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謙木屐

李志謙介紹


至今為蘆洲碩果僅存的木屐店

簡介篇

木屐與草屐表面形狀非常的相似,在鞋底卻有著極為不同的一面。木屐底部有著名為「齒」的突起物,由此二齒狀物接觸地面。另外也有少部分沒有「齒」的木屐、鞋底非常厚重,木材製作而成同樣被稱為木屐。

由來篇

木屐起源於中國,春秋時代晉文公出國流亡19年,有一名叫介子推的人對他恩重如山,在他飢餓難忍時甚至割掉自己的大腿肉讓他充飢。後來晉文公回國掌權,就派人重賞這位恩人,介子推不願意接受封賞,便帶著母親一起躲藏到深山裡。為讓恩人出山,晉文公誤信小人,派人燒山,但不曾想把介子對燒死在一棵樹旁。文公十分痛惜,用這棵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平時,他總是看著腳上的木屐呼喚 : "悲乎,足下!"


歷史篇

木屐從發展興盛到衰退沒落,也訴說著蘆洲在地歷史與經濟發展的故事。 蘆洲在台灣光復時期有70多家木屐業者在中山二路開店,使得這條路成為有名的「木屐街」,光在台北縣市,全蘆洲木屐店一天的銷售量就有10000多雙,外縣市的木屐,很多都是從蘆洲進貨的。蘆洲曾是重要木屐產地,全盛時期有上百間木屐行,但塑膠拖鞋出現導致手工產業沒落,最後的木屐行在10年前歇業,第3代李有諒不捨百年技藝失傳,重拾刻刀製作創意木屐,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讓老行業有創新發展。50歲的李有諒說 : 蘆洲木屐產業從日治時期興起,如今中山二路更是「木屐街」,全盛時期有近百名工匠在此開業,每月製作上萬雙木屐。父親李志謙經營的「和興木屐行」是重要大盤商,除供應台灣人需求,更外銷到南洋、日本一帶,「隨便一雙木屐都是『蘆洲』牌。」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