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110.11.10
-----------------------------------------------------------
所修一切法都是為了讓你明心而悟性,導引你入自性海。
所以說: 【知幻即離,幻滅法寂。迷時用心,悟者無生】。
圓覺經:
1.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2.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3.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4.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4ebpj3q.html
-----------------------------------------------------------------------------------------
各宗各派都在修學佛法,佛法兩個字【覺心】,用覺 察覺你的內心,你要知道起心動念,如果你起心動念是處在善念?惡念?自己都不知道,佛菩薩都不能救你,三藏十二部經都是佛法的濃縮。
法理: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各宗派都有一定的修行方法,淨土宗:繫念,就是用阿彌陀佛 綁著念頭,讓你不會胡思亂想,沒有時間與空間。 修密宗的人,他是以觀想為之方法,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觀無關者,觀想(觀法成境 定境成形)的過程當中沒有一個我在觀,觀無觀者 一切相皆無相 。修禪宗:以無念為宗,清淨為體。
理體:【一切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切的道理,一定有不變的理體】。所以一切修行的道理,是要導引你入自性,有如導引萬川進入大海。自性如虛空,無色無相。虛空不會分別好人壞人,虛空也不會管你死活。你剛生出來很清淨,但是你知道甚麼? 無知…,如果你修空就像這樣,空的無知,自性本空不需要你勞心費神,修一個法來守這個空。
自性是清淨覺知,空性了知,自性不會犯戒,沒有犯戒、持戒的問題。心起念頭才會有煩惱,才有犯戒。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時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只是無明追逐受生滅輪迴之苦】,你要的是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你要知道自性本體是什麼?自性俱足,何需你勞心費神。你修法 修來修去 都是用心修法,所以要將修的法導入自性,否則修來修去 悟來悟去都沒有離開你那一顆心,你的心在沒有修持佛法的時候追逐名利,修持佛法以後,追求解脫,只是方向不同,但是這個我在追逐的都是一樣的,你不肯放下,金剛經:【一切法由心所生,一切法由心所滅,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那你們怎麼用心在修法?是不是應該把你們所修的法導入你們的自性清淨法海之中。【修法而心定,心定則心凈,心凈則近性】。
諸佛菩薩講了那麼多的道理,是為了什麼?是要你開”智慧”,讓你知道你”本性的質地”,讓你知道,你內心的起心動念都是一種假相。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只是無明追逐受生滅輪迴之苦】,佛是覺,覺性覺知,空性了知。所以 一切修法要導向自性,你才會成功。你每天都在修,修得很用功,如果不知導向自性,你如何提高你的層次?你在生死彌留的狀況,你還會念經、打坐、觀想嗎? 會修的人什麼都不想,因為想就是心動,只有一個清淨的覺知,什麼都不想。
第一:【悟生死平等:生是無中生有,死也是歸無而去。生的因與死的果是平等的】。 你要能自觀內省,觀照你的心是處於善境,或處於惡境,你必須自己知道,所以一個修行很高的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樣叫做有內涵,有智慧,把佛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之上,不是每天在那邊念佛。
第二:【悟煩惱當下即菩提:眾生皆有佛性,念依覺存,煩惱即菩提】。念頭依靠覺成立,如果沒有覺,這一個念頭不能成立,所以面對念頭要當下,所謂當下就是面對這個念頭不要再想下去了,你想下去念頭是不是就會延伸,叫作念念相續,那如果你不要想下去,能夠當下,那這個念就到此為止,那剩下的是不是覺,如果你每一念都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念念都是佛。
第三:悟諸法空相:外在的人事物,他是不是永恆的?不變的?不可能,所以外面的一切都是因緣合閤而呈現的,所以你要悟諸法空相,諸法由心所呈現。一切法由心呈現,諸相是由識分別所現,所以【相由識別,法由心生,並無實性,應對境無心】,一切善惡法都是由你的內心呈現出來,外在一切的好壞、色彩不同,都因為你的心識而有所分別。
第四:悟法界清淨平等:虛空法界,無形無色,空性無量,包容一切。有沒有人可以看到虛空的盡頭?沒有,這樣稱為無量。它有沒有好壞的分別?所以你的智慧要很高才懂得法界如來法,這叫作法界如來法。【清清翠竹 無非法身 鬱鬱繁花 皆是般若】 。所以一切的因緣好跟壞..,都在這個虛空裡面呈現,等於是在你的人生遭遇過程當中呈現,但是你要知道這只是一個過程,人生過程當中一種智慧跟考驗。 解脫者的心境?我說:解脫者的心境很簡單,事與我無關,當下就捨掉了,如果事情與我有關,當下承擔。 你的佛性就像虛空,生死平等,存在也平等。自性就像虛空包容善惡,有染者入六道。
【識無用之識,不謀與道同,淨看無善惡,何處求大道】。識無用之識,要觀察你沒有識分別,內心是多麼的寬廣,不謀與道同,你的心不要去計較去計算,經典裡面有說心無計量,這樣的話當下就入大道,如果保持識無分別,心無計量,你的心是不是清淨了,淨看無善惡,何處求大道,大道在內心,在自性之中,一切俱足。
【各家有佛堂】,就是自己的自性佛要請出來,【自心是道場】,懂的會修的人就是這樣,我保持清淨與自性相應,【人人不自修,偏偏向外求】。
~陳明安老師
2010.10.31--悟法不悟性菩提難取證--美國加州安那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