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助者到守護者 桃療志工的無私奉獻之路
從受助者到守護者 桃療志工的無私奉獻之路
「因為淋過雨,所以懂得為別人撐傘」是古英華一直以來的信念,在職業生涯與家庭之間,找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志願服務,她持續服務著,而家庭中擔任志工的成員卻不只她一人,更包括她的母親、兄弟姊妹和她的兒子,透過上下一輩的言傳身教來繼續傳承志工服務的熱忱和理想。在桃園療養院和病人的聊天互動,無一不讓她感受到人們的可愛。她的故事,不僅展現了一個志工的無私奉獻,更是在服務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和使命。
曾經受傷病危的她 回報過往的恩惠替他人撐傘
本身還有工作的古英華,利用例假日、下班後到桃園療養院或其他單位服務,辛勤的程度可說是全年無休,說到對志願服務的認識,據說是源於家庭的耳濡目染。以前,即使工作繁忙,母親仍然帶著年幼的古英華服務社區,在假日參與環保志工的工作。
小時候曾經出過意外,古英華身體有大面積燒燙傷,因為受到善心人士的捐血,才活下來,這件事一直存在她心中,並像種子般發芽,觸動她投入志願服務,她不認為志工服務一定要等到退休,而是可以在工作之餘,因此她主動參與桃園療養院的心理衛生志工,用行動詮釋「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
社區關懷走入角落 為病患發聲指引
桃園療養院的志工服務項目非常多元,包括門診服務(如:服務諮詢、協助民眾就醫、就醫指引、測量身高體重血壓、協助慢箋領藥等)、衛教活動支援、社區關懷等。此外,有特殊才藝的志工還會帶領病人進行團體活動。每月舉辦的家屬座談會,會輪流邀請精神科醫療團隊成員(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藥師等)為家屬分享照護知識,這些活動都需要志工的協助。
在服務過程中,志工還經常遇到迷路的民眾。由於有許多人需要幫忙,但不好意思向繁忙的醫務人員求助,因此服務台的志工必須保持警覺,主動發掘民眾的需求並提供協助。
曾經發生一件事,當時有個前來就診的病人一直在服務台前徘徊,原來這個小姐因為家庭壓力而生病,沒有傾訴的窗口,於是古英華上前詢問是否有幫助需求,有了主動的詢問,病人開始傾訴,並開開心心的分享自己的故事,下一次的就診,本以為古英華忘記她了,沒想到又在志工服務台前徘徊,古英華則主動與她說說話,多次的傾聽也讓這一名病人變得開朗。
疫情期間的選擇 意外發現熱愛服務
109年的疫情期間,許多志工都退出了志工隊。當時,受到鼓舞的古英華毅然決然地投身其中。她原先只是想出一份力,補足志願服務缺口,但一投身進去,發現自己已經深深愛上了志願服務。之所以選擇桃園療養院,是因她認為療養院被賦予一個重要的社會責任。通常普羅大眾認為療養院是老人安養的地方,但桃園療養院其實是治療精神疾病患者的地方。有鑑於療養院的特殊性,所以很多志工是排斥到那邊服務的,根據督導林宛亭坦言,雖然不斷提升各項志工福利及做去汙名化的宣導,但是召募上還是相當不容易。
不願意病人被貼標籤,所以古英華也積極跟大家分享,療養院的病人其實很可愛,不像刻板印象的可怕或有攻擊性。其實一段陪伴,一份理解,也是一種服務。給予病人心靈上的寄託,在服務過程中,幫助這些被邊緣化的群體,得到病人真誠的感謝與信任,也讓她愛上做志工這件事!
展望未來持續成長 志願服務永不停歇
她表示退休後將更加積極參與各種志願活動,尤其是幼時幫助他的捐血站。雖然平日因為工作關係,無法參與所有活動,但她計畫退休後,進一步擴展她的志願服務範圍,不只從療養院到社區大學,目標是無限拓展。對她而言,志願服務不僅是奉獻他人,更是自我成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