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Dec 03, 2018 3:53:1 AM
1.世人都想擁有,得不到苦,擁有了卻捨不掉,並且害怕失去。沒有才幸福,有了才遺憾。
2.世人為了擁有,可以自我要求,但是擁有了以後,不能解放自己,更很少有人能為了自我解放,而要求自己。
3.聰明的人想要掌握現像界,可是掌握了、擁有了,反而被套牢,智慧者知道本無,而能隨緣得失,不被套牢,被套住了,就無法解脫。
4.智慧者,觀諸法是因緣法,是生滅法,而生命也是一種現象,有成住壞空也是因緣法,所以有緣起,必定歸空,但是一般眾生卻在生活當中,染著取捨現象,變成習氣,認為身心是真,(而認假作真),不能出離。
5.智慧者以生命在成就(體現)慧命,一般眾生卻以智慧在呵護身命。
6.飲食男女在食衣住行當中染著,被財色名食睡的習氣綁住如何解脫,要從根本拔除,身心才能出離。
7.大家都在追念頭,why?
8.慧能無技量:惠能無法可修;不斷百思想:有念但不迷;對境心數起:善惡知道;菩提這麼長。
9.念依覺存,煩腦即菩提。煩惱是善惡、得失。
10.那一念自覺,不染不除,如果感覺,情趣就出來了。
11.0 佛性本來圓滿,轉識成智,不是從意識心裡面轉出來,以不轉為轉,站在自性的角度看世間,不被意識心所轉。
11.1 心未生之前是什麼?
11.2 Why 念頭是影像?在影像的角度是找不到真相的..
11.3 世間法可以平等嘛?要離世間,不是在找中道、平衡點,在現象之中是找不到真相的。
11.4 二決定義:觀如來之果覺是眾生本具之因心。我們都看出去,外面沒有佛。
11.5 Why 拜佛?拜佛還是拜佛像?向內看就是拜佛,向外拜是拜魔。教相是要你悟教法
11.6 例如:手電筒光向外照射(自覺),照到茶杯,你看到茶杯,茶杯有光嘛?找不到。處處有覺,光在何處,你在看的那個就是,只是個知道,如何找覺?覺知本在,停止搜尋,停止造作,當下即是(佛性),您照到杯子、桌子,沒差喔..。狂心若歇,心即菩提,所謂知而不隨,若起分別即落入感覺、執著。光本具足,凡人找光。
11.7 例如:眼睛睜開時有看到的光,閉起來看到暗,那個光、暗就是念頭,眼睛在閉起來看到什麼(黑黑的),那個感覺黑黑的就是心,既然沒看到什麼,那為什麼還要看,把那個要看的心放下,剩下什麼?不知道,沒有分別..那就是你的覺知,你的佛性。
11.8 不取境,影相是假的。無所住的境,能所取的心如何生?能所雙亡。生活當中要淡泊,沒有什麼要不得?沒有什麼一定要如何,一切淡然,心即自然,就與超然的佛性相應了。
11.9 向外找不到佛,不用找,他本來在那裡,放下此心,始知伊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不染即是修,染是習性。
11.10 貪嗔癡都是自己生心,不是外境教你去染,人事物都在,不曾消失。
11.11 觀煩惱本空,眾生所作之業,所受之苦,皆是虛妄。
11.12 一切都是自心的投射,沒有好壞善惡,一切都是影子,只是你的投射(感覺)不一樣。例如:杯子是我的,能入我心嘛,一個杯子,但在場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杯子(感受),都只是影像,只是我叫叫它是杯子,我的杯子,安越多名,執著越多。相同的,我也是別人心中的影像,別人對我的感受不好,只要我問心無愧,也是他自己的問題。
11.13 你的業障、執著如車子、房子、兒女..,都是這些無常的影子,【四大非我身,五蘊非我心,奔來無一物,冤枉受諸苦】。意識是假的,是造作出來的。
11.14【佛法究竟義就是佛性,方便義就是對外不執著】。把持這二項,所作所為皆是佛法。佛:覺,法:心,覺體起作用。
11.15 佛性是清淨的覺知,執著就變成感覺,無明。我執著了,就取捨了
11.16 心中的影像,山和水平等,修掉裡面的影像比較就平等了,對外不染著,不追逐,可以修的是心,不要被有和無騙,佛性一直存在,不要被心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