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業經營裡,大家最熟悉的成本計算,通常離不開食材、人事、水電以及店面租金。
老闆在規劃營業額或設定售價時,也多半從這些看得見的支出下手,計算毛利和淨利。
但真正影響一家店能不能長期賺錢的核心,往往不是這些顯性的花費,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時間成本。
時間成本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一個非常實際的經營指標。
每天的營業時間是固定的,你能接待多少客人、翻幾次桌、出多少份餐,全都被時間框住。
翻桌率不高、出餐速度過慢,就算食材再便宜、租金再低,營收仍會被時間的天花板鎖住,利潤自然有限。
這也是許多經驗老闆常說的:「餐飲賺的不是食材,是時間。」
以冰淇淋店為例,如果店裡只有一台製冰機,一天最多只能生產二十公斤冰淇淋,那不管客人多熱情,你的銷售量都被這台機器限制。
相反地,如果投資更高效的設備,雖然初期支出較高,但能在相同時間內產出更多商品,營收上限也跟著提升。
從備料、製作、出餐、結帳到清潔,每一個環節都影響客人的等待時間與體驗。
流程越順暢,單位時間內能完成的訂單越多,毛利也更容易放大。
這就是為什麼成熟品牌會投入資源在標準作業流程(SOP)與員工訓練,因為每節省一分鐘,都是直接的營收成長。
做法並不複雜:先測量在最忙時段,店面可以承受的最高翻桌率或最高生產量,再乘上營業天數,就能推算出一個月甚至一年的極限營收。
這個極限值,代表在現有設備、人力與營業時間下,你能達到的最高營運上限。
你的目標不只是每天開門,而是要在有限時間內盡量接近這個產能。
但產能拉高並不等於一定賺錢,因為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把產能完全銷售出去。
價格太低,雖然銷量快,但毛利不足,忙了一天仍然利潤有限。
正確的做法,是同時考慮食材、人事、水電、租金及期望毛利率,再回推到支撐最大產能的最佳售價。
只有在「滿產能」與「合理毛利」兩者兼顧的情況下,時間成本才能真正轉化為獲利。
許多業者誤以為「低價多賣」就能安全經營,但若售價過低,即使生意看似興隆,也可能因單位時間利潤過薄而陷入惡性循環。
更糟的是,過於低價往往會讓消費者懷疑品質,長期下來削弱品牌競爭力。
冰淇淋從製作到保存都有溫度與時間限制,每一個環節都影響新鮮度與口感。
如何在維持品質的同時提升產能並快速銷售,是旺季大賺、淡季穩賺的決勝關鍵。
總結來說,餐飲業真正的成本並不只是帳面上的食材、租金或人事,而是一個包含時間、效率與銷售能力的綜合系統。
懂得分析時間成本、計算最大產能,再搭配聰明的定價策略,才能讓每一個營業小時都發揮最高價值,創造出遠超過一般人的利潤。
冰淇淋店也一樣,唯有抓住時間這個看不見的本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中持續賺錢、穩定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