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05, 2019 11:58:14 PM
108.02.19 強化思想, 淡化感覺的體會
l 心行處滅(淡化感覺)—就是當你的心呈現那些念頭影像的時候,你是有看到念頭影像,但是你不理他,大家都知道不理他。但是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有放下來,很難講,因為在這個細微的地方,你的心還是守在那裡,很細微,很細微的對待。因為你在觀察那個念頭,實際上那個念頭是在你的心中呈現,但是呢其實你也用你的心在觀察他,也就是你的心在觀察的你自己的心..(自己練習觀心,觀很累,放下了,好像有一個我在看自己…)。除非你有所察覺,否則那就是心觀心,也就是以法在對治我們的心,知道了那是心觀心那就是你自己在看自己,那個在觀察的心就停止了,那時才是覺現前,也就是你的覺不再為你的心所用,就是以覺觀心,覺心相應。念頭行至心處,只是個知道,當下沒有對待,就會覺性現前,也就是以覺觀心,無觀而觀。你的心只是念頭呈現的平台,當你觀察到它的時候,”知道那觀察的跟被觀察的都是同樣那顆心”,當下你的心就寂靜了,不再造作,現於心、滅於心。
l 強化思想---哪些思想需要強化呢? 又什麼叫做強化呢? 首先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思想,引導我們的心,去觀察、去判斷、去做決定,然後作出行為。所以思想,不是一個知識,因為知識是記憶的累積,而是思想是一種態度你就是面對這個人、事、物的觀察的態度,有些人稱為角度。 所以我們要強化思想就是要把我們所聽到的、吸收到的、記憶到的、理解到的佛法,”內化”於心,那麼變成行為的準則,它變成是你的一種心態,你的對事、對物的態度,那自然而然地你對人事物的觀察,反射到你那心就是念頭,所以你對內心的念頭的觀察,你就會用你建立的這種思想去面對它,去看待他,然後做出判斷作、出取捨, 在世間法是這樣,出世法也是這樣,只是思想高度的不同。例如我們昨天晚上,就在準備說今天要來道場共修,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有這個觀念態度知道來這邊共修很重要,所以你排除萬難來到了道場,那就是你的一種態度,你的一種價值觀。所以這個思想就引導人你摒除一切的困難來到道場共修,如果你的思想沒有強化,一個突發的事情出現,例如:有一件事今天要來舉辦或著你的身體稍微的不舒服,你就會改變你的決定,可能今天就不會來參加共修, 或者你就會在那邊內心做選擇做拉距,不知如何抉擇。 所以這個強化思想、就是要把你的思想內化到你的內心當中,變成你的一種處事的角度跟立場。所以強化思想就是要你把佛法的道理強化到變成你的思想觀點,你的價值判斷,你的立場、你的角度, 也就是那個佛法已經內化到你的心變成你的態度。這個【思想】是體,態度就你的用。如果以出世法,所以究竟而言,這個【思想】是自性覺覺體。態度就是心境,不被念所迷,就是【淡化感覺】,就是用。,因為我們的法是無度為之度是自覺, 以這個【體】去面對念頭,有了這個態度,我們心境當然就會不染不除, 因為站在自覺的角度,它本身就是無染無除,所以強化思想是體,淡化感覺是用,體用同時。
l 二決定義:
一、我們眾生因地的決心和如來所證的果決是一樣的我們要堅信。
二、眾生所受之業力是夢幻不實的。
l 佛法究竟義就是佛性,方便義就是對外不執著
l
虛空無意, 究裡無言,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一念不住, 止而能觀, 如實之意, 直了此心。
l
我思故我在, 無念我何在, 執我住我所, 無明緣心起。
心如澄清水, 念是水中影, 和光不同影, 水徹照大千。
閒來不惹事, 能容天下物, 禪心無一我, 寂光常自曜。
………………………………………………………………………………………
尼采 名言:
1.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2. 你們意欲高升,所以仰視高處,我既已高升,故做俯瞰。你們當中有誰既會大笑又已高升了呢?
3. 他是思想家,這意味著:他善於簡單的—比事物本身還要簡單—對待事物。
4. 大勝的最大好處,莫過於解除了勝利者對失敗的恐懼感。「我為何不能失敗一次呢?」他自言自語,「我現在已有足夠的本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