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穏固基石再創新的台灣奇蹟~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在台灣的經濟體系中,占極為重要的比重。根據經濟部所公布的「96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95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24萬4000家,占全體企業家數比率為97.77%,就業人數為775萬1000人,占全體就業人數比率為76.66%。

從經濟發展軌跡來看,正因為台灣有許多刻苦耐勞的創新企業家,加上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的輔導與扶持政策方向正確,因此在這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中,台灣的產業才能更加多元化、有彈性,競爭力也較高。然而隨著企業發展M型化、以及全球化經濟分工的浪潮,曾經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小企業面臨了新一波嚴峻的考驗,值得我們共同關心。首先讓我們探討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如何匯集並持續這股來自中小企業的龐大產能。

不同的企業規模 ,不同的商業模式

企業的規模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商業模式。中小型企業組織靈活、適應力強,創新的活力十足。但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資源規模不足,技術創新的成本較高,連帶影響其市場競爭力。而大型企業在資源上具有優勢,但一般認為大企業因應景氣的能力較弱,因為龐大的階層組織會阻礙創業精神的發揮。

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為什麼優於大型企業,分析指出:中小企業因為資源與市場競爭力相對弱勢,往往必須主動發掘產業中新的潛在機會,並且藉由創造力的發揮,實現自我價值,追求企業成長,這就成為中小企業致力於創新的一大驅力。美國的中小企業白皮書就將中小企業視為「構想之創造者(Idea Creator)」,英國也認為中小企業具有「種苗機能」,對於促進技術進步功不可沒,可見各國對於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評價極高。

透視日本和德國的強盛之道

日本與德國的跨國企業雖然很多,但長期以來兩國政府對於協助中小企業的合作發展,政策相當明確,並且成效顯著。雖然各國的社會型態不同,經濟環境各異,使得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不盡相同,但日本和德國的中小企業在政府的扶植之下,成功發揮所向無敵的創業精神,實有值得我借鏡與省思之處。

日本和台灣一樣,也是由眾多中小企業撐起一片天空。日本的經濟產能之所以強盛,有人說這正是因為日本以扶持中小企業作為立國之基。

除此之外,在日本,不同業種的企業很容易共同作業;在同一企業中,不同職種、不同技術的人也能夠很和諧地一起研究,這種文化更是促使經濟實力強盛的重要因素。具體例子如下:在日元高漲的年代,日本汽車工業要求下包的中小企業 「在6個月內把成本降兩成」。這項嚴苛的要求看起來幾近強求,不可能實現,但下游的廠商在認真請教汽車廠商、甚至其他企業的技術人員之後,把困難的技術問題一一解決,果然在6個月達成目標。他們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上游大企業與下包中小企業之間,有著共同目標、捨棄本位、共同研究、通力合作。這種一心一意追求新製品、新技術的「整合」關係,正是日本企業的特色。如今,更發展成由下包企業 、中小企業向「發訂單的大企業」提案的 「逆向」進展,大家已經司空見慣,視為當然之舉。也就是有這種 「整合」的文化,日本產業才能在當年日圓高漲、油價高漲的環境下,克服困難並茁壯起來。

至於德國的經濟,也一直在全球保有一定的領先地位,事實上德國經濟的真正支柱也在於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這和德國在二次大戰後全力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以此作為國家經濟戰略,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除此之外,在大魚吃小魚的全球商場上,德國中小企業的成功與優勢為什麼能夠成為一種集體現象?研究德國企業經營模式的專家發現,德國中小企業較重視的是 「橫向應用」而非 「緃向整合」。德國企業專心在一類產品中求精進,這就是專注 「德國製造」的中小企業,能夠在全球市場無往不利的重要秘訣。

日本和德國的聯盟型態各有不同,但不管是日本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由上而下的從向合作系統,或是德國中小企業之間橫向的聯盟模式,都有效強化了整體經濟體質。而 「精誠合作」、「無私」,則是塑造日木與與德國中小企業成功典範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促成經濟實力強盛的隱形助手。

大手牽小手,齊勿建造台灣新經濟的一磚一瓦

「96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揭露:台灣企業發展已經趨向M型化,資本額2億以上的大型企業、與10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連續4年顯著成長,企業規模有逐漸兩極化的發展。乍看之下,市場雖然生機無限,但是依據調查,竟有4成中小企業活不過5年,中小企業存活率連續3年下滑,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似乎不再。

台灣的中小企業經過近60年的發展,已具有相當的基礎,早已形成綿密共生的產業結構。然而台灣的中小企業有許多屬於家族創業,在專業經理人才與研發人才的延攬與運用上較為不足,想要利用研發與技術創新來創造市場的領導地位,就更需要借助政府的輔導與民間基金的奧援。

尤其近年來,受到國外區域經濟的整合與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動,台灣中小企業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為了繼續維持來自中小企業的創業動能,經濟部於96年9月曾經舉行 「加強投資中小企業100億啟動儀式」,宣示政府為中小企業灌注資金活水的決心,希望透過7家遴選的創投公司,結合民間投創基金共同投資中小企業,協助中小企業資本形成。

目前中小企業最需要政府提供的協助包括:洽簽投資保障協定及提供相關投資法令之諮詢服務,以因應區域經濟體的強大競爭;協助妥善因應全球暖化及環保等議題,為產品或服務作好與國際接軌的準備;協助品牌整合行銷計畫、提昇品牌價值和資產;作為橋樑,研擬政策協助中小企業進行各種型式的聯盟合作。

台灣中小企業在面臨新一波全球競爭的艱難時期,應該由政府加強輔導中小企業問的整合,擴大產銷的協力網絡。只要善用台灣中小企業的既有優勢,將中小企業間的整合做一有系統的連結,進而將這股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拓展延續至全球分工的經濟體系內,自然能夠在產業運作上發揮最大的效益,再次展現國家的經濟實力。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