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y 18, 2018 2:45:40 AM
佛法答問-107.03.25錄音摘要
問:老師有一首偈語:【直觀本心,心即端正,行之無為,內外光明…】,他是體用了嗎?
答:直觀本心,就是沒有出去(手勢),站在這裡,這樣直直的射進來,沒有經過六識、七識的扭曲。因為佛是本來存在,啊這裡(心)也是本來存在,他能呈現的影子也是正常的,你如果對這個影子產生情趣,啊那是增加的,沒有那種東西,情趣和分別本來沒那種東西,它(影子)是本來呈現的,如果你對自然呈現的東西產生執著,那個東西(情趣的分別執著)沒有,本無,那這樣就不 ”直” 了。
問:所他後面 說: 行之無為,內外光明。那是直接看,呈現,沒有情趣的作用,知道沒有取捨,知道應該怎麼作就怎麼作…[c1]
答:物有嘛,覺知也是有嘛,啊這個影也是正常的呈現嘛,這些都有嘛,啊情趣在哪裡?他是多出來的,沒有那個東西,啊我們認為有,分別和執著,沒有這個東西啦,他是虛妄的,啊這樣就不直了,你如果是自然呈現[c2] ,就像我教過你們,自心自見,自然呈現有甚麼?就像在看你的心,看的到甚麼?我說的 ”自見” 是一種引導,引導你看進去就是心了,啊怎麼樣看到自己的心,我的內在已經看不到了,那您變成無所執,心無所見,見無所有[c3] ,心如果無 ”所”,沒 ”所”在讓你執著,心無所計算,所以你所看到的,就無所執著,所以你看沒看到的時候,所以自然呈現,這裡會變成自然呈現,啊你沒知見,就無所為,在作的時候,只是自然反應而已…[c4]
問:那在面對事項的時候,舉例:有人提議要蓋養老院,當然那跟我們的知識判斷有關係,但是對於剛才那個法,我們如何用?來看待這一件事。
答:要看是【需要】,還是【想要】,已經瓜熟蒂落,自然這種東西就成熟了,不是我們現在想要去計畫,想要怎樣,擔心,不是怕、就是貪,你的出發點是甚麼東西…
問:尤其現在並沒有呈現這種的需要…
答:那你現在想要怎樣,這是你貪心想要,或是作甚麼事,後面是貪心或是甚麼?如果是不得不開始這樣做了,這是瓜熟蒂落的…
問:因為我們有很多事情都是想要未雨綢繆,先準備好,很多擔心,社會上的人,不都是這樣嗎?
答:你在擔心的是自己啊,如果你擔心的不是為自己,這樣就不要緊,所以我們在作事情,就要先看自己,自己在想甚麼,是在計算甚麼?很少人在作事情時,沒有想到自己,不是怕、就是貪這樣而已。
問:譬如說:我們現在修…面對..觀察我們的心的時候,遇到一個境界,可能已經觸動我們的情緒了,啊..,也是一樣回歸..,看著(念頭)..,讓它脫落..[c5]
答:如果可以脫落,就不怕不能站到上面來,不然,如果你掉下來(染著了),要自己知道,有這一件事情嗎?有這個問題的存在嗎?啊..你如果在裡面,想要解決它,就是承認這個問題是存在的..
問:現在是說:我已經知道..,是在理上知道,但是在習性裡面,被觸動了,(就是已經掉下來了),是..,然後你觀察到..,想說..不要理它..,它是虛妄的。不過..,那個虛妄的,不是你真正看到的,是你意識上的感覺(見解),在知識上它是虛妄的,所以你脫落了以後,它又起來,你脫落了以後,它又起來,變作在心中醞釀(情緒)..,這樣..,你要讓她脫落已經沒辦法了,你要用別的方法,還是要繼續用此法呢?
答:你如果沒法度,你要用過去的經驗,叫作【比量】,用過去的經驗來對治,叫作比量,像我剛才講:你【自心自見】,那叫作【現量】,馬上可以發現,如果現量作不到,就要用比量,啊你現在煩惱,幾年後就沒煩惱了,要不..,我們過去不是有很多煩惱,現在那些煩惱是在哪裡,這樣比較放的下,時間可以解決一切,要用比較的,把它沖淡掉,阿..比量如果還作不到,就聽老師的話就對了,叫作【聖言量】。啊所以,一般是用【現量】最快,我說的那個叫現量,甚麼叫作現量?你眼睛閉起來,你看到甚麼?沒啊,啊眼睛睜開有看到,眼睛閉起來你有看到甚麼?沒?有啊,你看著黑黑,啊..有看到,沒看到,那個叫作【心】啦,啊你怎麼知道 ”有看到” 跟 ”無看到”,【覺知】啦,你要的是那個【覺知】,不是那個【有看到跟無看到】,這要叫作現量,馬上去印證的東西、馬上可以知道,叫作現量,如果你現量持不住,就要用比量,因為那個心已經很執著,要用一個法把它破掉,用過去的經驗,或是老師、經典講過的故事,法義,啊原來真的是這樣,類似馴馬啦,或是其他一些道理,真理、法..,把它對治掉,這樣叫作比量。
問:那麼在甚麼狀況…,我說..,你如果一直用現量的方法,可能他會慢慢淡,但是他的時間會較長,那是要繼續用現量還是..,其實..已經落入思考了…
答:現量是知道,否則就失落,如果是慢慢沒有,那你的現量不是真的,還是有意識心,不是真的,進去..就是沒有那一件事存在,怎麼還有事可煩惱,只是持的時間長跟短,這樣而已,(問:就是不能再起來了..,再起來就是已經沒辦法了..),不要跟他在那邊拔河啦,那是意識心了,不是真正的,你如果在跟他拔河啦,那已經落入意識心了,沒有拔河才是..,影子是真的還是假的,影子是假的,一下子就知道了,哪有慢慢知道的,那這個不是真的知道,(問: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他是假的,脫落它,但是它重複出現.. 脫落又起來,脫落又起來),普通時阿,就要持啦[c6] ,就要用這種角度去面對生活,不是遇到業障時才要用,這樣已經用不著了,平常要用、要持,這樣力量才會越來越大,正知見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遇到事情..,你要持的時間就會從一秒、兩秒…到一分、二分、三分..一直上去,到達15分,差不多,因為我們人心的無常大約是15分,你若能夠超過15分,超越這心的無常,這樣就確定了,那個時候..,到了有一天,你忽然覺得這個世間,咚掉下來了,所有遮蔽都沒了,瞬間所有遮蔽都沒了,熊熊(台語)就亮起來,遮蔽都沒了,你看的角度都不一樣了,剩下你的覺智知道而已,心不再作主,沒遮蔽。你看…有修、沒修,你看他走路就知道了,沒遮蔽的人他走路都很輕,有遮蔽的人,他走路是用拖的,踏腳蹄,劈劈啪啪,你看像..,踏蓮觀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踏在蓮花上,你心會軟嘛,這很輕呢,這叫做柔軟心啦,你要的是這個柔軟心,不是那個蓮花,你如果柔軟心,踏..,用這個心來用,你面對事物是不是就柔軟出去了,這是一種引導,一種方便法,你本來就是柔軟心了。
問:學長說這個柔軟心,是因為沒遮蔽,是因為我們沒有在感覺,所以他變輕,為甚麼他會輕?為甚麼踏的時候他會較輕?是因為我們沒有在感覺。
答:因為,我們沒有那種執著的【取】,【取】就有力量,那叫作【業力】,沒有業力,就會很輕
問:嗯,無形當中,自己都有在運作、造作,
答:無業力,就沒在出力,這樣就不動(出力持住),啊你這一邊要拖,另一邊要拉,這樣也不動,但是你要出力阿,在對峙,如果沒出力(放下,也是不動),其實這沒有意義啊,要說這是假的啦,這個業是你想出來的,啊放開就沒有了,其實你的問題都是自心在綁自心[c7]
問:老師在說【專心】,那我們在靜坐時,念頭出來之時,就像學長講:如果是我真正有看破他,照理講這個念頭他出來就沒有力量了,(答:他是自然呈現而已),是我們..平常當中,我們沒有看到心裡面所執著的、所煩惱的、所擔心的東西:平常問您自己,都說:我無所有,但是其實..,這種東西他卡在那邊,這種東西隱藏著,在你靜坐時出來,無形中那種力量很大,所以讓你無法專心
答:因為他本來存在,是以前你都沒發現,現在你發現了,那為甚麼以前沒發現,現在發現了,那代表你的覺越來越利,那就要以那個覺很利的角度,像你現在看到我,你有看到鏡子嗎?你也是有看到啊!你有辦法分割嘛?那你現在看到我這個叫專心,那是【心】啦!! (當頭棒喝!!)
問:所以老師說那個專心,是讓我們定我們的基礎,要我們心無雜務,入心…. (當頭棒喝!!)
答:那顆心都不在外面,你都會追到外面去(笑笑),你看到我就追出來了,啊你如果這樣看。都不追出來(手勢),這樣子有入心沒?啊你如果這樣(手勢)就是被抽出來了,沒在裡面,又出去了,這樣有再回來吧,專不是出去專,那叫作執著,追逐呢,修法不入心啦,修法不能成就,因為你的法是要對治你的心,不是要對治那個事,法是改心的脫落,不是改外面的事情,不知,是心苦,不是境苦,看到境,你煩惱但是我不會煩惱,(問:那是角度不同),你的心如果能轉不執著,那就每件事都一樣,眾生如果能自心自見,不分別不執著,是不是都不感覺啊,那這樣,沒感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問:譬如說,那個影片啦,愣儼經演義,現在事有老師跟學長一直在教我們,我們這些居士說:看了,很清楚,假使說沒接受這種佛法的教育,沒以這樣薰修的人,他看得懂嗎?
答:根器如果夠,或許知道…,他理面有眉角啦..,用很多眉角來破你,因為七處真心就是在講,這是心,這是不是心,那這是不是心…..,連續講七項,眉一項都不是,那你一定會著在某一項,你平常也是這樣,你會執著,如果這些執著破了,是不是就恢復本我了。佛陀有講二個根本:一個是【本我】,【真本】,另外一個叫【妄本】,真本是我們的體,妄本是我們的心,我們見事、見物才有心,事、物過了,心就沒了,跟著沒了,會生、會滅的就是妄心,就是妄本,就是作用,作用會生滅,你不要跟他,心會生滅,真本會不會生滅,不會,不然你怎會知道因緣過了沒了,因緣來了又有了,你怎麼會知道,你怎麼知道有生滅,這個覺知在嘛,他不會跟著因緣生滅,這個叫作【真本】,所以你不可執著妄本,那叫作凡夫,啊執著真本,叫作小乘,你如果執著真本叫作【真妄】,所以你在妄裡面不忘真,啊真妄一體,這就是大乘了,啊一瘢凡夫在作用中只是作用而已,跟著生滅,跟著生滅就染著、得失、來去,生滅,所以我們是知道他生滅而不跟他生滅,這樣到底是有生滅還是沒生滅,這樣就寂滅了啦,你不會再起煩惱叫作寂滅,不是沒東西,而是不再起煩惱,所以佛叫大寂滅,佛啊,叫作大寂滅,菩薩修【無生忍】,佛是【寂滅】了。我有說過,忍不是放下,忍是接受,我淨,因為他無生啊,我接受這個現象,但是我無生啊,你有生滅,我不跟你生滅就好,無生,啊佛是寂滅忍,我不再起煩惱,你有沒有,跟我有甚麼關係,我能夠接受你,這裡有影,這裡沒影,有影無影,對我來講都沒有關係啊,我連生、無生都跟我沒關係,就叫寂滅。
問:所以有時候,我們看著,說:這是無染無除,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你是接受他,而沒有甚麼想法?(答:對)
答:如果不染不除,你還因為有染著,而說不要去染,那是站在心的角度,那是在方便教你怎麼用,如果你從來不曾染,這邊染過來,那邊染過來,黑影染過來,你也不會黑,因為自己從來不曾染啊,自己從來不曾染,你有黑影你也不會黑掉,你也不會髒掉,他走了,你也不會更乾淨,你從來沒有染過,從來不曾染,這叫【常淨】,叫作【無染無除】,所以眾生染了才不染不除,如果你本心知道,以本心面對事情,人家看起來就是無染無除,眾生是不染不除,但佛本來就沒有染除
問:所以,對這些會變化的東西,假設我們自己不動,外面的東西,他本來就自然呈現,也是視為【真常】,是因為我們想要抓住,所已變成叫他【無常】。
答:對啊,你只是接受這個現象,他本來就這樣,要不,你能改變他嗎?[c8] 你能轉冷變成熱嗎?改變這個現象,春夏秋冬,變成春冬夏秋,你有辦法嗎?本來現象就這樣,我們就是要,冷時,說熱較好,熱時,又要說冷較好,無常,不時在那邊無常,都是自已的心,在那邊一下子要熱[c9] ,一下子又要冷,它(冷、熱)從來沒有變,真無常叫作真常,從來沒變過,一直都是這樣子,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他從來都是這樣子,你怎麼說它無常。你如果享受那個色,那個快樂,所以當他快樂過了以後,變成苦,你說你不要了,如果你樂有染,你的苦就除不了,樂來了你不染,苦來了,你也不需要除[c10] ,因為染不著你。
問:心所緣起,其實你已經認為..,有這個所了,有這個物了..所以你才
答:心跟物相應,啊如果心跟覺相應呢?叫作背塵合覺,這個【所】就是塵,啊都是那顆心,心在作眾生,心在作主,所以有句話說:識心是佛,但是一瘢人你跟他講【識心是佛】會誤導,有差喔,角度差很多。
問:所以業識,這種習氣實在很重,知道,但是無法透視..,不容易
答:你如果這個身體無法透視,你外面決對無法透視,因為你執著這個身體,而要放下外面的,是不可能,你身心要脫落,身心脫落,外面就脫落了,所以不要去處理事,心脫落,外面就脫落了,這是百年色身,你為甚麼要依這個,為甚麼不依那個,如來金色身,要依如來金色身,不要依百年生滅身。
問:因為我們所有的認知,所有的作為,都是要保護這個,所以要先(透視)這個,還能透視外在
答:就是執著這個,才有那個我,如果沒有這個,我在哪裡?哈哈.,如果過去式的我全部一起出現,排在面前,哪一個是你,這身體真的是鑽進去的呢,有看過雙頭人沒有?鑽二個人進去,啊這個身體是誰的,都不是誰的,雙頭人事不是一人一條靈魂,但是只有一個身體而以,那怎麼辦?(問:搶那個身體..?),我已有時候,我們裡面有好幾個眾生,你知道嗎?當他們個性大變的時候就換人了,但是用的是同樣一個身體,啊通通都是他(同一個身體),但是個性卻不同,精神體不同,但是記憶是一樣,所以如果不好好修,身體被搶走了都不知道,這樣個性就大變了,所以如果不好好修,(身體)被搶走了都不知道。
問:有些人發生一些事情(受刺激..)或是出車禍後,他性情大變…?
答:有ㄧ位外國人,他說:有時好像換了一個人,個性完全不同,但是記憶是一樣的,他也不知道哪一個是他,哈哈..。
[c1]同修聽到這裡,說:我發現你都是再繞圈子,問來問去都是同樣問題在打轉...,您就是思想太複雜,響太多、想太快
[c2]之前,自然呈現,念頭與鏡子,還是選擇念頭,因為往外看,都是念頭,久了就追逐了,現在往內看到情趣的潑動(分別執著),就像學長教的自心自見,才知原來角度都錯了。
[c3]自心自見,引導你往內觀,變成無【所】執著,所以【心無所見,見無所有】。跟老師講的:【見無所有,無所有住】同義。
[c4]非常慚愧,自己知見很多,自已想作對的事,要把夢作好,作美,不知任何事項,都是在喚醒我們,讓我醒悟,它是幻化的,要自覺真相
[c5]此處應該是看著心(心態、情趣),自心自見,讓念頭它自然脫落...不是看著念頭,看著念頭就會追逐出去,所謂【心所緣起覺絕非真】,心鏡呈念頭,向內看心鏡無一物,當下知道影像是假的,幻滅法寂,若向外看影像,即追念,當下【背塵合覺】。
[c6]修這個法,或是這個觀念,普通時阿,就要持啦,否則面對要用時就用不出來,順境時拼命染,越多越好,逆境時才想除,也是除不了。要先無知而後大知,因為沒有,才能全部擁有。
[c7]自已一直在錯用心而不自覺
[c8]我們對外境都是不能接受他而產生煩惱,即時接受了,內心也是有ㄧ些滴咕,一些不甘願,內心一直想個不停,對人產生恩怨情仇,對事產生是非善惡,對物產生分別取捨,留在內心蘊釀產生情趣,不能回歸本心,看破、放下。
[c9]都是自己的心在變,那是心無常,因果(現象的變化,冷熱、老化、生滅、)從來沒有變過,你怎麼能說它無常
[c10]聞思修證過程。道理,我知道、悟道與證道,有何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