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靈透過夢境的網路雲端,留了一個訊息:Simaq ata?nel sani’!Ima su ar? Isaq asu?
「浮人」是具體的想像,亦是心境的迴盪,Simaq ata?nel sani’!Ima su ar? Isaq asu?(你是誰?我在這!是誰?你在哪?臺灣原住民族語:布農族巒社群、泰雅族萬大群) 像是自我低聲地反覆呢喃…有如一直無法被更新的矛盾系統。共存在同一塊島嶼,感受著土地上的瞬息萬變,當外部的空間與內在的價值無法同時俱進,我們試圖尋找第三空間的可能性來探討被拉扯、被剷根、被迫遷、被放置的隱形刻印。空氣凝結的則是一種混沌、不安、搖擺的彌留狀態,呼喚你卻忘記你,承認我卻阻止我,不清楚也理不見自己的身影,藏匿在社會灰色的間隙中,游移漂浮在這世間上,無法定位,但腳與土與山與土般,親暱。在當機的系統體制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未來?
由 Ciwas Tahos(林安琪)以及 Vava Isingkaunan(簡志霖)組成的創作團隊「土山土」,其名來自將台灣的地形橫剖所呈現中央山脈聳立於兩側較為平緩的嘉南平原和花東縱谷,土地的視覺意象,與作品《浮人》離地無根的漂泊字意和「土山土」形成強烈的對照。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族群自我認肯來自血緣、生活模式,然而Vava認為兩種所建構的標準與理解方式,在當代的社會中是處於脫鉤且曖昧不清的狀態,加上歷代殖民政權的空間置換及思維洗淨等手段,導致當代原住民族處境與認同宛如失錨的孤船,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載浮載沉且不斷飄移。在「土山土」與「浮人」兩者詞意意像相悖的裂隙間,正是 Ciwas 以及 Vava 欲在作品中重新創造被歷史所遺落的原住民族群自我認同的所在之處。
水庫‧仙島‧卡拉社
Ciwas 和 Vava 特別提出在殖民者開發過程中,因許多土地政策規畫導致原住民被迫遷徙或失去家園的歷史事件,從田野調查、史料蒐集,為作品《浮人》的創作考察發想背景,透過原住民族在台灣歷史發展中漂泊的經歷轉化為藝術創作,進而重整並連結起當代原住民與台灣的關係。
在 2021 年綠島人權藝術季展出作品《水池中的土地》期間接觸到石門水庫興建與泰雅族人的關係議題,Ciwas 表示之前居住在觀音鄉曾遇到卡拉社族人,但令她難以理解的是為何原應該生活在高山地區的泰雅族人會棲息在海邊?Ciwas 認為光是綠島人權藝術季的創作是不足以道盡此議題,它尚未被政府和社會重視,也未得平反,因此將此議題延續至這次的作品《浮人》當中,企圖進一步的探討當代原住民族的困境。
官方的紀錄中僅提及水庫興建的都市規劃建築史,當時泰雅族卡拉社族人所居之地被政府徵收成為水庫的淹沒區,卡拉社族人遂搬遷至桃園大溪中庄新村。1963 年遭逢葛樂禮颱風,豪雨沖毀家園後只好再度遷徙至觀音大潭移民新村,接著在1983年遇到高銀化工排放高濃度鎘工業廢水事件,卡拉社族人只好三度搬遷落腳在大溪西尾部落,部落中許多族人身體也出現異狀、出現烏腳病的病症,高齡的族人也陸續因病逝世。
日治時期殖民者將居住在石門水庫附近的 Bilus 原住民部落打造為文化景觀的觀光化「仙島樂園」,遊客可乘坐渡輪登上「仙島」欣賞泰雅族傳統歌舞,其後觀光人潮沒落後「仙島」便被大眾及政府遺忘並逐日荒廢。「現今『仙島樂園』甚至被謠傳為鬼魅出沒之處,但對於在地泰雅族人而言,「仙島」並非令人生懼的奇觀廢墟,而是族人的家園」,Vava 沉痛的指出殖民者對原住民部落的文化消費及掌控掩蓋了原本作為獵場、居住空間等族人真實的生活軌跡。
身分的識別途徑
面對身分認同的徬徨迷途,曾赴加拿大求學的 Ciwas 在語言的差異中尋找到認同的方法,透過學習泰雅族族語,藉不同語言思考邏輯的差異形成一條指向認同的渠道;Ciwas 也另外提出原住民族女性的身分認同及想像,將原住民族面對自然環境的規範轉化為創作的內容:山漆(Rhus succedanea L.)遍生於台灣原住民生活領域的中低海拔地區,汁液觸碰到皮膚會造成刺激引發過敏、紅腫發癢等症狀,稱為「漆咬」。泰雅族為了祛除被漆樹汁液咬傷的症狀,於是與漆樹交換名字。Ciwas 由此傳統發想,計畫邀請女性族人選擇自己喜愛的植物,與其交換名字,藉著人和植物易名的行為重新召喚族人與土地的連結。
而就讀建文所的 Vava 在文史研究工作過程中閱讀眾多史料,而這些史料通常都是以殖民者的視角及政策管理的角度書寫記錄,目的是通過調查記錄全盤掌控,以利管理原住民。Vava 認為過去所有被官方掌控的文史紀錄,從族人的角度閱讀可以察覺到許多刻板印象和充滿謬誤的描繪。這些充滿殖民者目光的文獻記載已是過去式,學術文獻存在的價值是提供平台容納不同角度立場互相對話,多方角度識讀過往紀錄的文獻能幫助當代研究者,在歷史和文化的流動中,討論當代原住民族的生活現況和議題。誰來撰寫?如何撰寫?Vava 試圖由自身當代布農族人的觀點出發,討論原住民族當代生活和族群在現代都市化環境當中的變遷,是過去,是當代,是個人經驗,是群體記憶的溝通過程及論述建構。
創作形式
Ciwas 以往創作媒材多是身體為媒介加上影像紀錄,這次《浮人》創作形式上的焦點以「螢幕主權」(Screen sovereignty)為形式思考的核心。Ciwas 提到在北美原民身份的新媒體創作者認為實體土地文化上的所有權快速流失的狀況下,原民在螢幕數位媒體上的發聲權是否亦是被忽略、被殖民者掌控又再次佔領?現今螢幕的存在遍佈生活中,Ciwas 由此去思考如何透過當代科技技術來描繪原住民,有別於大眾刻板印象中描繪原住民似乎僅只跟舊時傳統文化和與當代脫軌的狀態;Vava 除了以建文所擅長的田野調查、文獻探討為《浮人》提供作品的歷史脈絡外,也將挑戰以聲音創作者身份共同參與作品的製作,他認為聲音能詮釋大自然的情緒,進而讓人的感知去感受聲音與環境的存在,產生連結感。
訪談/撰寫者:王鐙儀
Ciwas Tahos (林安琪)
南投泰雅族萬大群後裔,目前住在台灣台北,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碩士,先前畢業於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當代視覺藝術系學士。從加拿大溫哥華回臺灣以後,試圖用不同方式連結祖靈的世界觀。創作領域在行為藝術、錄像藝術和裝置藝術之間,近期發表作品包含《迫印》林安琪Ciwas個展、Pulima藝術節《Mtukuy播種者計畫》、《蹲站坐臥》、LIPAF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桃園原住民文化會館《寂靜的盛典 - 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視鏡》;2019加拿大Alternator當代藝術中心《不熟:解殖的食譜》、臺南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個展《言外之意、圖外之意》和NIPAF第24 屆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
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
東遷之花東布農族Takbanuaz(巒社群)族裔,現居於桃園,都市原住民,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所有形文資組碩士。
身份意識的覺醒及生活空間換置的錯位中,試圖想重新找回所謂的「本質」的價值與影響力,亦是我不斷找群自己方向的依歸,2018年參與英國倫敦《剝奪: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履踐相遇》擔任藝術行政及藝術分享者,喚起對藝術創作靈感抒發的路徑,更在回國後轉以設計的思路,將自己認同的原民性意識與知識轉換符碼設計之,並在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擔任視覺形象設計師,於2019設計《原轉好設計》等系列商品,整個經歷的過程中,更嘗試轉換以文字文史工作的途徑,撰寫並調查紀錄關乎於「我」與「先祖」的連結性,田野紀錄為主,族譜溯源製作為輔,並於2018至2020年至許多大專院校及社區講座分享自身經驗,始終堅信文化詮釋權最終核心必須回歸「主體本質:Qalinga語言、Masamu社會規範、Diqanin宗教儀禮」,不論套用何種形式,文字或藝術皆是,方能產生與眾世對話的空間。
新媒碩 林安琪Ciwas Tahos
建文所 簡志霖Vava Isingkaunan
指導老師 張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