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工的雙向交流 投入志願服務從台灣走到國際
青年志工的雙向交流 投入志願服務從台灣走到國際
「服務是雙向的,我很喜歡這種互相的感覺。」目前在中原大學服務種籽團的廖伯睿熱愛志願服務,他認為這並非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他學習到很多,同時心靈上也非常富足,像是飛到烏干達了解當地的文化,增廣自己的視野,或是帶新二代去藻礁環境教育收到許多小朋友們的回饋,讓他非常有成就感,對他而言服務不僅是服務,而是他獲得快樂的方式之一。
因為接受過服務 所以想要成為志工
目前21歲的他已有6年的志願服務經驗,廖伯睿做志工的契機,是源自於二崙故事屋,他回憶道,國小常常去二崙故事屋聽故事,後來升上國高中,他也會去故事屋報到,只不過他已經不是聽故事的人,而是成為說故事的人,他說:「因為接受過別人的服務,也希望自己能把這個服務帶給他人。」,因此展開了他的志工之路。
大學時他參與了許多志工活動,像是接觸「月經貧窮」議題—縫製布衛生棉教學、新二代的環境教育、擔任啟英高中服務社團的指導老師等,儘管他在過程中受到一些質疑,動搖做志工的心,但他仍遵從內心最初的選擇,成為了志工的一員。
學以致用 將學校理論應用在服務之中
去過兩次烏干達服務的廖伯睿分享到,第一次的經驗比較像是場勘,親身了解當地需求後,明白烏干達的衛教觀念尚未普及,所以回台之後與服務團隊商討一番,想要指導當地居民製作肥皂,無奈成本太高,以及當地資源匱乏,即便把製作肥皂的技術帶到了烏干達,但可持續性並不高。因肥皂會隨著使用日益變小,當地人多半會丟掉,或是不小心遺失,因此,廖伯睿結合自身科系所學,二次利用小到不能再小的肥皂塊,製成肥皂「水」,肥皂水不僅製作成本低,可持續性也非常高,不僅考慮到環境的永續發展,也解決當地居民的問題。
起初家人並不支持他二度前往烏干達,但由於熱愛服務的心,說服了家人,並再度踏上烏干達的志工之旅,而第二次的服務更是使他成就感滿滿,相比第一次更加充實、豐富。
不擅針線活細心縫製三小時 只為幫助月經貧窮的失學少女
在國外,有許多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女性因為沒有生理用品,所以在生理期時無法去上學,甚至需要花費整天的時間整理自己,更因為沒有乾淨的衛生用品,導致身體不適、死亡等,因此廖伯睿參加了布衛生棉工作坊,希望讓更多少女可以去上學,不要因為月經不平等而失去受教權,他也坦言自己比較不擅長拿針線,縫製的時間比其他人久,但在過程中,講師不斷鼓勵他們,「只要一片布衛生棉,她們(非洲女性)就可以重拾校園」,他深有感觸,也希望可以發揮一己之力,幫助更多人。
廖伯睿說:「對我而言,做志工就像是在玩樂。」,對於志工服務,他樂在其中,除了雙向的交流之外,更多的是收到別人給予他的回饋,在未來他也會帶著大家給予的回饋,繼續服務,把愛繼續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