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下之脫困

一、前言:

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先天缺乏資源、能源,近幾年來的經濟成果倚賴出口賺外匯增加經濟實力,正於產業面臨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時,新政府上台,政黨輪替由綠色執政,大家寄望脫離黑金時代、新執政黨的嶄新改革帶來再創經濟奇蹟。奈何這時候,世界沒有戰爭,全世界只有一個市場,和平而安定下進入蕭條期,從冷戰過後,全球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美國雷根總統在位時代,財政與貿易都是赤字的雙胞胎,遭受非難後,遂決定了減稅制度以圖挽救經濟拮据,所以,美國在1980~1988年雷根二期任內,成長率為3~5%。不過在1987年爆發了黑暗星期一(Black Monday)-股票大滑落,布希就任總統,辛苦的經營。他在位的1988~1992年間,還是遵循雷根政策,好不容易經濟要好轉時,卻由柯林頓總統來繼任。在1997年柯林頓連任時,國內財政才轉黑字,這時美國正是大繁榮時期。

1990年初,道瓊指數為2,900點,十年後的2000年之最高點為12,500點,1993年柯林頓就任時,美國之GDP為7兆美金,八年後升為10兆美金,增加30%,但這期間製造業都稍稍的逐漸失去競爭力,民主黨主政保護消費者,其主軸在環境保護與福利政策。

1993~1995年發揮IT,它是美國經濟支柱,進行企業再造、修正不合時代的制度,經濟情報因IT產業的進步而速度提高,效率即倍增,使美國經濟繁榮獨步全球,美金價值強勢,全世界資金集中在美國,如美金一旦進入美國市場即不再退出美國。

二、放眼國外:

美國的不景氣始於股票的泡沫,在美國買股票是買該企業未來的業績,但業績會變化,無法預測市場動態,過熱的IT技術造成泡沫經濟,都預測IT市場將還會發展,都認為IT股絕對是繼續好景,誰都料想不到,全球的蕭條使全世界強制的參與競爭,企業擴展迅速下,雖美國銀行是貸款給企業的Project,不像日本或我國銀行的貸款是針對給企業,一旦景氣衰退、經濟有變化,美國銀行不持有企業股票,若有企業逾期放款,即刻讓該企業倒閉,不像日本與我國的做法。

IT產業的那斯達克最高時價US$6兆,目前減半為美金3兆,即有50%的錢損失掉,雖影響到購買股票的個人權益,卻對銀行毫無損害,不像日本與我國金融界的企業貸款,可用股票來貸款,結果發生許多後遺症。

美國雖然尚未陷入衰退,但減緩的經濟已影響數百萬美國人的就業,許多人眼見工作消失、儲蓄減少、債台高築、信心崩潰。許多產業的成長陷於停滯,製造業、科技業、媒體零售商和金融服務業的公司發出一波波的裁員,光是六月份裁員總數就高達11.4萬人,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攀到九年來的高點,白領與藍領都難逃裁員命運,結果許多人陷入財務困境、生活備受打擊。美國六月份4.5%的失業率,美國正經歷一波規模空前的裁員潮,美國如此,全球裁員風亦愈演愈烈。對全球勞工而言,7月24日簡直是悲慘的一天,路透社週二證實,將裁撤全社7%員工(大約1100名),這是路透社150年的歷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裁員;瑞士瑞典合資的工程集團ABB在獲利下降、市場情況困難的衝擊下,決定在一年半內裁員12,000人,其經銷商Arrow電子在同一天因第二季收益衰退92%,宣佈裁員1,000人,佔員工總數約8%;英國電子工程集團Invensys也裁員2,500人;於日本晶片製造大廠富士通宣佈將要求9,000名員工提前退休。這種骨牌效應,美國運通上週辭退5,000人、易利信、路透、朗訊……等企業同步裁撤逾萬人,真是裁員風襲捲全球,經濟蕭條時代證明已來臨。

三、反觀國內:

瞭解台灣最近的經濟表現,雖說受國際景氣的影響,但詳細分析台灣的景氣受挫分界點,應起源於去年政府宣佈核四停建,當時引起政壇喧然大波,讓國外政府、廠商與國內廠商對台灣政府的重大公共政策搖擺不定,引起極為嚴重的信心危機。一年來國內廠商仍面臨政府不興建美濃水庫,讓南部高科技產業有缺電、缺水之疑慮,立法院又率先通過縮短工時政策、不合時宜且僵化的勞基法退休金制度、讓雇主恐慌的事業廢棄物處理之嚴苛法令、南科高鐵振動問題無解……等等不佳的投資環境,而反觀對岸大陸頻頻對台商熱情招手,兩種景況一比,還有多少廠商願意在台灣無怨無悔的繼續投資?這些均為廠商信心潰散之現象,剛好又碰到全球的蕭條來臨,市場需求衰退、經營成本升高、投資環境惡化、政經紛擾掀起產業結構轉型,又碰上金融機構不良債權情況惡化,面對如此動盪不安、內憂外患的經濟環境,股市的變化不斷,台股指數像溜滑梯從去年2月18日的高點10,393點(當初市值是14兆4,850億元)至目前為止,指數已下挫高達6,300餘點,市值快速下滑至7兆1,000億萬元。在這一年多來,台股市值大減逾7兆元,若以台灣人口2,300萬人計算,連剛出生的小孩、學生、老人家包括在內,帳面上皆損失30萬元,上至政府財庫,下至一般散戶,大家的荷包隨著重挫的指數是不斷的縮!縮!縮!

行政院主計處指出,今年六月份國內失業率飆升到4.51%,總失業人口增至442,000人,廣義失業率更攀升到6.48%,而受失業波及人口首度突破百萬大關(達1,026,000人),各相關指標均創歷史新紀錄。

另外,受到半導體價格不斷下跌以及資訊產品需求持續疲軟的影響,我國五月份的外銷接單比上年同期減少13.96%,創下70年以來最大衰退幅度;而五月份的製造業生產指數也比上年同期減少9.91%,再度刷新64年以來的衰退幅度。

經濟部公佈我國六月份外銷訂單金額持續走低,總計只有11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9.92%,創下70年來最大衰退幅度達二成,六月份工業生產指數的表現也不佳,比上年同期減少11.27%,創新了民國64年石油危機以來最大跌幅。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我國接單情形每況愈下,在各類主要接單貨品中,電子、資訊、通信產品、塑膠、橡膠產品、運輸、工具設備及電機產品,幅度均達到二成以上。

又財政部公佈7月1日到20日半月進、出口概況,進口金額59.76億美元,出口金額65.81億美元,出超金額為6.05億美元。此次進、出口分別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29.1%及21.5%,故七月進口的衰退幅度恐將高達三成,進口衰退顯示,未來幾個月的出口也將持續衰退以及民間投資嚴重退潮中,中、長期影響不容忽視。

四、脫困之道:

通貨緊縮勢力,令企業的經營策略被迫出現重大轉變,必須發展出新式的管理、生產與現金流量控制模式,新時代必有新策略,一成不變的做法只會讓企業逐漸陷入危機。經驗告訴我們以下策略來因應。

1. IT化將是企業再造的支柱,網際網路妙用無窮,提高速度、提高效率,公司士氣隨而可增強。獎勵建立ERP的系統整合,開闢新管理方法來改善公司體質。

2. 市場主角轉變為買方市場

這時物價不上漲,美金依然強勢,我們需180°改變經營方針,徹底消滅公司之浪費,行銷費用等即可降低售價,業績升二倍,固定費用即減半。

3. 持續削減成本,並強化企業生產力

求新求變、因應環境、持續進行企業改造,企業才有永續希望,自動化、低成本與高效率,是企業致勝之道。

4. 避免產能過剩

盲目增購機具設備、擴充產能的做法與自殺行為並無二致,融資擴廠只會造成企業經營上的重大負擔,反而讓企業陷入存亡危機。

5. 維持最低的有效存貨

蕭條期物價不上漲,存貨價格與日劇減,實質利率變高,若保有過量存貨,得付出更大代價,存貨愈少,對營運上幫助越大。

6. 著重新科技的發展

由於產品汰舊換新速率極快,只有不斷研發創新,不僅可把握原有市場佔有率,仍可擴展到新領域,因新產品的創新滿足顧客需求。品質優異、附加價值高,可見發展企業特有的產品,使公司營運立於不敗之地。

7. 評估海外商機,移轉生產線於國外

21世紀各國參與WTO後,無國境時代來臨。在本國生產高成本而加上交貨運輸增加運費者,在加強售後服務、滿足顧客原則下,可評估在國外選地生產據點,但研發、創新製品規劃、設計與行銷權必須掌握在國內,世界市場越自由化,不管人種、國籍,只要經營得宜,公司照常可永續經營。

8. 固守本業

把不必要的業務轉包出去,不插手本業外的股票、證券或不動產之投資,到底還是只有本業對我們是熟練並積有經驗的。

9. 儲備財務實力

企業本身健全的財務實力,是面臨經營困境與內外在環境變動時最好的辦法。

10. 整合天時、地利、人和

國內百業蕭條、天災人禍不斷、失業率上升、股市滑落,導致國人痛苦指數不斷高升,執政單位應以經濟列為第一優先,振興經濟景氣,靠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方能產生效果。

五、結論:

國外景氣走軟,國內工業生產明顯下滑,進出口貿易萎縮,企業營收降低,股市低迷,產業外移出走,失業率屢創新高,金融機構因逾放比率攀高,放款趨向保守,企業與個人資金調度不易,倒帳頻傳,景氣預測與經濟數據一面倒,社會瀰漫一股如傳染病之悲觀現象。

此時,政府當然應及早決定推出振興經濟方案,期能扭轉劣勢,讓經濟能從谷底上升,社會重新恢復活力,讓在台灣2,300萬人能過著安定幸福日子,這是大家殷切所冀望的。200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