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s》
《Chips》
Chips and Opps
Chips,不同於YouTube 、Instagram 廣告上《X個官人X個妻子》、《天涯X月刀》等遊戲。它既沒有後宮養妻,也不會開局爆等爆裝。不走低端的爽玩路線,走的是高端的藝術路線,讓你邊玩邊品嚐當代藝術。
遊戲主要以獨到舞蹈演出為遊戲特色,搭配絢麗、超現實場景,與搭復古和新潮電子音樂,在不同的遊戲形式中轉換。使玩家能圍繞著迷幻的氛圍,進入故事與主人翁的心境。劇情發展與線上火紅的遊戲截然不同,不會開掛、平步青雲,而是完全反映現實中會發生的悲慘情節。相當適合喜歡藝術、 喜歡遊戲、以及人生悲劇的朋友。
耳機裡傳來沙沙雜訊混著呼嘯的風聲和行駛過的機車轟轟作響,百無聊賴的週一夜晚,《Chips》創作發起人黃亦澤的招呼聲襯著空間中嘈雜的環境聲響接受創作訪談,令人莞爾的率性呼應了《Chips》團隊/創作帶給觀者的初次印象。
《Chips》入選階段所製作的一支 MV,畫面閃爍著紅白遊戲機時代 8it 風格的點陣圖像巨大字體「Chips」,緊接出現虛實圖像構成的繽紛房間,不明所以的擺置著喜慶常見的陽春紅色塑膠椅和褐色電動按摩椅,一對男女在房間中隨著 funk 曲風的復古音樂恣意扭動身軀各自起舞,畫面跳出遊戲式的對話框,身著藍衣的男生向穿著紅色碎花洋裝的女生展開發問「你不覺得我們的舞沒搭在一起嗎?」,一場尖銳卻略帶幽默的唇槍舌戰便以遊戲對話框的形式在兩人之間開起。這支短片視覺美學拼貼並且無俚頭、帶著輕快的調性似乎也延續到黃亦澤組織合作團員的過程。問起本身是美術學院的黃亦澤當初是如何在地幅廣大的校園中蒐集到新媒體、舞蹈、劇設、音樂等各學院的創作夥伴?他笑著回答道:「除了辰耀以外,都是喝酒認識。」彷彿 YA 電影(Young Adult Movie又稱Young American Movie,指故事背景設定在校園,或以一群學生角色為中心展開事件的電影)裡,校園內一幫性格鮮明的熱血青年經歷一連串的生活碰撞摩擦,偶遇了擁有各自專長的夥伴,在青春洋溢的 Pop Rock、Grunge Music 風格的配樂聲中一起朝著目標奮鬥的路途上逐步更認識自己並獲得自我成長的歷程。
團隊/作品起源
提及團名/作品名稱的由來,亦澤表示,Chips 是薯片,是晶片,是籌碼、是缺口,一個單字具有多樣字義就像同在《Chips》團隊裡的每位成員有著不同特性。Chips(薯片)作為沒有營養價值、無關乎生存必須,純粹滿足口腹之慾的廉價零食,挾帶著大眾性質的消費品特性,也隱含著黃亦澤企圖將當代藝術經常論及關於媚俗與高貴之間的矛盾:在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很難與一般大眾有所連結也難以被理解,大眾將藝術視為既陌生遙遠、與生活毫無相關的存在;Chips(晶片)則代表團隊中負責音樂、音效工作的音樂系成員余辰曜,使用電腦數位技術製作出擬仿早期的電玩音樂;Chips(缺口)破損不完美的狀態與作品中的故事內容相似之外亦指出當今的世代共通的悽慘狀態,然而在艱困的時代中如果將缺口視為人們不完美的存在,或許此處的破損缺口反能成轉化為與他人的連結之處。黃亦澤笑稱或許上升星座在天蠍讓他特別在乎勝負輸贏,當 Chips 被翻做籌碼時,恰代表創作發起者個人隱藏的人格特質影響著作品本身。
人間悲喜劇 RPG
《Chips》作品使用遊戲形式與觀眾互動,黃亦澤希望作品不僅在展出規範期間內被看見,因此線上展演的部分意味作品即便在展覽檔期結束後,仍可以持續被觀賞。而存在於網路所具備破除時空限制的緣故,能讓作品被輕巧地隨身攜帶,進入一般大眾生活中,消除藝術難以親近日常導致與大眾的隔閡。
《Chips》在視覺美學及音樂風格皆以輕鬆歡快的氣氛呈現,然而黃亦澤表示,作品中的敘事原型源自希臘悲劇,而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名字則出自佛教典故,分別為須彌與芥子。須彌為一座巨大的山峰,芥子則是體積比綠豆還小的芥菜種子,須彌芥子意味極微小的事物可納入宏大的存在。黃亦澤透露,他特意將現代化活潑嬉鬧的復古風格結合西方古典悲劇和東方佛法思想加入《Chips》,企圖藉由後現代、超現實的美學風格與內容中傳統古典故事寓意的衝突感來傳達創作的理念。用嘻笑幽默的語調描述人生這場失敗狼狽的殘酷遊戲,並提出一個自省試疑問:「如果人生是一場遊戲,遊戲不是要快樂的玩嗎?到底追求的是快樂?還是終究是一場悲劇?跟藝術是否有關聯性?」。
訪談/撰寫者:王鐙儀
黃亦澤
花蓮⼈,北藝⼤美術系休學,視覺⽂化與藝術史組。平時熱衷寫作,與喜好⼈⽂社會科學等、藝術學與電影,專研神秘學與各式占卜。日前暫居花蓮持續創作。
張瑜晴
⽬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學四年級,主要創作為動畫作品,也有⼀些平面設計的經歷。
林子璇
⽬前為北藝⼤劇設系4年級學⽣,主修服裝設計,畢業製作《雌性領袖》預定於2021年12⽉於北藝⼤戲劇廳演出。平時關注⽇本流⾏⽂化、另類搖滾樂、各⼤時尚品牌,受⿊暗哥特奇幻風的電影影響,之後想往電影和劇場特殊道具的⽅向精進。
余辰曜
國立台北藝術⼤學⾳樂系四年級,主修鋼琴。平時喜歡在譜上亂作曲或隨意即興,也喜歡漫畫遊戲和各類⼩說。未來期望能站在國家⾳樂廳發表自己的曲子或是為 3A 遊戲⼤作製作⾳樂。另外透過接觸不同領域的⾳樂,思考音樂的意義與語言相互的連結性,研究⾳樂帶來的個性等等。
許雅昕
20Y,每天都在跳舞的處女座。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學舞蹈系肄業,⽬前為⾃由舞者。離校期間與多位藝術家合作,近期演出有 余金文《Non-Ordinary》、王志慎《阿米狗狂想曲》以及即將於明年2⽉發表的作品林俊余《剖開》。
梁保昇(LEONG POU SENG)
土生土長澳門人,熱衷於舞蹈及藝術,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學舞蹈系七年⼀貫制。曾參加多項舞蹈演出、戲劇、歌劇以及學習交流活動等等。過往在澳⾨詩篇舞集,參與多次的年度製作。也參與了在澳拍攝的<起航•荔枝碗>,放映於Rollout 衛星點對點-台北國際藝術村。⽽在校期間曾與多位知名藝術家合作。2020年於疫情期間,也與Project Saute 跨界合作,負責美術策劃。
段予誠
⽬前就讀臺北藝術⼤學舞蹈學系七年⼀貫貫七,是⼀名⾝體⼯作使⽤者,且在⼤⼀對燈光產⽣興趣,⽬前努⼒找尋燈光與⾝體之間的平衡。
黃孝傑
現就讀台北藝術⼤學舞蹈系 ⼩時候受到網路⽂化和台灣傳統⽂化影響,希望在作品中呈現出融合傳統與當代⽂化的樣貌。也因為⾃⾝⾎緣和找尋⾃⾝在⽂化中的定位時⽽在做作品中呈現不同的樣貌。
劉張妙齊
就讀台北藝術⼤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創作受銳舞派對、後網路藝術、聲響藝術影響,近期以電⼦⾳樂、實驗⾳像結合賽博格式的科技幻想⽂本為創作脈絡,關注⼈們因在真實虛擬化與虛擬真實化中感知並串聯,所影響之線上世界與⾝體、⾝分、社會⽂化的關係,並將個⼈⽣命經驗與科技幻想、情境式虛構⽂本做結合去反向地探討⼈的⾁⾝與⽣命狀態本⾝。
美術系 黃亦澤
美術系 張瑜晴
新媒系 劉張妙齊
舞蹈系 黃孝傑
舞蹈系 梁保昇
舞蹈系 許雅昕
舞蹈系 段予誠
劇設系 林子璇
音樂系 余辰曜
指導老師 黃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