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拓樸學》
《身體拓樸學》
我們多久沒有觀察自己形變的「身體」了?
我們多久沒觀察自己形變的「身體」?當人類祖先拿起石頭作為⼯具、思考該如何使用時:身體就開始與物開始互動,新的技術物使我們有了新的使用肢體的形式,同時會修改技術物符合我們的需求。科技與人類之間不斷地交互影響及變異,透過對社會人群與日常街景的觀察,是否可能假想未來人類身體的模式與形狀?創作者透過技術與身體各自不同的方向來觀察日常的技術物,嘗試打造出能與人類肢體「融合」的複合裝置,透過舞者運用裝置中姿態的變異、改變等,呈現人類與科技互動下所塑造出的身體模樣。
團隊/作品起源
來自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蕭育禮和舞蹈研究所的葉于瑄共組的雙人團隊《吧啦比里布》,歌唱節奏似的團名來自日本導演堀貴秀的逐格動畫《Junk Head》。《Junk Head》故事內容講述未來世界人類透過基因工程科技獲得長生不老的生命,卻因此失去生殖能力,生存在其中的人類、克隆人、機器人之間的衝突。團隊中負責機械技術開發的蕭育禮表示在創作發想階段,二人會各自提出感興趣的素材討論時從短片片段中得到為團隊命名的靈感。作品《身體拓樸學》雖與影片並無直接關聯,但從短片內容和題材的選擇,便可看出蕭育禮本身對機械媒材的關注。科技與人之間的關係角力,同樣也反映在《吧啦比里布》兩位成員對此次作品創作的思考之中。
有機vs.無機
《身體拓樸學》由蕭育禮設計穿戴式機械裝置,團隊中負責身體展演的葉于瑄將機械裝置穿戴在手臂和雙腿,與機械共舞。一直以來以身體感知世界、表達情感的葉于瑄對於機械與人之間的關係抱持著與蕭育禮截然不同的觀點,她認為機械與人的關係是衝突的,人機之間的關係拉鋸在編舞過程中淋漓盡致顯露出來,機械裝置限制了舞者的肢體伸展,使舞者在編舞時,必須將機械裝置的物理動態模式一併納入舞作設計,重新適應與機械必須彼此協調的「人機共存」狀態。于瑄談到練舞的過程必須承受肉體不斷被機械刮傷、束縛,原本舞者最熟悉的四肢、軀幹,每一絲神經每一寸肌肉皆因機械攀附而變得陌生,必須藉著和機械緊密貼合身軀的體感,再建構一套人體與機械共同運動的身體動態系統。彷彿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中的女主角艾莉塔,由科學家父親經由科學技術拼湊為「人型」,其存在是由人體與機械所合成的賽博格(Cyborg)身體,沒有記憶的艾莉卡對自身的存在感到困惑,經由一連串的激烈戰鬥——跳躍、揮拳、閃躲、奔跑、華麗的迴旋踢,透過宛如舞蹈般眩目的體技,與賽伯格身軀探勘個體的動力潛能,在過程中人類意識與賽博格身體逐漸整合為一。
人機共舞
在記錄練習和機械共舞的影像中,舞者葉于瑄巍巍顫顫的伸展著綁縛機械裝置的姿態彷彿破殼而出的雛鳥,化為不僅有人類肉身,而與機械合一的賽博格身體。身體與機械從互相抗爭、不適的狀態,通過舞者本身的身體、美學經驗、個人情感的催化,為機械賦予了人類的意識所構成的動態美感,這與過往工業革命以來的認知,單純將機械視為生產工具,導致人與機械間造成生產經濟價值的巨大的對立截然不同。當代人機關係因技術日新月異形成各種共存的可能,以舞蹈呈現人與機械融合正是《身體拓樸學》企圖以跨域合作來完成的實驗。
訪談/撰寫者:王鐙儀
吧啦比里布:
狀聲詞,可自由組合。
來自於兩個(或多個?)領域在對話當中、偶爾出現無法辨識出的雜訊。
“這邊的身體我是吧啦吧啦......”
“但我是比里比里布得設計誒~”
“還是想要里布里布的感覺啦!”
“可以,那這邊加點吧啦比的聲音好了。”
#擁抱雜訊 #愛雜訊 #吧啦比里布
葉于瑄
出生自臺南,自小學習舞蹈專業並持續進行創作,現今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創作主修。
關於創作,希望透過作品去呈現人,而非僅是看見人在呈現,因此觀察人類這項物種成為必要,看似有些自虐但對我而言卻是極為有趣。透過相關電影紀錄片、犯罪新聞題材作品等,探索人性最根本的原始性、慾望與極限…皆是迫使我進行創作的素材,創作作品中的《女人》、《島Island》與《天黑Dark》,便是以探討「女性」、「習慣」與「人性暴力」為題材,結合敘事性,將其交錯揉合成嶄新的身體語彙。
蕭育禮
1997年出生於臺灣臺南,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同時為Maker Village核心成員、Multipulse多重脈動擊樂團團員及逃脫的快樂夥伴維修部部長。創作類型以聲響及動力裝置為主:日常廢棄物改造、打擊即興及環境錄音取樣,探索聲音在Acoustic與Sampling的過程和其他可能,以及各種系統(如:技術物、身體、聲音)在故障(Glitch、Crash)和喪失機能等狀態。
2020年擔任《Noise Live 寂靜噪音 王福瑞現場表演》暖場藝術家、失聲祭系列活動 《MicroSonic 微音域 #1》演出以及北藝大妖山混血盃《行李箱,配送中》技術統籌及裝置設計。2019年擔任音樂會《【螺旋Spiral】說故事者》 演出曲目中 Karlheinz Stockhausen 《Spiral》的即興聲響以及看嘸舞蹈劇場《吹雞歸pun´ ke-kui》音樂設計及現場演出。2018年參與臺北雙年展2018《菌絲無線電啟動》開幕演出以及在第⼆屆JPG擊樂實驗室 Group3 《現象場 Phenomenon Field ⇌ Auditory》擔任發聲裝置製作。2017年參與聽說 《聽說有表演第十四場》Cristián Alvear 極簡音樂大師班學員及演出。
新媒碩 蕭育禮
舞蹈所 葉于瑄
創作顧問 王雲幼
概念發想 蕭育禮、葉于瑄
舞蹈編創 葉于瑄
表演者 葉于瑄
動力裝置設計 蕭育禮
音樂設計 蕭育禮
攝影紀錄 蔡宗育
《身體拓墣學 影像版本》
導演、攝影、剪輯 蔡宗育
特別感謝
北藝新媒系
臺中國家歌劇院
指導老師 王雲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