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城平谷

異日計畫《渦城平谷》藝評 

文/張舜捷


  我認為這項作品是本屆妖山混血盃中,製作最精緻的裝置。裝置本身在觀看上就有多種的變化,如:注水與未注水、煙霧的存在與否及多種的燈光變化。而這些不同的樣貌,都是相同的根基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而產生出來的。就如同一座城市,隨著雨天、晴天、白晝、黑夜、四季和月亮的陰晴變化,都會擁有不同的模樣。而渦城平谷的原型,即是參照「台北」這座城市所發想出來的。在作品當中,除了城市樣貌以外,同時被還原的還有生存於這座城市上的人的生活節奏,與這個社會上的人的共同意識。

  在這件作品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既是貫穿整個作品的媒材,也是引領觀者視線的嚮導。而在現實世界當中也是,因為人類是仰賴水而生的生物,因此水源即是決定一座城市樣貌的重要資源之一。從許多災難電影當中常常能見到缺乏水源的城市,其所呈現的形象皆是殘破不堪的。

  在宣傳片中,流動的水是藍色的,但在 10/23 日當天所呈現的水卻是澄清的。不曉得是在創作概念上有稍作修改,亦或是澄清水較容易取得的緣故,但水質的顏色確實會使作品本體所帶給觀者的意象完全改變。當水質呈藍色時,給我的感受就像河道或水路,象徵的也許和水路運輸有關;清澈的水則給我氣息流動的感覺,彷彿是化成雲霧,無聲的在城市中飄動的感覺。閱讀作品理念之後,雖然無法否認藍色的水所營造出的畫面美感度更高,但我認為清澈的水更貼近創作者們所設定的核心價值。

  除了水的顏色之外,在作品中,其實我更希望能看見交通路線相關的設計。雙北市與其他直轄市相比較為特殊的地方,其中一項是捷運交通系統。自從捷運開始普及之後,捷運的站數和不同的路線慢慢的成為一部分人對於交通距離測量的基準,捷運站也成為敘述場域定位的重點指標。在無形中,交通運輸的改革和新建,使得城市染上新世代的色彩,生活習慣也同時產變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北市和新北市似乎是好幾條交錯的直線,淡水和象山等終點站像是這座城市的頭尾,而台北車站則是整座城市的中心。若能將此概念融入在這項作品當中,會使作品中人對於城市的想像刻畫得更佳清晰。

  城市即是體現人類文明的象徵,建築、交通運輸、興盛的地區和人口的密度,都是依附著時代的審美與哲學思想變遷的。土地經由這些人類文明所附加的意識與建設之後,才真的成為城市。也就是說,城市是一片乘載著當代人類意識的土地。作為這樣的載體,城市每次的新建、改革和修復,都是生存於此的人,正在經歷時代下思想變化的證明。如:都市更新拆遷舊屋、轉型正義計畫拆除蔣公遺像、鐵路翻新或地下化,都反映著當代人重視的需求,和科技進步的變化。

  創作者在這項作品的作品理念中提到「提出對於未來城市實驗性的提問」,使我困惑了好一陣子。所謂的「未來城市」,意指的是城市在未來中的樣貌、城市中所存在的「未來感的因子」亦或是作者想像城市未來而製成的異世界。無論是上述的任何一種,其實人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對於未來世界的猜想,而城市或世界的未來走向也並非是無跡可循,從科技層面,人會幻想 5G、AR、VR 發展極致的模樣;從思想和習慣層面,人會幻想過度依賴科技所導致的用進廢退;或是因某種意識形態成為主流後,生活習慣的改變。這些推測和臆想,都是來自於未來給人的神秘感和未知性,使人無法去停止對它的解謎和猜想。

  回到作品本身,整體簡約但精緻的作品外觀,保留了觀者對於未來城市外觀的想像,這種沒有完整表述「未來城市」的創作手法,使我在觀賞之後,還能持續對作品及未來城市間的連結想像,以及觀者本身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城市模型

作品注水畫面


異日計畫-《渦城平谷》藝評 

文/李紹庭


  演出位於竹圍工作室的深處一隅,必須一路走到底,進入一座鐵皮屋才得窺見。時非假日所以觀眾不多,演出因技術問題而稍晚開始。映入眼簾的是個冰冷冷的空間,幾個板塊似的結構或高或低錯落置於各處,隱約是個全然解構的台北盆地。每個小小板塊上各自聳立著鐵構似的異樣建築,樂高積木似的,朦朦朧望去彷彿看到了熟悉的城市天際線。全然的灰白色調乍看了無生氣,卻又處處透著玄機。然後演出正式開始,戲劇系畢業的演員以解說員的姿態登場,引領觀眾漸漸進入這座「城市」。

  表演者以角落的水管滴水裝置揭開序幕,將人們對台北的集體印象化作一個簡單的符號與意象。水管的滴水聲反映著日常,於我們生活點點滴滴中被經常性地忽視,而如今卻被特意遴選出來作為表徵,大抵是台北的夏日鬱熱蒸汗,冬日又濕冷難耐之故。接著是生命之源的水經過澆水器澆灌,由植物的根部慢慢滲入地底,向低處無盡蜿蜒漫流,猶如淡水河與基隆河,推動了城市底層暗藏的渦輪。整座台北城因而甦醒,和著愈發明顯的器械嘈雜聲,發動了都市心臟隱然蟄伏的引擎。音效、機械與表演渾然一體,身為觀眾,非常輕易便能跟上整場演出的流,有充裕的時間好好去觀察、感受,與連結。

  自打城市的眾多機械開始運作後,城市的日常便完整地顯現在我們眼前。城市裡充斥著許多「玩具」──鐵色的彈珠與透明的方塊。彈珠被表演者置放在一個裝置上,排成長列,一顆顆經由裝置發射,經過彈珠台似的軌道與結構,落入像極環形停車場大廈的「建築物」,然後一顆顆乖乖排隊上下,起起落落之規矩,好比排隊過買路的小學生,一切是如此按部就班又無聊至極。彈珠台將彈珠分送至不同區塊,就好比我們常見的圓環車流,又好似兢兢業業的台北人生活,總是趕著鐘點奔向數不盡規劃細密的時程與會議,根本不得喘息。至於那一塊塊積木似的透明方塊,則是房子、商店或房間的象徵,散落於台北的各處街頭,或密或疏,可被解作任何事物。有趣的是,在創作者眼中,身為非台北人,他們眼中的方塊竟是台北多如繁星的咖啡廳。作為土生土長的台北人,恐怕不一定會特別意識到這項特色。另外攫人目光的,還有場上四分之一的時鐘、不斷來回起降的吊臂、高架橋似的軌道,尤其是一座偌大的摩天輪。仔細一想,台北的摩天輪密度的確幾乎是台灣最高,近至兒童新樂園,遠至美麗華,確實構成了台北特殊地景的一個部份。

  整場演出除了音效不斷地配合情境之外,燈光也參與了演出。水池透出的螢光色喚起了人們對科技感、LED 建築照明,甚至是碧潭的印象,泛起了浮光掠影。兩盞小燈亦照出了清晰的城市剪影,觀眾於濃濃的煙霧中感受到城市正邁入黑夜,落入深眠,但不眠的都市夜生活卻彷若正要開始,於各個角落亮起點點光源。天上亮起了一輪「月亮」──一片不規則的鐵片──彷彿地上板塊或區域的一個分支,懸掛在上頭,映射出強烈的光線。隨著燈光聚向月亮,一條密實的光束緩緩巡過了整座城市,彷彿夜間巡警的探照燈,似燈塔,又似夜空中直升機的搜尋燈。整體的氛圍奇幻、陰沉又靜謐,像極了都市夜遊者走在信義路或忠孝東路上的所感所聞。

  最後,一旁的螢幕放映出觀眾稍早賞玩裝置的畫面,欲示意觀眾亦正生活在這環境當中。這部分私以為和其他部分的質感有些斷裂,似乎略微多餘。畢竟,身在其中觀察多時,觀眾又幾乎都住在台北,我們大抵不需要再去意識自己生在台北的這個事實。最後一幕結束在裊裊白煙與月亮映出的光柱之中,終結於暗夜無眠的台北。總體來說頗有巧思,讓在地台北人重新一次以他人的觀點認識台北,未嘗不是一次有趣的體驗。雖然各區塊(應為行政區之意象)之間的關聯或敘事進行的銜接仍不免有得以加強之處,但整體感受仍堪稱通順,若是作為一個悠閒下午的藝術小活動,倒頗值得推薦。值得一提的是,創作者表示,這樣的藝術作品也許不能稱作「裝置藝術」或「互動裝置」,反而更像是一種「裝置劇場」。若論劇場,其實表演者的引導、解說與裝置、燈光操作,的確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若是少了這部分而僅僅放上標示牌讓觀眾自行操作器械、觀察裝置,整體效果與感受肯定將大打折扣。是以對於這樣的定義,筆者亦覺未失公允。

為城市的綠意注入生命泉源。

微型城市摩天輪的剪影。

可供移動的透明方塊與燈光的結合。


異日計畫《渦城平谷》藝評

/陳毓璿


  描述一個地方有千百種方式,把印象具象化是其中一種,也是一種能同時理解創作者 的方式。

如何描述城市?

  “異日計畫《渦城平谷》”的作者是平谷試誤所,為一組兩人團隊,作品當中以水作為 開頭,其中又以城市中的植物打開連結,在全白的裝置中,擺入一顆綠色植栽,著實 突出,而引導者在一旁說著: ”我們已經脫離了自然,卻又在城市中導入自然”。的確, 這個城市正是如此,盆栽中的水沿著導管滴下,一旁的器材紀錄著水滴的聲音,播放 出來,也的確是問題城市常有的聲音,之後還有利用鋼珠模擬人們的移動方式,城市 的光影,最後的一個環節,是在螢幕上播放觀眾們欣賞作品的影像,的確是在一個城 市中描述城市。

作品的呈現

  一眼看到作品,吸引我的是空間的配置,高低不一、形狀相異的平台們,以類圓弧的方式排列著,在一個四方的空間內,是足夠清晰的動向,同時,也確實像是在台北這個城市中,在直線切割的都市規劃下,仍然沒有死路,在交通上或思想上都適用。在光影上創作團隊也同樣用心,不同的階段都有相應的光影變化,在被照射的材質上也很講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片懸掛在貼花版的曲折鐵片,與它搭配的是一盞可移動的聚光燈,透過反射以及登的移動,光影撒在作品上,每一秒都有不同的變化,視覺上是非常優美的。若要在裝置上雞蛋裡挑骨頭,就是故障率偏高,部分連動的裝置需要手動去保持它運作的順暢,另外一點則是每個環節的裝置並不是連動的,若能讓裝置環環相扣,我想這個作品會更完整,且更精采。

引導與導覽?

  我認為這個作品擁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引導者,若沒有了這個引導者,那作品並不會如此生動,不會讓觀賞者可以那麼完整的吸收,這是很多當代藝術所缺乏的,並吝嗇給予的。而引導者又和導覽者有很大的差別,引導者是作品的一部分,不是給予觀看的方式,而是給予參與的機會,這個創作團隊確實給了觀賞者很多參與的機會,不論是精神上的或是行動上的都有,但我還是感受到一點點導覽的意味在,若可以試試看擔任一個百分之百的引導者,也許可以讓觀賞者更專注的去思考自己和作品的關係,並利用引導者給的資訊,一步一步認識作品。

思維的互動

  在互動這一塊,我認為創作者做的是足夠的,但部分不夠細緻,其中一環節,是讓觀賞者自主的移動平台上的壓克力塊搭配光影的照射,我認為這個環節在設計上是不足的,主要是因為光影和壓克力塊的搭配並不新穎,較難驚艷觀眾,若能在視覺上有更多驚喜,會是一個很好的互動。另一個環節的互動我鑿認為非常有巧思,就是作品展演的尾聲,螢幕會撥放觀賞者從頭到尾的觀賞過程,人們在審視一座城市時,經常忘了自己也是城市的組成元素之一,當影像開始播放,大部分的觀賞的都會感到驚喜,驚喜過後則開始仔細端詳自己的模樣,或是試著找出自己在哪裡,在這個時候,創作者提供了觀賞者一個很好的機會審視自己和這個作品的關聯,和這座城市的關係,可以藉機觀察自己帶著”台北”這個既有印象來參與這個展演時,擦出了什麼樣的火花,這樣的互動非常珍貴,並不是一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是更深入的–兩種思維之間的互動。

  水是萬物的媒介 雖說所有城市都有水,但若面對一群在同個地域生活的群眾,那你們想的水可能就會是同一種水。這個作品也相同,他很直接的告訴觀賞者,這描述的是一個城市–台北,當觀賞者接受道這個資訊的當下,作品中的元素就對了一項 – 觀賞者的印象,帶著自己獨特的印象進入創作者打造的思維中,會讓感受更加深刻,這是我自己觀賞時感受到的。看似一座自動的裝置藝術,但並非僅供觀賞,也歡迎介入情感。


各種描述城市樣貌的裝置。

優美的光影變化與曲折鐵片的反射。

引導者開啟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