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之心》
《匠人之心》
為了追求夢想,你會忠實於自己,全然的付出嗎?
日復一日地打磨自身技藝,堅持不斷地重覆操練,從而在追求過程裡,形塑出道藝合一,從一而終的人格特質,是為職人精神。是什麼能讓人一直堅持下去?是信念,是成就感,還是為了生活?面對外界的誘惑不曾心動嗎?創作團隊首先運用裝置打破舞者的動作慣性,逐步探討堅持的路上所需面對關於人、金錢、科技、時間等不同層次與面向的干擾和阻礙。創作團隊希望和觀眾一同思考在科技、網路大幅度改變社會生活的現今,在越來越講求效率的今日,以一生的時間打造出的職人精神,該如何與之共生共存。
團隊/作品起源
創作團隊混新日記創作體,由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班的鄭宜芳領軍,舞蹈研究所編創組與表演組的黃程尉和楊勝博,及音樂學系碩士班作曲組的梅宇軒共同合作,結合舞蹈、音樂領域專才參與創作。靈感來自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修習一門林承緯老師所教授的《民藝美學》課程。鄭宜芳在課程當中感受到傳統工藝手工製作時所需長時間反覆不斷的操作、打磨技藝,並且全神貫注的民藝工匠師傅,與自身在習舞、練習音樂時也須投入大量時間與精神的經驗有著相仿之處,作品《匠人之心》便由此孕育而生。
職人之心
受到傳統工藝啟發,團隊成員思索在曠日累時追求夢想的狀態以及匠人們所經歷的考驗,於是從此處發想,以金錢、人、科技、時間四項主題,探討追求夢想道路上最常面臨的挑戰。首先直接地面臨到金錢(經濟)是否能支撐創作的種種開銷;人際關係、家庭親情,在關係中面對傳統社會價值對於成功期盼的眼神所帶來的負擔與壓力;科技進步雖促成各種新興傳播媒體及媒材的選擇,卻也讓表演藝術面臨展演形式的改變,鄭宜芳認為現今觀眾越發將注意力放在視覺展演形式上,但表演藝術與觀眾同在現場,直接與表演者共存在當下的每一個「此刻」皆與觀眾在同一空間聚集而連結,身體感、五感的感知方式是視覺藝術難以完全取而代之的。尤其此次疫情,讓團隊成員對表演藝術家必須仰賴科技進行各項展演的現象,更強烈的感受到科技帶給表演與觀眾之間的影響;而「時間」是《匠人之心》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時間的推移代表著匠人日復一日,秉持堅持通過流程後才能一步步取得成功之鑰。
作品展演
原先團隊計畫作品形式為現場表演的舞蹈劇場,透過舞蹈表演結合裝置、音樂,以舞者和裝置兩者間進行的互動,讓現場觀眾經由表演藝術展演過程的時間感構成的「歷時性」,讓現場觀眾直接感知到匠人技藝透過「重複」動作形成能量的累積。然而受到疫情影響,展演全面改為線上展覽,團隊受到突如其來的挑戰,作品形式因此由現地製作的舞蹈劇場改為影像拍攝。影像版本的《匠人之心》,以舞者扮演追求夢想之匠人,藉著舞者演員在畫面中與各種物品互動,展現作品的創作概念:存款簿、海濱遊玩的家庭、在掛著金錢衣物鋁箔紙的木質支架等等的物件作為「金錢」、「人」、「科技」三項元素的象徵,而貫穿上述三項元素的「時間」則是畫面中隨著撥放時間反覆累積的動作。
團隊中負責編舞的黃程尉表示,在動作設計上面我們參考了匠人的製作歷程,匠人在重複的動作中精進自己的技藝,讓動作更佳純熟以及精緻,呈現出來的作品也會因為如此而帶有其獨特的韻味。藉由這樣的出發點,我們讓簡單的摺紙融入了舞蹈的肢體,將每一個摺紙動作發展並延伸出從身體為出發點的獨特觀點,又因為來自四方的干擾而轉變型態,如此完成了我們對於匠人動作的詮釋。
作為舞者的楊勝博針對肢體展演的細節,也運用了細緻的表演動作在舞蹈詮釋上,透過日本手工藝工作者的手部動作來揣摩,以壽司師傅的手藝為例,可以看到其手部的細緻變化與其掌握和精準度,是透過不斷練習而得來的結果,舞者也從摺紙這件事來進行一連串的感受再感受,在融會過程中與影像的動作編排上,都可以看到匠人是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去進行「捨棄」一事。
改為線上展演,在無法與觀眾在同一空間中與舞者共同經驗的身體感知,因此音樂的存在便成為呈現《匠人之心》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線上觀看影像時,音樂播放與觀眾的私人空間產生緊密的連結,負責製作音樂的梅宇軒,特意為線上版本的《匠人之心》製作了劇場似的序幕音樂,跟著影片中舞者演員的表演動作,音樂亦起伏跌宕,沒有台詞的表演以音樂訴說「匠人」追求夢想歷程中的內心轉折。梅宇軒在音樂後半段更融入了各種嘈雜的都市環境音與自然環境聲音,巧妙的融合「匠人」的內在精神與所需面對的外部環境影響。
鄭宜芳
評論、舞蹈構作、藝術行政。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生,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音樂、舞蹈雙主修)。安靜內向性格的射手座,擁有30%月雙子的靈動。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專案評論人。文章散見雜誌、表演藝術評論台。
2020嵬舞劇場《Si je ne reviens pas 如果我不會回來》行銷統籌、2018-2019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專案統籌兼行銷宣傳、2017 Janet Huang《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舞蹈構作(Dramaturge)。
黃程尉
1988年生,高雄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創作組碩士生,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嵬舞劇場舞蹈團藝術總監。編創理念:希望從舞蹈創作中找尋與人連結最直接的關係(共鳴),成為一般觀眾與專業舞蹈之間的橋樑。
作品:2020《Si je ne reviens pas 如果我不會回來》法國c2a舞團共同創作、2019 「高雄交響詩-光之餘韻感恩之夜」高雄文化局、《桌由人生》靈龍舞蹈團。
楊勝博
台中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表演組碩士生,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畢業。無垢舞蹈劇場團員。
演出:2020《花神祭》無垢舞蹈劇場北中南三館巡演、2020《紀錄》台北藝穗節-王芹、2020《春到河畔》新加坡、2019《現代人症頭》板橋435-周能安、《徊》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碩士班畢製-高亞瑜、《極光片羽》蔡博丞。
梅宇軒
1996年生,台北人。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生,主修作曲,師事林京美教授。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畢業,主修古箏。作曲啟蒙於盧亮輝老師,曾師事李沛憶老師。
作品:2020-2021《巡遊之境》—為獨奏古箏、笙、嗩吶、大提琴、打擊,2020《現在的呼喊,過往的回音》—為鋼琴獨奏、2019-2020《夢幻島》—為弦樂四重奏,2019《這城市有雨,但適合走路》—為女高音、琵琶、大提琴、鋼琴,2018《鬱悒》—為小提琴、琵琶、中阮。
創作發想/構作/製作人 鄭宜芳(舞蹈所)
創作發想/編舞者 黃程尉(舞蹈所)
舞者/動作協同 楊勝博(舞蹈所)
音樂/聲音設計 梅宇軒(音樂所)
指導老師 耿一偉 老師
裝置協作夥伴
林建享(文新博班)
林暐翔 羅宇辰
攝影指導顧問
何佳蓁 蓁一坊視覺創意
剪輯後製 羅宇辰
特別感謝
徐玉蓮 鄭榮國 何佳蓁
何青昱 羅牧謙 林政毅
潘孝敏 陳群翰 徐哲
Cathy 上海敦煌樂器行 微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