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海

風格

張秋海是西方學院派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他能充分發揮光的引入、立體感的掌握、褶皺的細微變化。

生平

蘆州的孩子

張秋海,1899年9月15日出生於台北堂芝蘭堡和尚州中路村。

父親張水火是創辦賀商州黃埔的張溫的後代 張溫在這!!

除了種水稻,張家還打理菜園,收割茉莉花。

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張水火工作勤奮刻苦,他的五個兒子也繼承了張水火的忠誠和踏實。 與全家人一起成為當地有名望的仕紳。

學業

張秋海是他兄弟的獨子,沒有繼承祖業。

1915年從蘆洲學校畢業後,他繼續在台北師範學校學習。 台北師範學校在這!!




作品

自畫像

1927年畢業後,他創作了一幅自畫像。 張秋海的頭和胸成一直線,目光銳利的看著自己。 時髦的頭髮吹到左額頭,穿著黑色長袍。

高大的鼻子讓容貌看起來更深沉,硬朗的線條和明暗的對比讓張秋海看起來更有毅力更勇於面對挑戰


梳髮之女

 這幅畫於 1927 年完成,捕捉了模特在鏡子前梳理頭髮的姿勢。 為了理解和描繪女性的線條和輪廓,他讓女模特擺出各種優美的線條姿勢,並為了在二維空間中練習,展現三維空間的透視技巧, 添加了很多家具,比如:窗簾、床、椅子、鏡子等等。 這項人體工作特別注重空間的創造。 女人坐的椅子和身後的牆是一個空間,鏡子中另一面牆的反射意味著另一個空間。

裸婦

  這幅畫作於1928年,用重疊的筆觸呈現出更堅實的體積感。 模特微微下垂的頸部和胸部面向觀眾的內向,形成了另一個觀眾無法打擾的內心世界,形成了一種抽象現實空間

婦人像

1930年完成是張秋海以他初為人母的妻子為描繪對象,他細心的堆疊出事物的色彩和質感,如果進而欣賞,便會發現他在創作時,將人物的神情面部的輪廓都從他的畫筆中透露出來,往往呈現的是最樸實不華的視覺感。而人物造型的邊緣,留下一條若有似無的黑線,在起伏的空間中游走,暗示了造型的立體變化,強化了一位婦人肖像的語言。

微調的光影變化中,婦人稍稍紅潤的臉頰,呈現雙眼開闔、眼神若有所思的向地上望去,都讓人感覺到歷經大風大浪後老練的神情

這是張秋海先生作品的一大亮點,沒有華麗的裝飾,如此平凡的一幅畫,卻又經由畫中的神情,透露出不凡的人生。

我的父親


1939年,張秋海因母親過世,從北平(當時的稱謂)回臺奔喪,返臺期間還為他的父親繪製了一幅肖像畫。但此趟返鄉行,也成了張秋海最後一次踏上故鄉土地的旅程。

老人

1956年左右,張秋海在創作上筆法更加自信靈活,用色也更加豐富多變。

在畫中,畫家在描寫一位白髯老人中,用更加細而流暢的筆法,以黃跟褐色為主,一筆筆畫出老人的銀髮、消瘦凹陷的臉,歷經風霜的眼神,過去賴以塑形的黑色輪廓線漸漸地消失,脫離了輪廓線的束縛,用色彩來刻畫出畫中的故事。


資料來源:

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延平館- 劉錦堂 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