覺上無疑是十分壯觀的。據創作者的說法,此作品原先預計在這三條線上各綁上一個氣球,然而無奈於展期天候的不穩定,過大的風雨等因素使得現在最終的呈現,其實是折衷後的權衡之際,或許創作者自己並不滿意,然而在不輸效果的同時又能顧及觀者安全,是相當難得的。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C_IvAT6hGFU

米索利地安星球 Mixolydian Planet

創作者:藝想天開 Music Matching Bond

展演時間: 2017.10.21 Sat. 19:30 2017.10.22 Sun.14:30 90 mins(作品長度75分鐘,中場休息15分鐘。遲到觀眾須由前臺人員指引入場)

展演地點:國際會議廳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all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林易衡

在所有露出的文宣與網路宣傳上,《米索利地安星球》強調各類藝術領域結合,直接點名這是個談「環境保育」與「人類」議題的演出。筆者盡量讓自己不存在太多想像,直到進劇場後一切才豁然開朗。這一個虛構於文明毀滅後的星球,確實令人回味。

才進入場內,演員、舞者、音樂家、道具已經在舞台上迎接每一位「旅客」;節目開始後,旅客們才隨著演員開始了一趟奇幻旅程。筆者時而被音樂吸引、時而被演員帶領、時而又被舞者的狂暴與溫潤感動,舞台上被各種元素掌控,對白尖叫歌唱、影像燈光閃爍,或許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這麼紛亂複雜難以切割。

音樂劇場的跨域形式並不少見,但如何包裝得令人舒服不顯得突兀,相當考驗每一位設計的創意;尤其架構在環境保育這樣巨大的框架之下,往往容易顯得老生常談。但藝想天開工作室嘗試用一種類似VR的方式,引領觀眾看到了新生繁盛衰敗而後又浴火重生,些微刻意又不致太超過的提點觀眾對我們所處的資本主義、自由主義進行反思。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cL3CIzSPicY

8000 km Away

創作者:鄭筠 Yun Cheng

展演時間:2017.10.28 Sat. 19:30 2017.10.29 Sun.14:30 40 mins (遲到觀眾須由前臺人員指引入場)

展演地點:戲劇系館T305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林易衡

究竟透過科技「傳遞」的內容是什麼?我們時常說表演藝術的可貴在現場、在當下,若創作者甚至沒有處在同一空間,怎麼能夠確定其感受到的藝術性是相同於觀眾的?這個作品透過這個方式反問創作者,無聲吶喊,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給許多人重重的一擊。

解構與再現時常是舞蹈作品很重要的一種呈現方式,在《8000KM AWAY》裡,編舞家鄭筠更是將《#blue》舞作中的片段直接拆解,透過舞者與影像的搭配,讓平時較不易接觸創作面的觀眾們得以一窺設計者的神秘面紗。

拜科技進步所賜,許多創作者能透過視訊進行創作。SKYPE接通後,觀眾看到的是一張外國面孔,他與舞者反覆一次又一次修正舞蹈內容,然後在得到某種共識後結束了這段視訊。這個畫面對筆者來說並不陌生,只是當這個過程竟如此「真實地」放到演出中,不免讓人莞爾。在時空的限制裡,人們又因為科技掙脫了這個枷鎖。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bm_7I0hE8MY

手勾手,我們一起去郊遊 Let’s Go to the Picnic!

創作者: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 Cola's Happy Friends

展演時間:2017.10.07 Sat. 14:00/15:30/17:00 30 mins (觀眾可隨意進出演出場域)

展演地點:藝大咖啡外川堂 TNUA Cafe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余詩文

在低頭族已成為普遍現象又飽受詬病的時代,創作團隊毫無忌諱地邀請觀眾帶著手機一同去「郊遊」,將意識的分散、視角的碎裂、表演主體的消弭、真實空間與雲端空間的互動,加以凸顯在作品中。當郊遊的自然風光置換成無數的有趣鏡頭與影像,科技的脆弱也正好嘲諷人類對3C產品螢幕的依賴:當其中一台電視螢幕的收訊失靈而出現一片黑屏時,原本在那裡觀賞的觀眾也只好訕訕然地跑到另一台電視螢幕前面說:「這裡好像比較有趣。」

在一片日常和諧當中,草坪上的女舞者和蓮花池邊的男舞者開始緩緩舞動,標註著「表演」的開始。但很快的,觀眾就發現自己的視角無可避免地被導向了電視螢幕上。兩位舞者手上各拿著一台手機記錄自己的身影,特寫影像即時傳輸到電視螢幕。

在手機鏡頭所營造的觀看視角下,表演主體不斷被切割與轉換:時而舞者自拍,時而舞者互拍,觀眾在真實舞者與螢幕影像之間來回游移,視角碎裂,全景和特寫空間重疊,還可以同時遁入虛擬的Line群組世界裡。最叫人興味盎然之處,莫過於觀眾成為了表演主體,看著自己的形象被投放在螢幕上,配上app的可愛圖案,觀眾也奮力地在鏡頭前擠眉弄眼,拿起手機拍下自己在螢幕上的可笑模樣。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UR3pe_yIg50

意識旅圖 The Conscious Trace Map

創作者:TN小星星 TN Star

展演時間:09.29 Fri. - 10.21 Sat. 10:30 - 20:00

展演地點:藝大書店2F TNUA Bookstore 2F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余詩文

「意識旅圖」與其說是瀏覽網頁之後的回顧意識軌跡的覺察過程,不如說是一個人為性極高的建構行為,參與者因為好奇裝置作品所呈現出意識的再現樣貌,而進行操作。當參與者在具有讀者意識下使用這個互動藝術裝置作品,所瀏覽的網頁,既不如圖書館共用電腦般具名正言順的目的性,亦無個人電腦的私密性,無關痛癢的瀏覽紀錄恰恰暴露了某種人類慣常的粉飾太平。

在形式上,《意識旅圖》以一張張的網頁截圖串成線性播映,呈現捲軸畫般的「意識流」。相較起一般電腦裡的條列式瀏覽記錄,《旅圖》提供了視覺上的「印記」。截圖本身猶如證據一般的存在,以其可立即擷取並保留如實樣貌的特性,像攝影一般凝住了某個時空。然而,緩慢潺流的卷軸,雖然力圖營造新的時間感,卻無以抵抗意識的瞬息萬變。再現形式也未能提供更多藝術感受,最終也只是流於一般的瀏覽網頁的習慣,視窗開了即關,資訊看過即忘。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B3f9kt3mgMY

隨聲逐響 Echo

創作者:郭佩奇 Pei-Chi Kuo

展演時間:09.30 Sat. 19:30 60 mins (遲到觀眾須由前臺人員指引入場)

展演地點:音樂廳 TNUA Music Hall

作品介紹:

文字截自藝評人陳韋綸

郭佩奇直接利用格律嚴謹的五線譜(經常稱為豆芽譜)中存在的音符,在國歌樂譜裡搭建出政治新聞裡經常出現的熟面孔,這個樂譜也同時於演出現場現身,使用的手法也不是所謂的圖像記譜,而是「記譜的圖像」,原來強調功能性的樂譜轉向視覺,焦點不在於音樂的實驗性,而是視覺與聽覺之間的關係。

音樂廳的空間、表演的舞台、投影的的邊界、肖像的古典畫框,一再提醒我們景框的存在,藝術家究竟想透過作品提供觀者什麼樣的想像?在演出《Vegetable English:中華民國國歌》時,男高音要求觀眾起立,如同記憶中在學校進行升旗典禮時的模樣,音樂會成了升旗的現場,將座位席上的我們拉回現實,而是面對著舞台上披掛於指揮身上的國旗。曲目演奏完畢,整場表演最後停留在觀眾起立,並且迎接藝術家從後台進場的畫面。

此時,演出間聽到的交談聲,演出前播放的一部關於宇宙的影片,目光不斷的從樂譜和樂手游移,以及聽覺上的不確定性,都獲得了解答。觀眾並不是真的在聽一場音樂會,而是參與了一場關於致敬的戲。

訪談影片:https://youtu.be/EDQ0mxZ94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