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在上一期的刊物寫了一篇「人生七十」,回顧了許多柏林草創時期的辛酸史,以及公司在發展茁壯時期的危機與轉機,這篇真情流露的文章,引發我的諸多感觸。感觸不是來自於嗟怨這一路的試煉何其多,而是回首來時路,我和董事長一樣,覺得有太多人太多事值得感謝。許多朋友看完我們的經歷,除了心有戚戚焉,也覺得或許是我們天性樂觀,才能安然地應付每一場風雨。但我始終深信,愈是面對挑戰,除了樂觀以對,不生計較心,更加需要抱持著知福惜福的心態,並且轉化為報恩的行動力,才能產生強大的動能,並且形成善的循環,向上提昇,生生不息。
回顧我們柏林的企業成長史,正反映出台灣經濟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所面臨的機會和難題。柏林能夠從一個資本額10萬 元的三人公司,發展成今天這個在全省和海外都有據點的企業,並且在業界頗有口碑,過程中當然付出了許多心血和努力,而我深感幸運,這一路有許多貴人給予我 指導,讓我能夠從經營企業中學習,作為成長的原動力。也是基於這種「知恩、感恩、報恩」的信念,讓我投入各種大大小小的社會公益活動,體會到更多人生的真 善美。
我本身參與中國工程師學會的會務多年,主要也是希望藉由這些良善的平台,能夠善盡更多社會責任,發揮更大的回饋力量。中國工程師學會近期在籌辦創會百年慶祝活動,多位工程界前輩在回顧與展望中,語重心長地指出:青年學子對工程的熱情已經不再,年輕人現在嚮往的乃是一夕成名的演藝工作,或是台前光鮮亮麗的模特兒工作,這不只是工程師學會本身的斷層危機,更是國家的隱憂。這也讓我深思,現代人在使用各項工程建設或設施的同時,很容易視為理所當然,殊不知各項重大工程必須耗費大量的腦力、人力、物力,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才能造就這些便利。
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實在不是一個奇蹟,它是由全體勞工數十年來刻苦打造的經濟實力,這也代表了台灣勞工的可貴之處。這一代青年學子能夠享有舒適的生活和科技,絕對不能忘卻前人的努力,台語俗諺說:「呷果子,拜樹頭」,正是提醒我們,應該要有「飲水思源」的心態。
近些年來,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製造業的優勢不再,製造業在這一場工業革命、產業轉型的歷程中,愈來愈不受重視。製造業長期以來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早被抛諸腦後。我曾經多次撰文強調,不論產業結構如何變化,經濟的基盤仍在製造業。製造業是工業的領導部門,惟有製造業可衍生出多種不同種類的職業,以及賺取外匯,產生附加價值。事實上,只要能掌握關鍵製造技術,再結合設計和服務,製造業應該是最穩固、最有可為的產業。
在此益形艱難的大環境中,所幸柏林公司仍能堅守本業,踏實地走出企業的生機。而探討柏林能夠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不斷穩固、茁壯的原因,還是繫於正確的信念:也就是不忘本,凡事以知恩、感恩的善念出發,將報恩的力量,回饋給同仁、股東,乃至社會。如果一個企業缺乏感恩的心態,很容易因為忘本而短視近利,最後招致不可挽救的危機。我堅信,「能夠付出,實在是一種幸福」。因為如此做時,受益最大的反而是我們自己。對個人而言如此,對企業經營而言,亦復如是。
然而「受恩容易知恩難,知恩容易報恩難」,最近新聞媒體大篇幅報導台東愛心菜販陳樹菊女士的愛心義舉,陳女士多年來默默行善,獲得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的獎項,瞬間成為媒體焦點。陳樹菊女士幼時經歷家貧失學、家人沒錢看病去世的痛苦,似乎大可自怨自艾,但她卻認為自己及家人曾接受幫助,因此要盡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我個人認為,這就是陳女士最令人欽佩之處,她能夠知恩感恩,並且落實報恩的行動,這就是她的人生價值。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認為人際關係是生存的基本,他的筆記本最後一頁寫的就是結緣、尊緣、隨緣。」這句話值得我們玩味再三,確實如此,首先要有足夠的智慧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何其難能可貴」;而結了緣,更要珍惜這段關係,包括夫妻、家人、朋友、同仁、客戶,甚至曾經一時交惡的人,都要尊重彼此的緣份。最後,能夠做到隨緣而不計較、不自私,凡事自然豁然開朗。印證人生經驗,我很慶幸因為心存知恩感恩的念頭,珍惜並且經營每一段緣份,而憑著一股單純想要報恩的傻勁,廣結善緣,柏林公司才有今天的成績。而更幸運的是,我們柏林人也都能夠奉行這樣的信念,從個人的力量出發,在工作崗位崇本務實,照顧家庭,進而將善念擴大到整個社會。這也就是成功與幸福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