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何方?》Where will we go?

「我是誰?」是個簡單但卻不易回答的問題。青年⾯對在「⾝分」上的空缺,彷彿⾃我認同主體是⼀種虛構的、成形中的形象……


我該站在什麼位置才是正確的?青年⾯對在「⾝分」上的空缺,彷彿⾃我認同主體是⼀種虛構的、成形中的形象。青年似乎只能努力「試著扮演」台灣人⋯⋯


回望臺灣歷史脈絡,從過去在方方面面強制同一的「認同」,到青年所生存的、擁抱多元的當代,雖趨向自由,卻也因過去文化可能遭受破壞與抹除,難有傳承,進而形成身分上的「空缺」。這一次我們由裝置藝術與表演藝術展開,透過肉身碰撞,重新思考身體與身分,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體與形象可能。

Who am I? The simple yet unfulfilled question demonstrates the absence of youth’s self-identity, while the fictional self-concept is yet to be found.


With the seemingly uncertainty of self-identity and the void of self-concept in progress, youths of Taiwan grope and search their position as they could only try to play the role of Taiwanese for now.


The history of Taiwan sailed from the constrained identity of unity to the generation which embraces diversity and freedom. However, the vandalism of past heritages left a void space on youths’ identity. The performance digests and investig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human body, identities, and image.


video coming soon...




生無可戀 ver. 2.1 團隊創作者介紹

嚴淳齡 YEN Chun-Lin(空間創作)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跨領域創作組研究生。多從事影像、裝置、空間創作及跨領域創作,創作內容多與青年議題、身分政治相關。為團體「即使我們生無可戀」常任舞台設計、空間設計。為此次作品《通往何方?》概念發起的主創作者,作品探問台灣青年國族身份認同與島嶼生態之間的多重關係。
朱靖文 CHU Ching-Wen(舞蹈創作)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理論組主修文化研究與評論。由健身、舞者、體操、表演等多方面不斷去體驗各種肢體活動。其中以接觸即興最為感觸。期盼自己能在學習中探究舞蹈或表演著實成為自己一輩子的事情。為團體「即使我們生無可戀」常任舞者與舞蹈劇場共同編創。為此次作品《通往何方?》舞蹈主編創者,透過舞蹈創作,展現身體與認同的關係。

黃泓栩 HAUNG Hong-Xu(裝置創作)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跨領域創作組研究生。曾經參與2019年妖山盃,為團體「泥濘派」一員,並多次以《泥濘派》為作品名稱進行展演。個人創作常用媒材包括影像、資訊、身體與拾得廢棄物。並曾參與團體「即使我們生無可戀」《離體(adv.)》裝置藝術創作。同時也關懷台灣青年國族認同議題,並於現研究所創作階段發展中。為此次作品《通往何方?》裝置設計與技術統籌並共同發想作品概念、共同創作。具備技術實力與豐富佈展及製作經驗,為使作品誕生的關鍵成員。


團隊名單 Credit


藝跨所 嚴淳齡 YEN Chun-Lin

舞蹈所 朱靖文 CHU Ching-Wen
藝跨所 黃泓栩 HAUNG Hong-Xu


作品企劃暨空間創作 嚴淳齡

舞蹈創作 朱靖文

裝置創作 黃泓栩 

裝置製作 黃泓栩、嚴淳齡

音樂設計 李秀芬

演職人員 李秀芬、江峰、黃力文



特別感謝

製作協力 吳瑀俐、曾俊傑

攝影師暨剪輯師 陳儀勳

研發處 張瑀珍

藝大咖啡廳

美術學院

舞蹈學院


指導老師

林亞婷 LIN Y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