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認知與誤解>
序言:
很久沒好好寫過哲學議論文了, 早有將自己的哲學思想都記錄下來的想法, 但總是沒有恆心, 看看這一次, 能夠寫多少吧!
第1章
思考, 在本文指的是找出問題答案的過程. 人類在死亡來臨之前, 腦袋細胞都在活動, 但不代表都在思考. 單純的記憶回想, 確知事情, 言語情感的表達不是思考. 而思考不代表都是理性的, 也有感情的思考, 宗教性的思考等等.
認知, 望詞生義, 指的是認識和確知. 比較廣泛的”認知心理學” , “認知科學”等, 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在本文中”認知” 單純只談論到對事物的認識.
誤解, 指的是對事物的錯誤認知. 自身的想法和知識, 與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有所偏差就是誤解.
人如何認知外界事物?
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 方法有四, 一, 是由別人傳述, 二, 是由自己官感感受觀測及思考, 三, 是由自己所已經認知的事物所推演, 四, 由人以外渠道得知 或先天, 遺傳等等
第四點所包含的事物太廣, 也沒足夠理性根據, 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我們先談談第一到三點.
第一點, 由別人或人為的管道認知事物.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語言文字. 書本報章, 電視廣告, 圖畫, 音樂, 更甚至藝術等等, 而這一切管道都必需要依賴”媒介”. 最簡單的”媒介”就是聲音, 影像 及 文字. 而這也誤解容易產生的原因.
讓本人說明一下事物及訊息傳遞的過程. 舉一個例子. 人物Z將 事物a 的資訊 傳到人物Y 及被人物Y認知的過程.
第1步, 人物Z 對 事物a 的認知 , 在此稱為 Z{a}
第2步, 人物Z 將 Z{a} 化為一個”媒介” α的訊息 , 在此稱為α[Z{a}]
第3步, α[Z{a}] 送到 人物Y, 為了簡化, 假設訊息傳遞中沒有出現遺漏及錯誤.
第4步, 人物Y 接收到α[Z{a}], 並將α[Z{a}]由 ”媒介”α中翻譯 , 為了簡化, 假設訊息翻譯中沒有出現遺漏及錯誤, 成為 Z{a}
第5步, 人物Y 對 Z{a} 的認知, 在此稱為 Y{ Z{a}}
如果太抽象的話, 讓我舉一個實例.
小明寄電郵給小光, 內容是” I am eating an apple” , 中文是: 我正在吃一個蘋果.
第1步, 小明 對 正在吃一個蘋果 的認知, Z{a} = 小明{蘋果}
第2步, 小明 將自己正在吃蘋果, 化為 文字 這媒介的訊息” I am eating an apple” , α[Z{a}] = 文字[小明{蘋果}]
第3步, 小明 將 ” I am eating an apple” 由手機電郵送出, 為了簡化, 假設訊息傳遞中沒有出現遺漏及錯誤. α[Z{a}] = 文字[小明{蘋果}]
第4步, 小光的手機收到 由小明手機送來的 ” I am eating an apple” 句子, 為了簡化, 假設訊息翻譯中沒有出現遺漏及錯誤, 小光將句子翻譯為 : 我正在吃一個蘋果, Z{a} = 小明{蘋果}.
第5步, 小光 對 “我正在吃一個蘋果 ”, Z{a} = 小明{蘋果} , 認知為, Y{ Z{a}} = 小光{小明{蘋果}} = 小明正在吃一個蘋果.
於是小光知道小明現在正在吃一個蘋果了.
如果仔細思考的話, 就會發現, 5個步驟內都可以出現誤解. 誤解的產生將在往下章節再談, 第一章先淺談認知的3個方法.
第二點, 由自己官感感受觀測及思考. 第一點中, 思考的比重並不大, 但在這一點內, 思考佔了很大的比重. 也可以說, 第二點是 第一點中, 第1及第5步的一部份.
假設事物a 的真實本質 是 a,
人物Z 對 事物a 的認知為 Z{a}
第1步, 人物Z 對 事物a 的官感訊號 為 Zs(a)
第2步, 人物Z 對 事物a 的官感訊號, Zs(a) 思考再結論之後的認知 就是 Z{a}
舉實例:
“正在吃一個蘋果” 是 a
小明 對 “正在吃一個蘋果” 的認知為 Z{a} = 自己在吃一個蘋果
第1步, 小明 對 “正在吃一個蘋果” 的官感訊號 為 Zs(a) = 用口咀嚼數量為一的蘋果並吞下肚裡的感覺. 為了簡化, 在此先假設小明知道”口”, “咀嚼”, ”蘋果”, “吃”, “肚裡” 及”數量1” 的定義 .
第2步, 小明 對 “正在吃一個蘋果” 的官感訊號, Zs(a) = 用口咀嚼數量為一的蘋果並吞下肚裡的感覺, 思考再結論之後, 認知為 自己在吃一個蘋果 就是 Z{a}
仍然太抽象嗎? 如果仍然未明白的話, 往後的章節會再說明.
我們理所當然的可以發現, 這2步之中也是可以出現誤解.
到了第三點,
由自己所已經認知的事物所推演. 這比較多出現在預測或想像之中, 也是最客易出現誤解的的一個認知方法.
假設事物a的真實本質 是 a,
假設事物b的真實本質 是 b,
假設事物c的真實本質 是 c,
假設 人物Z 只能用 第三點的方式去推演 c,
第1步, 人物Z 對 事物a 的認知為 Z{a}
第2步, 人物Z 對 事物b 的認知為 Z{b}
第3步, 假設 人物Z 認為 : 事物c 的真實本質 = a+b
第4步, 人物Z 對 事物c 的認知為 Z{c}, 也就是 Z{c} = Z{a} + Z{b},
舉實例吧
小明認知藍色加上紅色就是紫色. 但他沒有直接看過紫色.
第1步, 小明 對 藍色 的認知 : Z{a}
第2步, 小明 對 紅色 認知為 Z{b}
第3步, 假設 小明 認為 : 紫色c = 藍色加上紅色: a + b
第4步, 小明 對 紫色 的認知為 Z{c}, 也就是 紫色= 藍色加上紅色, Z{c} = Z{a} + Z{b},
當然的, 這4步之中也是可以有一堆誤解產生.
人的心理是相當的複雜, 事實上, 認知事物的四個方法, 可以同時出現在1個人對1件事物的理解之中, 因此而產生很多很多認知方式的組合.
再用小明正在吃一個蘋果為例, 小明認為”蘋果” 是神創造給人類的果實( 第四點, 非人類, 由宗教而來的認知), 吃蘋果的感覺是由小明自己感覺認知 (第二點), “一個”, 是幼稚園老師教導小明的數字學( 第一點 ).
以上只是很單簡的分析, 可能有很多漏洞, 但應該可以表達得到一些概念了, 希望讀到這裡的朋友不會頭昏腦脹吧.
第二章
再說一下誤解, 誤解分兩種, 第一種誤解就是指對事物的錯誤認知. 自身的想法和知識, 與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有所偏差就是誤解. 就是被理解物 a 及 觀點Z{a}不同, a 也可以是指訊息.
第二種誤解, 當人無法知道被理解物 a的真正本質, 誤解則最少要有3個部份構成. 被理解物 a, 觀點Z{a} 及 觀點Y{a} . 單純只有被理解物 a 及1個觀點是不足表現出誤解.
因為人只能用自己所能觸及的智識來認知事物. 所以, 如果只有1個觀點的話, 就無法比較出誤解.
例如: 在質子proton 被發現之前, 人類認為物質最小的成份就是原子atom, 當時人們無法指出這誤解,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質子的存在. 在知道proton 之後, 人們不知道還有更小的電子electron 存在. 當然也無法指出proton 是最小的成份是誤解了.
但是如果:
事物a 是指 物質最小的成份
a = unknown, a 真實本質 為不明
Z{a} 是 指 “人類認知物質最小的成份就是原子atom”,
Y{a} 是指 ”人類認知物質最小的成份就是質子proton”
那麼在現代這2句都是誤解. 現代科學所能找到的最小物質是 夸克quark, 於是再加一個觀點 :
X{a} 是指 ”人類認知物質最小的成份就是夸克quark”
雖然人類不知道未來是不是可以找出更小的物質, 所以我們無法知道 a 的真實本質, 但在對比 Z{a}, Y{a} 及X{a} 的話, 就可以知道, Z{a}和Y{a}在現時, 是誤解.
人很多時候不知道被理解物的真正本質, 因為人只能用自己所能觸及的智識來認知事物, 所以誤解總是不斷發生. 但有一種情況, 我們定能知道被理解物的真正本質, 那就是被理解物是由人類自己內心所產生的. 例如想法, 情感等等.
舉例, 事物a 是指小明吃蘋果的心情
而小明吃蘋果時的真實心情是很開心, 那麼 a = 開心
小明 認知自己吃蘋果的心情是開心 就是 Z{a},小明{吃蘋果的心情} = 開心
假設 小明沒有患上任何精神或情緒疾病, 那麼在正常情況下
a = Z{a}, 小明吃蘋果時的真實心情 = 小明認知自己吃蘋果的心情
再舉一例, 事物a 是指 小明對明天天氣的想法
而事實上小明認為明天會下雨, 那麼 a =下雨
小明 認知 自己對明天天氣的想法是下雨, 就是 Z{a}, 小明{小明對明天天氣的想法} = 下雨
那麼必然 a = Z{a} , 小明對明天天氣的真正想法 = 小明認為自己對明天天氣的想法
對自己的感情也不了解的人, 大有人在, 但這個世界不存在不知道自己腦袋在思考什麼的人.
分析到了這裡, 有一點必需要重新說明, 就是 事物的真實本質的概念.
真實本質 , 對於任何事或物來說, 是指其真實面貌. 沒有被加上任何外在因素的干預及不由任何外在媒介所表現.
例如一塊”石頭”, 我們看到的石頭是經由光線反射到視網膜上再由視覺神經傳到腦內, 因此而得到的影像, 已經由多個媒介來表現, 這樣的話, 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塊石頭的影像” 不代表是”石頭”的真實本質. 隱藏在”一塊石頭的影像” 之下的, 可能是一塊珊瑚也說不定?
讓我繼續用這個例子說明,
事物a 的真正本質 a 為 珊瑚, a = 珊瑚
第1步, 小明 看到 事物a, 小明的視覺影像為 小明v{a},
第2步, 小明沒有看珊瑚的樣子, 他只看過普通石頭, 小明v{a} 在 他腦內被分析為普通石頭, 於是小明v{a} = 普通石頭
第3步, 小明認為事物a =普通石頭
誤解就這樣發生了.
每每看到人與人之間的誤解, 天天自然地發生, 其程度之深, 影響之大, 可以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讓人不惜傷害別人, 猜疑, 試探, 巧意安排, 用善意行惡, 將錯誤視正確, 錯誤地改變別人, 惡舉數之不盡.
題外話到此為些, 下一章談談誤解如何在認知過程中發生.
第三章
人當然地相信自己的感覺, 正如第2章的例子中所見, “小明認知自己吃蘋果是開心” 是不可能出現誤解.
但卻可以出現錯覺.
先從第一章所談及認知方法中的第二點開始說明.
第二點, 由自己官感感受觀測及思考.
假設事物a 的真實本質 是 a,
人物Z 對 事物a 的認知為 Z{a}
第1步
第2步
人物Z 對 事物a 的官感訊號 為 Zs(a)
人物Z 對 事物a 的官感訊號, Zs(a) 思考再結論之後的認知 就是 Z{a}
誤解出現:
Zs(a) 不足或偏差
誤解出現:
對Zs(a)思考不足或偏差
其實還可以再加最後一步, 人物Z 將 Z{a} 認知為 a
只要其中一步出現偏差, 就足夠產生誤解.
假設第1步中, Zs(a)t 是正確, Zs(a)f 是誤解, 在第2步中, Z{a}t 是正確, Z{a}f 是誤解,
那麼就有 [Zs(a)t, Z{a}t] , [Zs(a)t, Z{a}f], [Zs(a)f, Z{a}t], [Zs(a),f Z{a}f], 4個可能性了.
而當中只有[Zs(a)t, Z{a}t] 是正確. 如果產生誤解的機會是1/2的話, 最後得到正確的資訊只有1/4機會.
當然, 現實世界不同數字, 誤解產生的機會根本是不可以數字化的.
再來談一下為什麼每一步都可能產生誤解.
再用珊瑚為例子,
事物a 的真正本質 a 為 珊瑚, a = 珊瑚
第1步, 小明 看到 事物a, 小明的視覺影像為 小明v{a},
如果小明有視力問題, 影像模糊? 如果 事物a, 與小明之間有障礙物? 或者是當時光線不足?
第2步, 小明有看過珊瑚的樣子, 他也看過普通石頭和盆景植物, 小明v{a} 因為光線不足, 影像 在 他腦內被分析為盆景植物, 於是小明v{a} = 盆景植物
第3步, 小明認為事物a =盆景植物
於是 珊瑚 這一次成為了盆景植物.
再舉一個例子,
事件a , 男孩 Y 對 女孩 Z 的感覺
a = 男孩 Y 對 女孩 Z 沒有特別的感覺
第1步, 女孩 Z 看到男孩 Y 多次偷看自己, 男孩 Y 多次巧合遇到 女孩Z, 女孩Z 對男孩 Y 對自己的觀測為 Zs{a}, = 男孩 Y 偷看 自己及多次故意碰上自己.
( 正解 : 男孩 Y 事實上在看其他東西, 剛好女孩Z在同一方向, 男孩 Y 多次巧合遇到 女孩Z 完全是巧合 )
第2步, 女孩 Z 思考後, 認為 Zs{a}, = 男孩 Y 偷看 自己及多次故意碰上自己. 就是因為 男孩 Y 喜歡自己, Z{a} , Z{男孩Y對女孩Z的感覺} = 喜歡, 於是 女孩Z認定男孩Y喜歡自己了.
( 正解 : 男孩 Y 為了朋友 X 探聽 資訊才觀察 女孩 Z )
但事實上 a = 男孩 Y 對 女孩 Z 沒有特別的感覺
在第1步中, ( 男孩 Y 事實上在看其他東西, 剛好女孩Z在同一方向, 男孩 Y 多次巧合遇到 女孩Z 完全是巧合 ) 這個誤解其實也可以再分為一個認知過程來分析. (第二點, 由自己官感感受觀測及思考.)
在第2步中, 女孩 Z 思考後, 認為 男孩 Y 喜歡自己, 事實上也可以再細分為一個認知過程( 第三點 由自己所已經認知的事物所推演.)
由以上例子可見, 在第二點的認知過程( 由自己官感感受觀測及思考 ), 人主要產生誤解的原因是1: 資訊不足, 2: 資訊錯誤, 3: 環境和客觀因素影響, 4: 思考過程錯誤, 5: 心理主觀因素影響
而當事物a 並非客觀事物, 而是指想法或感覺一類東西的時候, 還要再加上一點, 6: 對對方的理解程度不足
再來談錯覺,
面對人類無止境的誤解, 為了停止人的胡思亂想, 在我能完全抽身之前, 這文章先停下來吧,
作者的話: (2013年5月19日)
此文章寫於2011年, 因為工作上遇到的小女孩又誤發好人卡給我, 讓我有感而發就寫了這篇文章.
以往我很怕誤解及誤會, 因為我的想法和一般大眾有些不同, 所以常被誤會, 但現在已經看開了.
又何必太在乎呢? 誤會有時候單純只是事情的開始, 不代表結果就一定不好, 也不一定代表是壞事.
對於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 又何用太過在乎呢? 把事物看得透徹, 就需要付出孤獨的代價, 我從一開始就已經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