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之省思

去年台灣經濟受亞洲金融危機而出現三低(低經濟成長率、低物價上漲率、低所得增加率),根據行政院會計處的公佈,經濟成長率只有4.8%,是民國72年以來最低,低成長之下需求減弱,物價無力提升,全年物價只小漲1.7%,低成長之際,所得也下降,只有12040美元的GMP是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最低的一年。

自去年7月到今年初,股價加權指數下跌逾三成,虎年真是禍不單行。因併發了企業財務危機頻傳,導致人心浮動、社會憂心。經這些影響,台灣經濟惡化,政府為挽救經濟頹勢而訂定擴大內需方案,設置企業紓困專案小組、成立股市穩定基金、推出1500億元購屋貸款、研擬健全經濟體質方案,更舉行全國經濟會議,採行的經濟對策是近十年來最多亦罕見。但迄今未平息企業財務危機,我們中小企業正面臨這狂風暴雨,增添未來經濟發展變數,更增加兔年經濟情勢的不確定性。

我們這些中小企業如履薄冰的關鍵時刻,新的一年必須步步為營。隨著全球的景氣衰退,進入國際上未曾有的大競爭時代來臨,可預期競爭會更加激烈,讓我們柏林人大家再次正視我們的經營理念與我們的使命,喚起我們對內、對外都有一致的共識,行動一致、目標一致。

在邁入廿一世紀之際,更要重視生產事業之存在。製造業要注重不僅提供滿足顧客需要,並能貢獻促進社會進步的產品於市場,同時考慮到全體從設計研發到生產銷售後,回收能再利用的製品循環使用循環型價值,今後的世界形成循環型社會。

我們都要認清能源、環保與經濟三問題的平衡,人類才能永續存在下來。

◎確保資源、能源能夠有效率的安定供給與安全保障。

◎分擔地球村一份子的抑制氣體排出而生的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

◎創造新型產業讓經濟再生。

反省高度成長期時的大量生產製造過剩產品,忽視節省資源與能源,只追求短期間富裕享受生活而不知破壞環境。

因這些問題降低了能源的生產性,大量廢棄物引起了諸多地球環境問題,今後我們應把環境問題視為第一優先,改變生產概念為「逆生產」。

把本來的製品壽命從設計→生產→使用→廢棄,變成設計→生產→使用→回收→分解、檢查→再利用→生產的循環生產系統方式。

值此非常時期,人才培育的責任加重,提高創造技術教育與經驗所養成的技能教育。公司要營造能讓每一位同仁都能發揮全人格能力,高興於工作的環境。

經營者的最大責任是使每一員工對工作都抱著喜悅、滿足於工作,對人生覺得幸福,因每一位員工的貢獻,公司才能得利益而成長。若連自己公司的員工都不幸福,怎麼能貢獻、回饋地域、社會與國家呢?

時代潮流帶來人類生活水準之提高,消費者之需求變多樣化,商品壽命越來越短,當然引發商品開發期間的縮短。通常產品開發來自企劃與技術,但只靠這些部門開發而在生產線按流程製造,於短期間絕無法開發高品質產品,我們瞭解新開發的產品成本與品質,其80%在設計階段又20%在製造階段即決定了。為提高競爭力,公司迫切需開發生產比別人更快、更便宜、更高品質的新商品,因此製造部門必須負擔二項重要角色。

◎製造部門的新任務:

商品開發循環系統的機能從營業→企劃→研發→品管→採購→製造→銷售→回收→技術調整→再利用→生產,製造業來說大凡的弱點問題起因在製造現場。

在製造過程發生的問題,需迅速查出真正原因回應給研發或採購部門採取對策,這才是決定新商品品質、成本、交期的重點,把如何做好製品的機能溶入商品本身裡面,換言之,製造部門亦是研發的一部門想法的新觀念。

◎製造部門另一任務:

近來商品壽命縮短在一個月內,例如電腦經訂購後一週內,生產者需交貨到顧客手中,否則難於生存,因此我們需遵守ISO-9001進行標準化,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安全存量管制好,一旦接訂購後,短期內可以把「更便宜、更高品質的商品在必要時製造必要量」交給顧客,製造過程的縮短化是當今要務,製造過程越長,其發生不良率的可能性越大。可見於開發階段需把「如何縮短製造工程」溶入商品中,由製造與研究二部門一齊來開發新商品是新課題。

時代巨輪正邁入廿一世紀,大環境下競爭之激烈可預期到,廿一世紀的製造業不只是技術問題而已,我們要兼顧到資源、地球環境、生活形態等問題,最終還是文明的問題,加以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所有學問在產官學界尚且國際化、無國境的全人類共同協力,才能達成製造業的變革。199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