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生存下去 不可有NEET族的存在

【NEET族是什麼?】

1. 先從〝FRETER〞談起

日本所謂的〝FRETER〞(非正式員工)是日本人新創名詞,由FREE及Arbeit(打工)兩詞合併而成的,指的是15~34歲間(學生除外)的〝非正式員工〞,即〝打工者〞或〝按時段被雇用者(Part Time)〞。(圖1所示為『性別、年齡、學歷別之Freter比率(來源:2005.04.14日本經濟新聞-經濟教室)』。

在日本有為數達209萬名Freter (2002年厚生勞動者),已形成日本一大社會問題。

至於年輕人(高中生)對Freter的印象(Image)又如何?貝奈塞未來教育中心針對埼玉縣的縣立高中生約1,900名為對象所做的調查顯示,有76.2%的人認為〝活得自由自在〞,有52.2%的人認為〝幹自己喜歡的工作〞,而約一半的人認為〝是一群對將來的前途不想動腦筋的人〞,同樣有一半的人認為〝是想當正式員工卻無法如願以償的人〞。至於認為〝具有正確思維的人〞與〝不依賴組織而自立謀生的人〞各只有22.9%與22.8%而已(來源:2005.04.18日本經濟新聞)。可見人們對Freter的評估是〝見仁見智〞的。

2. NEET之定義與特徵

上述的Freter還是有打工或做臨時工的,有一個更可怕的現象正在世界各先進國家蔓延出來。

英國首創〝NEET〞一詞,取其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之頭一字而成,意即不受教育、不就業也不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

1999年英國內閣府發表『Bridging the Gap』調查報告書指出,只要16~18歲青年中,每年有9%的人(為數16萬人)成為NEET,也因此NEET一詞乃受到世界之重視。

在英國的NEET之特徵,為對於未來簡直不抱任何希望,而想翻身(改變目前狀況)也是難上加難。

大多數NEET的人都是睡到中午過後才起床,平常無所事事就看電視,有時候一直到晚上也都是〝無所事事〞,這樣子的生活日復一日。這類NEET的少年有不少人落入磕藥或飲酒的惡習、偷竊、Homeless(無家可歸)的環境中。

NEET的問題不單在少年時期,隨著年紀愈大,愈不容易找到事做,亦會變成社會的邊緣人而接受政府的〝生活保護〞。

3. 日本NEET的現況調查

2005年3月,日本內閣府的「關於青少年之就業研究會」發表其中間報告,擔任該研究會委員長的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玄田有史在2005年4月13日的日本經濟新聞〝經濟教室〞版上發表報告之重點。

報告中對〝無業者(無就業者)〞的定義為針對15歲以上、34歲以下未在高中、大專等學校就讀;沒有配偶的單身者;平常沒有做〝有收入〞工作的人。以2002年的時間點,這些無業者為數達213萬2仟人,與上述之209萬人的Freter相比,已超出數萬人。上述無業者在1992年為130萬7仟人,在十年中增加了80萬人以上。

◆大多數的NEET未受高等教育

表1所示為『未滿35歲單身無業者』之分類內容,其中失業者佔45%,NEET佔14%。圖2所示則為『NEET與失業者之最高學歷』。

【表1】未滿35歲單身無業者

(來源:玄田有史、曲沼美惠著『NEET不是Freter,也不是失業者(2004.07.10幻冬舍出版)』)

【註】〝其他〞包含在準備大專考試資格考中的人、幫忙家事、從事NPO義工活動等在廣義而言有學習及工作之意願的人,以及由於興趣、旅行、因病療養、休養而無就業的人。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沒有工作,他會儘量找工作,而成為〝失業者〞。反之,已不想再進修(受高等教育)或根本就放棄找工作的人,甚至無緣成為〝失業者〞。

由圖2可看出,NEET五個人有一個是大學畢業的人,這也表示,〝大學畢業〞並不保證你絕對不會成為NEET。

圖3則是針對「你個人對自己沒有工作感覺怎樣?」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六成以上的NEET對沒有工作感到焦慮,也就是說,並非所有NEET的人都自願選擇〝沒有工作可做〞。

由調查的回答中可看出,現在不做求職活動(找職業)的NEET之中,約有四成在學校畢業或中輟後,連一次〝找職業〞的活動也沒做過。他們為什麼不想辦法〝找職業(找頭路)〞呢?其答案在表2。

【表2】關於沒做過一次〝找職業活動〞之NEET

-不做〝找職業活動〞之理由

(來源:玄田有史、曲沼美惠著『NEET不是Freter,也不是失業者(2004.07.10幻冬舍出版)』)

由表2中可看出,四成以上的人理由為「沒有自信可好好處理在公司生活之人際關係」,這可以說是NEET不想找工作的根本原因。

曾經做過求職活動而如今放棄〝求職活動〞的NEET,他們的理由如表3所示。其中令人感到震撼的是有四成多的人之理由是「說不出所以然」,在缺乏明確的原因下繼續他〝不工作〞的狀況。

【表3】曾經做過求職活動而如今放棄的NEET

-為什麼放棄求職活動的理由

(來源:玄田有史、曲沼美惠著『NEET不是Freter,也不是失業者(2004.07.10幻冬舍出版)』)

◆NEET帶來的衝擊

在日本,NEET的勞動市場中亦儼然形成,這一〝可觀的少數派〞正急速擴大其版圖(如圖4),被稱為NEET的年輕人已成為不能忽視的巨大存在。

【日本針對NEET所做的努力】

1. NEET不是〝不想工作〞而是〝無法工作〞

從上述的敘述、圖表中,大家應可了解到NEET不是〝不想工作〞而是〝無法工作〞。

這其中其實有更根本、本質上的問題,那就是日本空中大學教授宮本道子(Michiko)於2005年4月15日日本經濟新聞〝經濟教室〞的專文中所指出的「工業化時代之架構的崩解」,單單靠〝就業輔導〞等過去的方法已無濟於事。

工業化時代所形成的、能讓一個年輕人〝出師(學得一身技藝)〞的社會之架構(Framework)已然崩解。當學校畢業後進入職場,受教育(即邊做邊學)而終於〝出師〞,並成為公認的、能立足於社會上的一份子,這種架構在工業化時代已完成並持續到1990年代前半,但如今卻瀕臨瓦解。在日本超過200萬名的Freter以及超過200萬名的無業者,正顯示上述機能已無法正常運作,而這些年輕人似乎被置於〝放牛班〞而無人聞問。

◆NEET增加是在21世紀突然顯現的一個現實

玄田教授在其著作中曾分析NEET增加之背景。有三個假設,但都無法充分說明為什麼NEET在近年急遽增加的理由。

第一個假設為「勞動市場說」。即認為1990年代後半以後,年輕人的就業環境迅速惡化,年輕人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這個原因是正確的,那麼等〝就業市場〞好轉,也許NEET會消失於無形。然而如果不是,那麼NEET的未來是不樂觀的。

第二個假設為「教育問題說」。教育社會學者莿谷剛彥認為,推動個性化、自由化的教育改革之「想不到的結果」乃為擴大Incentive Divided (誘因、意欲之格差擴大)。在學校教育之中,發生明顯的兩極化:自願學習者與放棄習學者、持之以恆努力的人與放棄努力的人。

如果原因是發生於教育制度,那麼中長期而言,NEET的問題必有改善空間。

第三個假設為「家庭環境說」。NEET在過去也許生活在沒有跟家庭、左鄰右舍有交流機會的環境中,因此養成不易與人溝通的性格。

其理由有家庭中的失和、兄弟姐妹之減少、少跟左鄰右舍交往等。當然這些是會搖撼個人溝通(技術)的大事,但這種少子化、核家族化、對鄰居的不關心已有長久歷史,並非最近才發生、才突然增加的。但是NEET的增加則是21世紀才突然發生的現實,這該如何解釋呢?

如果問題真在「家庭」,則解決方案幾乎微乎其微,並且NEET會愈來愈多。

2. 14歲的分歧點

如何防止增加中的NEET?

最近在日本大家力倡所謂的「Internship」,也就是在學生時代就體驗「企業的業務」,想辦法藉此啟發職業意識,但能有機會接觸「Internship」的學生畢竟是少數。

讓國中生有機會〝建立自信〞的工作機會,也許是唯一的〝NEET〞預防策略。

日本全國有約10,000所的公立國中,其中有87%的學校實施「職場體驗」,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約有一半的學校只實施〝1天〞的職場體驗。

實施五天以上(含五天)的學校,在二年級只有10%,在1~3年級全部則只有7%左右。這中間有兩個縣(即兵庫縣及富山縣)全縣實施(以國中2年級為對象)五天的職場體驗。

經歷阪神大地震與連續兒童殺傷事件,喪失很多寶貴的生命,才促使地方上(包括學校、家長與當地接受學生的企業)痛下決心實施全國首創的嘗試。

14歲的挑戰帶來良好結果,很多國中生都肯定這項「職場體驗」。對於待人接物、未來職業的期許都有正面的反映與回饋。結果是學生能夠「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心」,這對減少NEET形成應有助益。

以富山縣在2000年針對26個國中的1,453名家長所做問卷調查,有89%的家長答覆「透過活動,小孩有良好的變化」。

在多愁善感的14歲的時期,給這些孩子們體驗〝如何與社會相處〞乃是目前唯一能想到的NEET預防措施。

【歐盟與英國的努力】

歐盟在1997年制定「歐洲雇用戰略」,規定最晚在2002年底前,針對所有年輕人要實施稱為「NEW START」的教育、訓練計劃。

英國則從13歲就開始〝支援政策〞。2001年開始〝Connections Service〞這Service在英格蘭就有47處之多。由六個有關中央部會以及專業機構民間組織、慈善團體合作,組織一稱為〝Connection Partnership〞的機構,服務對象為13歲到19歲的青年。

英國就業促進措施有下列特色:

◆ 以積極的尋(求)職者津貼(Jobseeker’s Allowance, JSA)取代消極的失業保險與失業救助:1996年10月7日嶄新的JSA制度規劃鼓勵失業者積極求職就業,全部申請人須簽署求職者協議書(Jobseeker’s Agreement)作為開始申請給付的基本條件。協議書載明積極求職者所需採取的步驟及說明可協助求職者之各種可用服務。

◆ 創辦新協定計劃(New Deal):英國1998年4月的新協定計劃是工黨政府工作福利策略(Welfare to Work)中的關鍵部分,承諾在四年內為新協定計劃出資35億英鎊(約折合新台幣1,645億元),以幫助求職者返回工作崗位。它給予那些參與了新協定計劃的18至24歲、25歲以上以及身患殘疾的求職人士一個實際的機會來發展其潛能、獲取技藝與經驗,並找到工作。此外,針對單親父母及身心障礙人士的新協定計劃,也為渠等提供機會獲取其他津貼,以便於嘗試對工作的選擇。對工商企業而言,這也是個利用新的勞動力中尚未開發的能量與人才之良機,簽訂新協定計劃雇主協議書(Employer Agreement)已從開辦時的30家,迄目前已有89,729家公司,並有65萬1仟3佰人受益。2001年以後的第二階段,更強調地方雇主的參與計劃與運作、特定對象的個別諮商與輔導,建立渠等重新投入勞動市場的信心。

◆ 實施就業優先區(Employment Zone):2000年3月9日由英國150個地區中評定出15個25歲以上申請尋(求)職者津貼長期(八個區12個月、七個區18個月)失業者比例較高地區,經開放競標獨立評定出承包組織,作為期二年的輔導,給予訓練經費、就業服務援助等最大的彈性,促使失業勞工就業,並持續工作。先由個別諮詢人員(Personal Adviser)與失業勞工充分討論,共同擬訂有經費支應的行動計畫(Cost Action Plan),期盼失業勞工的個人職業帳戶(Personal Job Account)之經費能充分運用,並據以切實施行。

◆ 行政體制重整:隨著日本於2000年1月6日將厚生省與勞動省合併為厚生勞動省之後,英國首相亦於同年6月8日宣布12個部會的改組,其中原主管社會福利事務的社會安全部與主管勞動事務的教育與就業部,分別改組為工作與年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DWP)和教育與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DFES)。前者負責工作與福利給付相關服務的現代化,重整的目的在於更精確地著重政府施政的優先順序及為民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另加成就業中心(Jobcentre Plus)為對工作年齡人口提供服務的新機構,結合就業服務局所屬的就業中心以及給付局的部分業務,以提供工作年齡人口整合性的服務,包括從事求職、求才服務(含觸摸電腦Touch Screen 〝Job Point〞 Computer Terminals提供全國性職缺資訊)與提供各種福利給付,並由個別諮詢人員為失業勞工面對與討論再就業行動計畫。

此外,英國工黨的就業政策綠皮書(Green Paper)中,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明白指出其願景為以強勢企業與社會正義為基礎,建立一個高技能、高生產力及高就業的經濟;其政策方向包括:維持強勢與穩定的經濟,從事稅務與福利給付制定的改革,基於個別諮商人員(Personal Adviser)與就業優先區(Employment Zones)成功經驗,改善新協定計畫(New Deal),使更具彈性、以符合勞雇雙方的實質需求,針對單親家庭、身心障礙者等勞動市場特定對象以及低度發展地區,給予更多的資源與額外協助,設置嶄新的工作年齡機構(The New Working Age Agency)或加成就業中心(Jobcentre Plus),將被動的福利給付制度變成主動的就業促進,協助給付申請人成為符合雇主需求的就業人口,以及增加教育與訓練的投資,使勞工具備現代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

總之,英國就業政策的成功,特色在於強調失業勞工自身責任、雇主的配合參與、政府政策的整合理念(包含經濟、財稅、教育、勞動市場及社會福利政策),就業機構則提供個別化、深度化的諮商與服務以及行政體制的整合等。

四、台灣的因應之道

2004年台灣的總就業人口有976萬4仟人,同一年有26萬6仟人退休,而2009則將有42萬7仟人退休,到2019年更將有1佰26萬人退休,總共15年內共有286萬8仟人退休。

台灣在11年間,退休年齡急速降低,近三分之二的人在60歲以前就退休,新鮮人卻補充不及。因為生育率降低,台灣就業黃金期(15歲到24歲)和退休黃金期(55年到64歲)相比,十年後就開始出現人口缺口約16萬人,20年後,將出現130萬人口缺口。

上述計算還沒包括可能成為NEET與 Freter的人口,鑑於台灣與日本之流行落差(當然衣服、手機等流行不計在內),此處指社會潮流之落差約為3~5年,因此在日本開始頭痛的NEET與 Freter也將困擾台灣,有關當局應早日未雨綢繆、定出對策,以期儘量減少NEET人口,減少〝社會問題〞。200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