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親愛的老師們,

青山國小生日快樂。

38屆校友張瀞文(原名張淑寶)媒體工作者、現為信傳媒總編輯

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六年級生,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那就是在小學階段遇到外省籍老師。

 

在我就讀小學的19701980年代,員林靠著鳳梨、洋菇罐頭外銷及百果山蜜餞在台灣中部已經有相當知名度,青山國小就在風景秀麗的百果山旁,並不是鎮上的小學。

 

那時家人與朋友之間,彼此的溝通大多是講台語,當「講台語」的鄉下孩子遇到從大江大海的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外省老師,彼此間碰撞產生的火花,現在回想起來,還是相當有意思。

 

19779月開學日,我穿著白色上衣、吊帶百褶裙,帶著橘色小帽、背著後背包書包,在媽媽的陪伴下從百果山走路來到青山國小,好奇地踏進校園,小一新生馬上被校園裡幾顆很高很高的椰子樹吸引,大大圓形噴水池中間會噴水的魚,也讓幼小的我覺得很有趣。

 

當一、二年級導師楊麗珠老師喊著小一新生的名字要我到「一年忠班」的牌子後等待,旁邊跟我一起蹲著的同學是小學好友張妙玉。一轉眼間,距離小學開學那一天竟然已經過了40多年,當時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

 

那時候青山國小有很多位外省籍老師,他們有些住在學校旁邊的日式宿舍區,宿舍裡是日塌塌米入內要脫鞋,空間不大但很乾淨,沒看過日式宿舍內部擺設的我,相當好奇。

 

同學們很頑皮,都會私下幫老師們取綽號,印象最深刻有的教美術的張逢慈老師,同學們害怕所以私下暱稱為「豹老師」的訓導主任鮑丕英老師、眼神犀利的趙士偕老師,還有很漂亮、聲音很好聽的隔壁班導師許敏慈老師。

 

我的小學六年生涯中,四年級導師黃玉蓮最嚴格,有一次月考六科滿分600分我考了596分,主要原因是國語考卷有四個空格忘了寫,結果因為粗心被老師打了四下手心,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三年級導師王漢澎老師,五、六年級導師曹如初老師則是外省籍老師。曹老師有著一幅很有福氣的大耳朵,大大的眼睛跟鼻子,在衆多外省籍老師中算是個性溫和,很少看到他生氣或是罵人,面對班上頑皮的同學,他也很有耐心教導。

 

溝通促進彼此了解,一開始,老師的鄉音讓人上課聽不太懂,老師叫「張淑寶」我會常常會聽成「髒書包」,上課聽不懂同學們也會私下問「老師到底在講什麼」,但這些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時間久了大家適應了老師的鄉音,也就了解老師的意思,老師也入境隨俗學講幾句台語,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

 

當然最感謝的是曹如初老師指導我的書法寫作,老師很講究寫書法前「靜心」的過程,不像現在大多是把墨汁倒出來就開始寫的速成方法,而是從硯台磨墨開始,漸漸的收心然後聚精會神才開始寫書法,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收心」的過程,這方法到現在偶爾還會派上用場。

 

其實外省老師也是我人生經歷𥚃頭,第一次接觸到跟我說的話不一樣的族群,長大之後回想起來,這對於我對不同族群的了解及相處是相當有幫助的,後來解嚴、外省老兵們返家,我也比較能站在同理的角度,了解他們的心境跟感受。

 

可能是那個年代還在戒嚴時期的關係,老師很少提起家鄉的事,只依稀記得老師曾說過老家在湖南,當時還是學生的他,某一天以為只是出門一下下,結果就跟著軍隊來到海峽另一端的台灣,本來隨時準備回老家去,所以睡覺時包袱家當都放在枕頭邊,一直到某一天他意識到真的「回不去了」,就在員林小鎮定居下來,成家立業落地生根。

 

長大之後有時候我心裡會想,如果我在10幾歲的時候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離鄉背井,然後有將近40年沒辦法回家,又看不到爸媽跟家人,終於等到可以回鄉卻又面臨人事已非,那樣的情景真是令人難以想像。我想,老師的鄉愁及遺憾肯定是有的,只是放在心裡沒說出口,那是大時代的悲劇。

 

去年春節期間,趁著年假回到員林,與老同學韓君毅、邱世學相約一同到曹如初老師家中與老師閒話家常。

 

90歲的老師每天清早起床就到附近小學操場走路,維持運動好習慣,不烟不酒好脾氣,看淡人間煩惱事的他神清氣爽、聲音宏亮,看到我們到來,老師很開心,很快的就拿出我們那一屆的畢業紀念冊,翻到六年仁班那一頁比劃著紀念冊中的我們,霎時間我們彷佛都回到小學六年級的快樂時光,整個人都年輕了起來。

 

青山百年,百年青山,回到校園,一草一木都那麼熟悉又充滿回憶,看到小學弟小學妹在大操場陽光下盡情奔跑,真心覺得年輕真好。

 

感謝青山國小老師們的教導,也感謝青山國小給我一個可以盡情奔跑的快樂童年時光,很幸運在童年時光可以就讀青山國小,這裡的藍天、綠地、大樹及美麗的花花草草,以及溫暖的人心是寶貴資產,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今天是我的母校青山國小100年校慶,我要在這裡大聲的說出「謝謝親愛的老師!青山國小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