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業轉戰社會福利 志工找到熱愛與自我價值

不斷反思「自身」所能做到的事,並且付諸實踐,對志工或是各行各業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特質。戴語萱的志工生涯幾乎佔據人生二分之一,從大學到出社會,最後再回到熟悉的社福領域,她毅然決然離開科技業,決定進入桃園市善水慈善文教基金會尋找生命中熱情所在,奉獻自身能力為弱勢國中生服務。


學習換位思考 服務當中同理社會弱勢


她在社福領域已陸續耕耘十三年,大學二年級因為服務學習課程接觸到志工,在近距離接觸身心障礙者之後,開始思考自己能夠為他人、社會做什麼,從而學習、自我覺察並成長,逐漸認識、接納不同的族群。擔任助教之後,更是有機會透過各種活動接觸到不同的社福領域,面對如失智長者、精神障礙者、偏鄉學童等,經歷一次次的成長與碰撞,使她從未停止自我省思,學習換位思考、貼近服務對象,用心體察他們的需求,了解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給予幫助。


覺察生命熱情 善念流動傳承志工精神


如果說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是走上志工之路的源頭,那麼興起回到故鄉服務的念頭就是轉捩點。她成長於桃園市龍潭鄉,大四那年她和一群畢業於龍星國小的志願夥伴們成立校友返鄉服務隊,把經驗與所學帶給年輕學子,為國小的學弟妹帶來特別的寒假營隊,頗具意義。傳承八屆共四年的服務隊,因為有大家的持續行動,才能如涓流細水匯聚成河,讓善念不斷延續。


後面才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善水基金會的董事長,協助辦理弱勢國中生營隊,發現許多受到家庭環境影響的學生,應該開懷大笑的年紀卻背負沉重的秘密,無法喘息的他們有時甚至面臨需要服藥或休學,她唯一能做的只有從旁協助跟陪伴。因此一邊在科技業工作,一邊重拾服務熱情的她,開始反思生活中更重要的事物,人生中不斷追尋的熱情到底在哪裡?最後決心進到社福單位,重啟她的新一輪「服務學習」。


關懷他人有共鳴 邁向高齡服務省思之路


她從大學開始做志願服務,自寫企劃、策劃活動的種種細節中吸取經驗,帶著豐碩成果往前走,希望透過自身服務協助更多生活受限的人們。驅動她不斷往前進的是關懷他人所產生的共鳴,未來也期望因應社會高齡化,向「共老」方向努力,同時期盼青年志工的回流跟加入,而她也會在「尋找自己」的志工之路上,持續學習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