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集體被動」的網中人!

「有時候,太多嘅說話,擠壓咗聆聽嘅空間;有時候,太多嘅動作,會令你失去安靜嘅能力 ... ... 」

晚上駕車回家時,扭開收音機,總是聽到以上的一段獨白,資深播音員鄭子誠用他極磁性(或懶磁性)的聲線,為一個懷舊音樂節目作開場白。每次聽到這段十年如一日的獨白,總覺得有點跟現實不太符合,我們說話真的太多了嗎? 回望四週的人群,我反而覺得他們都不愛說話,腦袋只有不停地探索如何令別人看到自己喜歡讓別人看到的東西,陶醉於把剛在翠華茶餐廳吃豬扒包時拍下的數張 selfie 照片上載到 Facebook 後贏得的數個大姆指,群聊更要作出即時反應,務求保持同步。無時無刻,事無大小,集體「分享」自己單方面以為別人都應該關注的生活瑣事,評論自己以為人家都不應錯過的八卦新聞,生活的意義彷彿就是為了分享自己創作給別人看(或以為別人樂於看)的自我形象。這種表面自我但卻以別人為中心的生活態度,只會令人生變得被動,讓正能量漸漸流失,一舉手一投足都要猜想別人怎麼看。 相反,如果我們每天花半個小時來思考自己做過的事、想過的東西和說過的話,反省得失錯漏,是不是更能瞭解自己?甚至發發白日夢,重溫心中的理想,讓人生的目標融入潛意識帶領自己繼續前行。與其生活在 Facebook 的集體被動世界,倒不如效法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積極瞭解自己的想法和能力,給自己增添正能量,潮著目標與夢想前進。

「有時候,太多的說話,擠壓了聆聽的空間 ... ... 」已經說了十年了,社會變了,說話和動作都太費事了,我們不自覺地做了「集體被動」的網中人,我想你怎想,你想我怎想,無無聊聊,虛耗青春,一事無成。有時候,我想,是否「太多的 Facebook,剝奪了自我瞭解的機會」? 停下來吧!想自己怎想!儘管一枕黄梁,只求踏實築夢,盡力而為,不論成敗得失,無遺人生。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