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對於吾人之衝擊與思維

二十世紀末,人類社會與價值認定所產生的變化,甚於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其變化的速度與幅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現今人類杜會已顯著走人全球化的階段,經濟全球化、資訊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等,我們看得到它,也買得到它。因為商品就是它的化身,Coca Cola、Nike、Levis…全球化以消費商品的形式,有形無形的引領著我們的生活。一杯Starbucks的咖啡使得台北與紐約的空間並不遙遠;穿著Nike的球鞋運動,全球生產鏈(美日的資金與行銷、台灣韓國的工廠管理、東南亞的勞工)也跟若運作。似乎每一區域出現的事物,都會對其他地區造成衝擊,相對的,也互相制衡著。面對著創新科技與新經濟的潮流,培養新思維與策略思考能力,似乎是在這物競天擇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不二法則。由於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與全球分工的趨勢所及,長期以來作業層級的細部分工以自動化、無人化的方式取代,大量節省成本,增加效率,所以管理的腳色就愈形重要,然而資訊的價值在於 「知道」與 「不知道」的差異,所以反應迅速的資訊系統相當於現今企業的核心與競爭優勢,在所經濟的今日,企業要思考的是,「以"什麼"來catch Value(獲取價值)」,百先最重要的是正確的目標選定(right goals),以整體環境的巨觀思考,分析、比較 「差異性」,並且配合環境改變的速度,提高「預測趨勢」的準確性,進而考量機會的 「生命週期」與 「創新」的價值。資訊系統在組織的腳色相當重要,例如ERP、SCM、CRM等等整合性的資訊資源整合,無非想藉由資訊科技在速度、散佈、整合…方面的特色,創造出新的市場機會,提昇組織競爭力。

「謀定而後動」,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不然!「謀」什麼呢?組織巨輪中最重要的乃在於方向目標的選定,決策層級的願景,往往關係著組織的發展與命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實不可不慎。那又該如何去「動」呢?組織資源效能的提昇與妥善的管理,將能在 「質」與 「量」的構面上,取得最大效益的提昇。To do "What"!正當我們思考策劃著未來與市場時,不如先想想,「要做什麼!」在現今全球化競爭之下,有的是競爭對手與市場,但產業的重疊性與縱斷性也隨之增加,一但產業門檻水準平平,那就只能與對手分享市場,甚至於在財力、政治力、動員力…等,整體競爭力不如人的情況下,只能含淚退出,將市場拱手讓人。所以再往前一步想,"What"can I do?是的,在知識資本主義與知識經濟的洪流裡,組織核心專長的鎖定相當重要。試問,我們是否有能力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如何在整個產業的價值鏈上,水平分析與整合環環相扣的價值認定,思索機會點的存在,鎖定本身的關鍵性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CSF),進而倍數的提昇本體競爭力,創造關鍵價值是相當重要的。現今的企業已由傳統工業型態的演進(Evolution),轉變成為知識型態的演進口(Evolution);傳統的工業型態著重的是Operation的改良與革新,不過隨著知識型社會型態的到來,核心知識(Domain Knowledge)已成為企業賴以維生的骨幹與架構,在知識型企業中 ,「創新」已成為進步與創造市場的動力;又由於近年來資訊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長足發展,所以導入ICT與發展知識型企業的藍圖已成為企業再造的精神與目標。企業應用 「知識」來提高能力與效率遠高於企業資源上 「土地」、「資金」、「人力」的應用,由知識所衍生的加乘效果是遠高於傳統的企業資源的,如何創造與管理企業的核心知識,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加以再生,我想是將來企業競爭的決勝關鍵因素。而其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擁有洞察環境的基本思維,如果搞不清楚外在環境的變化與動向,無異以卵擊石;世界在變、潮流在變、文化在變、社會在變、科技在變、產業結構面在變、產業需求面在變、產業價值面在變.‥環境變遷的速度有快有慢,成長步調有緩有急,組織如何能適時適性的回應、調整甚至於創造帶領趨勢,全都得仰賴與環境能有即時性的互動與回饋。「環境因子」的不確定性,一般都難以預料,因此在組織策略與市場規劃中,往往埋下相當大的變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幾年前相當流行的電子雞就是一個相當好的例證,一個成本數十元不到的產品,竟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掀起雪球般的潮流,甚至一隻幾百元都還賣到缺貨,研發公司荷包飽飽的淡出市場,不知情的廠商還一味的逐利跟進,一點都沒有考慮到此項產品在市場上的生命週期,一但產品新鮮感退了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慘澹的市場價格與存貨壓力。所以如何在時間與環境的考驗之下,制定規劃產品的生命週期,並提高預估市場的準確性,在專案規劃中提早擬定產品轉型或者方向改變之計劃,我想是專案或產品踏出成功之步的蟄伏點。有句話這麼說道:「跟隨流行不如握緊潮流,握緊潮流不如創造趨勢 !」機會競爭比比皆是,有財力者、有資源者、有能力者,誰不想分一杯羹,然而財大勢大的集團往往是這些競爭下最後的贏家!微軟有句名言:「打不倒你的敵人,就買下他」,資本主義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常會被規模較大的公司所壟斷,而以策略手法操縱市場導向的托拉斯,不在少數。以管理學的角度詮釋- 「需要源自於創造需要」,那機會也等同創造機會囉!沒錯,原創性的靈感,常常是價值創造的關鍵點,就如同日本NTT DoCoMo公司所提供的I-mode服務,舉凡流行、夭氣、新聞、娛樂、電子郵件、交友…等等,一大堆數都數不清的內容供應,實在讓人目不暇給,也成功的將多元化的生活資訊,整合到人手一機的行動電話上面;許多使用者會質疑,也許本來沒使用,對生活不會有所影響,但是一但使用過後,卻不自覺的被包羅萬象的功能服務所吸引住;「殺手級」的應用,由此而生,也奠定了NTT的龍頭寶座。所以機會創造與價值塑造,有絕大部分來自於靈感的創新。

然而市場動向也絕非單純的由產品供應者所把持,今日,顧客意識抬頭,從前以大量行銷手法的 「賣方型市場」,早已轉型成特製化、客製化、服務化的 「買方型市場」,以額外的加值方式,配合行銷策略,提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來決定不同市場價值。自由經濟中市場的興起,經由逐漸成長,到呈現飽和,甚至萎縮消失,都有一定的生命週期,能量足夠的創新產品能在飽和的市場中,另闢一個新機會與新市場的空間,源源不絕的在市場替換中取得利基點;而無創新空間的產品就得在市場運作之間有所取捨,此時價格策略的應用,就顯得極為重要。「物美價廉」是否真有可能?眾所皆知,「品質」與 「價格」常是介定產品價值的衡量標準,競爭市場一但受到擠壓,勢必朝向「差異化」競爭與 「降低成本」的方向著眼。然而隨著產業結構與市場導向的不同,該採取「質」的提昇?亦或者著重 「量」的追求?實在不易取捨。研究調查發現,不論採品質提昇或是降低價格,組織成功機會比例與存活機率柑較不遠。「質」的提昇在於產品的精緻度與完成度,首重於研發創新與產品革新,提昇團隊核心技術,以核心專業掛帥,創造單一高單位價值的產品,打造品牌價值,奪得市場認定,如SONY公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一直是業界推崇的焦點。以 「量」制價與降低成本,一直是價格控制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大量行銷、提高流程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等等,從管理層面利用最少資源榨出最大的能量產出,就能有效的以 「價格」作為市場上競爭的強力武器,但由於競爭者日眾,再者全球化後,第三世界國家擁有低廉的勞動成本,所以容易流於削價競爭,因此單一獲利普遍偏低,只能靠著 「量」的多倍數提昇,達到獲益的目標。不論是 「優化品質」或是 「價格之爭」,組織在追求策略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執行的不夠 「徹底」,而無法突顯與競爭者之間的差異價值。所以組織打從一開始就得徹底的執行策略的垂直整合,唯有如此,才能將市場區隔、產品風格、競爭差異…等,一下子拉出決斷性的機會。

「合作」與 「合併」常是組織與組織之間瞬間提昇攻擊火力的重要策略應用,不過合作是無法持久的,以政治考量來看,沒有所謂永遠的夥伴,但也沒有所謂永遠的敵人。有可能因為短暫的利益交換因而攜手席捲市場,但也可能因為競爭而分道揚鑣,所以合作是短暫的權宜之策,並不能成為長久的策略構面,梭羅就曾經提出「絕對優勢」的概念,合併後的企業體質不論在技術土、產品土、名氣上…等,都能擁有加乘的空間與效果,此時在市場上的獨占性就越高,排他效應就越行明顯,在競爭優勢上的政治力量也就越形強大,如Microsoft、Intel、統一集團的7-11、HP、Sun、聯想電腦…等等。藉由併購其他關鍵性的企業,不論是在品質的追求上或者在價格的控制上,都能快速反應、徹底回饋,因而奠定良好的競爭基石。相較於其他組織,可以在競爭機會上擁有較高的Evolutionary Opportunity,這雖然是一種相對不平等的機會窗口,不過卻是自由市場下的產物,誰的基礎建設、資源數量、反應能量、核心技術夠強,就能快速掌握一瞬間的機會衝擊,這是屬於Leverage的跳躍,一但時間與空間掌握得宜,迅速高成長的市場就在眼前。相較於經驗少、規模小、反應能量弱的組織,這種機會模式就顯得相當難尋,只能在產業創新的層面上,積極尋找Revolutionary Opportunity的革新點,開創新的天空。

自由市場下的策略運用,出奇制勝與靈活運用相當重要!構思別人所想不到的策略創意,注入組織行為的強心劑,一但方向對了,就像是踩足油門般的將對手狠狠拋在腦後。如同美國早年的加油站大戰,自由競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資本經營者,然而油品是屬於創新度低的產品,品質的追求是有一定的極限,一但大家品質相當,再來的競爭壓力就是價格大戰了,於是許多經營者紛紛想出附加服務以提昇顧客的消費價值,接下來的就是一大堆眼花撩亂的加油服務,如洗車、送水、贈品、抽獎…等。這是經營上的迷失,徒然增加了大量的成本壓力,卻不見得能有所幫助。於是經過了一連串的競爭後,最後存活下來的經營模式就是低的不能再低的價格,剃除了大量的人事成本,減低營運開銷,以自助無人的模式,由消費者認定消費的價值。這種策略經營沒有所謂的對錯問題,只是在這個特定區域的普遍消費者,同時認定並選擇了此種模式。在其他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社會行為下,軌不見得適用,所以在策略面來說,沒有一定的標準與結果。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我想是策略靈活運用的基本指標,不過藉由深入了解市場策略的精髓,一方面增加策略思維的靈活度,另一方面可以作為自我策略修正的的借鏡。然則,並非所有的機會都近在眼前,如同俗諺 「喚山山不來,便向山走去」,非常有涵義的話語,要我們不要害怕風險而裹足不前,掌握手邊的機會,如果沒有機會,就自己創造機會,並能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多方面嚐試,而且不要怕失敗,波特說過:「失敗是一連串試誤的過程,多一次的試誤,就更接近成功」;身為知識工作者,學習的動力來自於追求實現更大價值的肯定。然而知識的宿命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愈形明顯-half-life越來越短。我們得不斷更新、擷取新的知識,誠如施院長所勉勵我們:螺旋狀的學習!知識能架構在已存在的知識中「自我學習與再生」,獲取智慧的能量。換句話來說,「根」紮的愈實在,就能在歷經每一次風雨的考驗後,向上攀升,長成更加茂盛的枝幹與樹蔭。而成功的不二法門,就是戰戰兢兢的將生活與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加以靈活運用與組合,在思緒與想像空間中,激發出新世代的「深層思維」。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