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之旅:青年海外服務的成長歷程 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志願服務之旅:青年海外服務的成長歷程 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地球的另外一端非洲是什麼樣子,也許在去過之前真的很難想像。一名中原大學的學生—蔡昀瑾,分享她的志願服務經歷,從泰國到非洲,透過服務體驗,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並鼓勵他人參與志願服務。
高中到大學 無數偶然引領她至啟程
談起最初如何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她笑著說這是一個偶然的決定。大學一年級時,在瀏覽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的網站,無意中發現海外志工的召募資訊。那時,她並沒有特別想要參加志工活動,只是覺得出國服務是一件很酷的事。於是,她報名了,並順利成為泰國隊的一員,進而開始她的大學第一次的海外志工服務。
高中的時候,她參加了童軍社團,也有一些志願服務的經驗,例如:指揮交通,或是在馬拉松比賽中服務等短期服務。這些經驗讓她對志工活動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並沒有像大學時期那樣深入和持續。
跨越國界的服務 看見世界的不同
蔡昀瑾的志願服務經歷涵蓋了泰國和非洲烏干達。大一時,由於疫情的影響,她未能親自前往泰國,而是在學校內進行與泰緬邊境孩童的線上服務,進行視訊教學和短期的英文營。第二年,她終於有機會實地前往泰緬邊境,親身體驗當地的生活。
今年(113年)寒假,她參加了烏干達的志工活動,主要是與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合作,針對月經貧窮的議題,教當地婦女縫製布衛生棉,並教授小朋友衛生教育知識。她提到,這些培訓和準備工作讓她對月經貧窮有更深的理解,也改變了她對世界的看法。
就算環境艱困 也因肢體語言而感動
在泰緬邊境和烏干達的志願服務過程中,蔡昀瑾經歷了許多文化和生活上的衝擊。在泰緬邊境,第一次面對沒有沖水按鈕的馬桶,需要自己舀水沖洗,這讓她感到不習慣。而在烏干達,當地家庭甚至連廁所門都沒有,這些也讓她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儘管生活條件艱苦,她依然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與純真。在泰緬邊境,小朋友們語言不通,但每次服務團隊的車子一停,小朋友們就會衝過來牽著他們的手一起走進教室。在烏干達時,她最印象深刻的是布衛生棉工作坊,當地婦女對衛生棉的用途一無所知讓她震驚,但她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也讓她深受感動。
最艱難的是踏出第一步 剩下的只要堅持就能看見不一樣
談到未來的計畫,她表示希望繼續探索更多不同的志願服務領域。月經貧窮的議題讓她了解到,許多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非洲,甚至在台灣、日本和英國也有相似的情況。她希望多參與其他類型的志願服務,了解更多的社會議題。
此外,她也鼓勵家人和朋友參與志願服務。蔡昀瑾的妹妹也考上同一所大學,並參加服務學習中心的泰國隊,讓她感到非常欣慰。對於那些還未參與志願服務但有意願的人,她鼓勵大家踏出第一步,因為不做永遠不會知道,但做了就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最後,她以一句話總結她的志願服務經歷:「有些事情就是不做不會怎麼樣,可是你做了就會很不一樣。」她深信,只有親身參與,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