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台灣的產業力來拼經濟

一、 產業力將決定台灣的經濟:

台灣是沒有資源的國家,每年要進口一億八仟萬桶的石油、四億五仟萬噸的煤、六十二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這些都要用寶貴的外匯購入,一旦外匯短缺,那麼問題馬上浮現。因此台灣是〝出口導向〞,各項服務業包括教育、介護(養護)等醫療周邊事業,雖可養活不少就業人口,但賺不到外匯,而且一旦〝出口衰退〞,不景氣馬上來臨。在中國的廉價〝世界工廠〞之巨大壓力下,台灣的各行各業都要講究〝提升生產力〞才能生存並壯大。

二、 〝結構改革〞勢在必行:

日本的小泉首相朗朗上口的一句話是:「無結構改革就無經濟成長」。2003年11月3日的自由時報報導『瑞士十年來首見經濟衰退,工業過度保護,缺乏自由化競爭,全球首富國地位讓給盧森堡。瑞士政府表示,今年該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預估將衰退0.3%,這是瑞士10年來首見的經濟衰退。主要是因瑞士工業受到過度保護,缺乏自由化的競爭。人口730萬的瑞士擁有歐洲資產最大的瑞士銀行(UBS)及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等國際知名企業,不過目前瑞士的失業率卻上升到6年來的最高點,企業投資至少已經連續8季減少,出口也持續衰退3季。

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議員史特拉姆表示,瑞士現在就像歐洲的日本,工業受到過度保護,缺乏自由化的競爭。

經濟不振使得瑞士更不願解除國內的經濟限制以便與鄰國競爭。從1990年至2002年,瑞士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僅成長2.3%,同期間德國成長15%、法國18%、義大利17%、奧地利22%、美國超過20%、日本也有10%。』

有識之士,包括很多外國人都擔心日本會「瑞士化」。日本已達〝高齡社會〞,超過65歲人口的百分比高達19%(台灣為9%),將來人口減少,高齡化的情形如與菲律賓等年輕國家相比,更是令人怵目驚心(詳見圖1&2)。日產(NISSAN)汽車公司為了因應十年後的問題,已採取行動,放寬有關介護、育兒之勞動條件。

根據圖2,在2025年菲律賓的勞動人口(15~64歲)將比日本還多,而越南也增加到與日本近似。目前日本的勞動人口為上述兩國之約兩倍,但20年後,因為日本的高齡化與上述兩個年輕人口大增,而把差距一筆勾消。

日本政府本來想靠〝少子化對策(即針對小孩減少而打出之政策)〞與擴大女性及高齡者雇用來應付,但日本經團連鑒於事態之嚴重,2003年11月具體建議〝安定地推動「外勞」進口〞,確認即使在目前高失業下仍然會發生〝人工不足〞的情形。

台灣的情形也好不到那裏,這些結構性問題要靠〝改革〞。目前朝野雙方均將精力花費於政治與〝口水戰〞上,盼望在2004年3月大選後大家能馬上凝聚共識,為20年、50年後之台灣勾下理想的藍圖,並努力付諸實現。

三、 與其要降低成本,不如致力研發:

製造業賺取外匯為台灣生存之命脈,但其他各行各業也要追求進步、日新月異才能不被時代浪潮所淘汰,問題是該怎麼做呢?

理工公司(RICOH)的社長櫻井正光說:「如果只做一般的商品,就會捲入價格競爭,無法與人工費用很便宜(只有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的中國競爭。結論就是如何做出中國無法製造的高附加價值商品」。京都陶瓷公司名譽會長稻盛和夫說:「如今中國企業的技術已提昇,頗具競爭力,你要跟他們競爭,將陷入〝價格愈來愈低的經濟緊縮戰〞」。日本企業只能在日本做特殊的、附加價值高的商品或在生產技術上再革新,比如京都陶瓷公司就追求100%的良品(完全無〝不合格品〞)」。

佳能公司(CANON)的社長御手洗富士夫說:「CANON一點都不擔心中國製造業的威脅。CANON全製品的65%在日本生產,都是附加價值高的製品。CANON在多角化的同時也追求附加價值,所以有利潤,不管中國存在與否,在任何情形下要追求高附加價值乃是製造業的宿命」。

從以上的先進們的談話可看出台灣製造業要走的方向,那就是集中資源、加強研發。

且看日本的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如何加以實踐。

(一) 日本松下電器產業公司的〝變身術〞:

2002年3月期,最終赤字達4,310億日圓,銷售額也輸給宿敵的新力公司(SONY)。社長中村邦夫命令負責國外業務的常務董事少德敬雄執行新的策略,將遍佈中國的41處的生產據點加以充分利用,以低價格的商品挽回頽勢。2001年底,日本市場就出現松下製的只有9,000日圓的微波爐,不到平常最廉值之一半,也就是松下自己扮演家電普及品的〝價格破壞者〞。

少德的任務之一為重整東南亞約46個生產據點,以降低生產成本。在中國製造低價格品,在東南亞製造中高級品。如此一來,在日本要生產什麼呢?中村社長的另一位作戰參謀AVC公司的社長大坪文雄說:「研究所與事業部門成為一體,陸續開發其他公司模仿不來的製品並在日本製造,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避免國內之空洞化」。中村社長說:「我們的目標為在零件領域裏,日本的開發生產品要佔世界市場的40%的佔有率。」中村確信,只要努力生產出〝世上沒有的東西〞,國內工廠必能復活。

松下的研究費用從2000年3月期以後超過5,000億日圓,佔銷售額之百分比也提升到8.2%之多。而2003年9月中間期,其營業利益與前年同期比增加60%,達成所謂的〝V字回復〞。

表1:松下電器產業2003年9月期業績

松下電器產業(SEC基準)

註:上表單位億圓,增減%,下段為2004年3月預估

(來源:2003年10月29日刊工業新聞)

(二) 意圖東山再起的新力公司(SONY):

電器用品的利潤愈來愈薄弱。1980年代普及的VTR(錄放影機)的零售價下降到日幣一萬圓要花上二十年時間,但1997年上市的DVD(數位多用途Disc)、Player(數位放影機)不到五年就下降到日幣一萬圓。

這是因為韓國與中國的抬頭,使世界市場大起變化之故。SONY雖擁有DVD的基本專利,但仍為了確保利潤而傷透腦筋。2003年10月28日SONY發表第二次結構改革案,震憾了日本的電機業界,人稱〝SONY SHOCK〞,其內容為將經營資源集中於戰略事業,以全世界規模削減三成的製造、物流及服務據點,因此將裁員二萬人。

SONY會長兼Group最高經營責任者(CEO)的出井伸之強調此舉「並非因為SONY陷於經營危機,而是因為要達成或為真正的全球性企業(Global Player)之目標」。2003年1~3月期決算發表當期1,000億日圓之赤字時,曾引起所謂的〝SONY Shock〞,而這次是第二次的〝SONY Shock〞。SONY這次的大規模行動,顯示日本的各大電機公司為了強化競爭力必須做〝根本的結構改革〞。SONY提出的戰略乃是〝半導體戰略〞,藉著65 Nano Process的半導體比其他廠家更快量產、開發中的次世代Processor〝Cell〞普及天下的話,SONY就可藉Device(零件)的力量控制天下了,不過這是2005年以後的事。

表2:SONY之結構改革「第1次與第2次之比較」

(來源:2003年10月29日刊工業新聞)

(三) 以尖端技術與空洞化專門的聲寶公司(SHARP):

SHARP公司的町田勝彥社長談到〝以研究所與工廠結合成一體的尖端技術與空洞化正面打拼〞時說:「SHARP投資一仟五佰億日圓在國內新設工廠(三重縣),到2004年5月,液晶電視的一貫生產據點與下一世代的液晶工廠將正式營運。要實現大型液晶電視一英吋一萬日圓以下之目標,必須徹底改變目前的生產技術與工程,之所以能夠辦到,乃因研究開發的大據點在日本之故。」

町田社長又說:「有人說要活用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日本只做研究開發與試作即可,但這是錯誤的做法(太早〝放棄〞了),尤其是液晶是剛開始不久的商品罷了,半導體也是如此,只要生產技術有進步,在國內留下工廠的可能性大,且有其意義」。「我要強調的是,即使一般認為成熟的商品,由於技術的日新月異,還是有革新的可能性。技術開發的生命線在於繼續,一旦斷了線,就無法回復原狀,將後悔莫及,日本的製造業要痛定思痛,根留日本」。

(四) 中小企業又該如何?

剛才談到的松下,SONY、SHARP都是世界頂尖的大公司,台灣又沒有那麼大規模的公司,只是他們的思考模式與策略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可供台灣參考。

至於中小企業有那些範例呢?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等共同進行一項不尋常的研究,利用三年時間持續追蹤一家用人不到一百人的大阪市襪子製造廠家-嵐〝Dan〞。

之所以引起教授的注目,並非日本的中小製造業引以為傲的技術力。教授們認為,找到日本競爭力的源泉,乃是社長的越智直正(62歲)充份活用資訊系統的把庫存與不足品都一掃而空的獨特的Business Model(生意法)。

越智把國內七家工廠與200家銷售店以On-Line方式加以直接連線,隨時把握了超過五千種襪子的銷售動向,第二天工廠馬上補充銷售情況好的商品,至於表現不佳的馬上停產。「完全消除殘品與殘糸,日本的襪子工業生存之道捨此無其他」。

1990年代,日本襪子市場大量湧進廉價的亞洲製品,日本製品的勝算很少,越智社長身邊的同業者也有不少人轉業或廢業。直到有一天,越智親眼目睹剩下的中國製品被以一圓廉價賣出。

「即使成本降到極低,只要剩下來就〝完蛋〞了,但如果能賣的精光,即使成本高也可確保利潤」。一邊提高品質,一邊以庫存與不足品均零為目標的Made In Japan新戰爭於焉開始。

在越智心目中,襪子與生鮮食品是同樣的,只要超過〝賞味期限〞其商品價值就一落千丈。與流行服裝搭配著穿的襪子,其實有目不暇給的商品週期。五千種襪子中暢銷的不到一成,且其生命週期有時短到一個禮拜而已。

越智社長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坐在電腦前仔仔細細地看遍前一天全國的銷售數據,每天捉住顧客購買意願的變化,不斷地補充會賣出去的品目而讓銷售額提升。

日本國內的襪子生產量約為十億雙,這十年來減了一半。不過DAN的銷售額在2002年2月期有88億日圓,十年內反而倍增。另一方面會產生廢棄損失或降價損失的庫存,則只有業界平均的十分之一而已。

2002年3月底,在倫敦的流行發信地King’s Road,DAN開了第一家國外分店。看到當地消費者踴躍購買日製高級襪子,他深深地感受到日本製品的商標力(Brand)有多高強。

根據總務省的統計,日本國內的中小製造業在1999約有50萬家,比三年前少了一成,但商工總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望月和明指出:「剩下來的中小製造業中,有一成是確確實實地在成長軌道上,而其關鍵也在生意法(Business Model)上」。

要讓工廠全時間開工(Full Operation)也有撇步。埼玉縣吉川市的古市公司(FURUICHI)就是好例子(2003.10.3日刊工業新聞)。這家公司在網頁上公開全公司的NC加工機(全機種)的運轉情形,分為〝繁忙〞、〝通常〞、〝閒散〞三階段,隨時加以公佈。如為〝繁忙〞則加價一成,〝閒散〞則減價一成,頗得顧客之好評。該公司在2000年5月先行取消過去的交易方式,改為全面透過網頁(Home Page)的營業方式。工廠資訊的公開只是進一步加強運用而已。

產業能率大學為了讓製造業復甦,就各企業如何做「獨特化戰略」進行問卷調查(2003.9.1日刊工業新聞)。在此把「獨特化」定義為(1)做與其他公司不同的事(差別化),(2)有賺錢(高附加價值),(3)不容易被模仿(模仿障礙)。

結果:有六成的公司認為有〝獨特化〞。就與事業獨自化有關連的38個項目,以〝充份實施〞到〝完全未實施〞之五階段區分要求回答。包括〝充份實施〞與〝稍有實施〞在內之百分比,就以下項目加以列記。

「擁有與其他公司不同的顧客層」有44.9%,「擁有其他公司不易模仿之商品」有71.9%,「加強品質管理」有79.5%,「提升研發之進度」有71.6%,「強化依成果主義之人事評估」有71.5%。

由上述結果,產能大學認為要推動獨特化戰略的關鍵為,必須正確地認清外部環境,收集並分析市場資訊,發現顧客需求並加以獨特化。

在川崎市的田中精械製作所的員工不到二十人,但奉行〝差別化〞的結果,在中國、亞洲的攻勢中猶能屹立並壯大(公司產品的主力為家電用之內裝零件的熱硬化性樹脂用模具)。其〝差別化〞的重點為引進光學顯微鏡,把毛邊的精密度提升十倍(由1mm的百分之一單位提升到千分之一單位)。

(五) 研發費用知多少?

日本的研究費(包括大學在內)佔國內總生產(GDP)的百分比,在2000年度高達3.2%,為1971年以後最高值。其他主要國家美國為2.7%、德國為2.5%、法國為2.2%,日本企業對研發著力之深可見一斑。

以豐田汽車(TOYOTA)為例,2003年3月期達6,500億日圓,增加10%。松下的研發費用佔總銷售額之比率由2001年3月期約7%提升到2002年3月期的8.2%。這些尖端的〝知識〞如能轉化為〝商品〞,則〝錢途〞無量。

表3:主要企業之研究開發費

(2001年度為基準,單位百萬日圓%,研究開發費( )內與前期比增減率%,▲為減少)

註:藥品以損益計算書,其他為有價證券報告書的〝事業狀況〞之〝研究開發活動〞金額。

CANON擁有七萬件專利,2001年12月期的專利收入達240億日圓,佔經常利益之約一成。社長御手洗富士夫說明為什麼CANON能擁有如此眾多的專利:「競爭原理已蔚然成為〝公司的風氣〞而在地生根茁壯」。CANON雖是終身雇用,但工作成果的評估並非採用〝年功序列〞的老套。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採用完全的實力主義,針對技術人員把〝取得專利〞以眼睛看得到的成果將其公平地評估。由於是終身雇用,教育的成果可在公司內積蓄下來,不必犯上同樣的失敗。

四、 歷史能重演嗎?

美國在1980年通過〝拜戴爾法〞,規定大學使用國家資金所做的研究之成果,得以由大學自行擁有,其利用權可賣給企業做獨佔性銷售,因此情勢一片大好。大學成為「知識的生產基地」,全美大學的專利取得件數在1988年為814件,但1998年增加到3,151件,增加四倍之多。

美國大學其收益九成來自生物科技,但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渡部俊也(42歲)教授說:「日本仍然需在製造業決一勝負,要把技術轉移做的很順暢,大學必須自行試作〝量產〞」。因此,渡部預定在2004年開設國內大學可共同使用的「試作工廠」,尤其在日本擁有強勢的材料科學領域裏。

(一) 用技術轉移防止空洞化:

日本主要大學所設立的二十七個技術轉移機構(TLO)的License收入,到2002年4月為止共3年半,只有4.5億日圓,與單單2000年一年內就有約1,300億日圓收入之美國相比有天壤之別(142機構、日本總合研究所調查),因此有志之士群起要推動,做為大學研究機構與產業界間之橋樑,不然的話:「日本的製造業會枯死」。

當地方上的中核產業或都市失去成長力之後,如何再讓新的產業勃興、讓地方上重新找回生命力呢?美國的匹次堡就是一例。

(二) 產學連攜為主角的協同作戰:

1980年代的鋼鐵不景氣。過去曾經佔有世界粗鋼生產之半的鋼鐵都市〝匹次堡〞有十萬人失業,人口一下子減半,只剩下成為廢墟的製鋼廠。

是大學的知識讓這一座瀕臨死亡的城市又復甦過來。匹次堡再開發管理局總幹事的匹爾回顧說:「增加以商業化為目標的產業之共同研究機構,致力做為大學與企業界間之橋樑」。

結果在製鋼廠的廠址裏引進匹次堡大學之研究所(以生物科技與醫療研究著稱)、引進以機械人(ROBOT)工學世界排名第一的卡內基麥隆大學的研究所等。

匹次堡市由於高科技集積效果,增加21萬人的就業機會,並產生每年九十億美元之所得,由大學裏向產業界的技術轉移,五年內就超過六仟八佰萬美元。

台灣的產學間之技術移轉猶待加強,雖然英國BTG公司的董事長哈貝(擔任英國政府知識財產諮詢委員會的會長)認為台灣的創業環境還不錯,不過仍有待加強之處。

五、 結論:

從以上的論述可知,要救台灣的產業力已達「刻不容緩」的地步。韓國在1998年制定「外國人投資促進法」,由國外之直接投資急增,總資本形成中所佔比率在2002年中已破10%,直逼美國之12.8%。比如2001年夏天,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在名古屋舉行的投資說明會上提出的優惠為:「國稅(法人稅、所得稅)、地方稅(登錄稅、財產稅)均「七年之間」全免」。工廠廠址的租費則五十年間全部免費。

1985年向當時的雷根總統提出的楊氏報告(Young’s Report)內強調:「政府的功能不在幫助企業,而在整理好具有競爭力之環境基磐(Infrastructure)」,其中包括降低企業資本成本的稅制改革、教育的改革(教改)、應用政府有關資金之基礎研究、保護智財權……等。我們產業界對2004年即將組成的新政府有以上的期許。200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