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的反思 —「容孩近我」的道理

「佔領中環」行動* 已經過了兩個星期,學生依然堅持留守金鐘、銅鑼灣及旺角,每天收到百多個 whatsapp 信息,朋友和同事之間紛紛議論,各持立場,「佔」與「反佔」,針鋒相對,短信鈴聲徹夜不停,最後大家都認同的是「佔中」運動引發的反思,一種深深的覺醒。看到過去兩星期發生的事,包括不同媒體的報導手法、持不同政見的人士對事件的評論,旺角黑幫受聘搗亂佔領區、政府官員的態度、商戶抱怨生意受損等等,突覺被當頭棒喝,令大家反思我們究竟在追求一個怎樣的香港。按現時所謂一國兩制的發展軌跡,香港最終會變成怎樣呢? 媒體報導以支持政府政策為基本原則,持不同意見(或反對政府)人士由警察或警察以外的社團處理,大財團抱怨利潤欠佳,小市民則叫苦連天,申訴無門。「佔中」運動是否默示了這種景况? 政府高層官員認定「佔中」乃是外國勢力和少數「反中亂港」人士所操控,利用無知的學生和市民,圖謀破壞香港的穩定和繁榮。倘若這說法是真的,那些學生和市民又為何甘願受日曬雨淋之苦,義無反顧去自毀家園呢?這一點值得我們思考。

其實,這場運動對2017年的普選方案,幾乎可以肯定起不了半點作用,但卻喚醒了不少香港人,激發一場覺醒運動。自回歸以來,政府施政錯亂(甚至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破例」就施政問題警惕港府官員),經濟發展方向單一化,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加劇,年輕人對前景悲觀,貧富差距激增,民怨沸騰,乃是造成今天香港亂局的近因。當然,回歸後的經濟和民生問題,亦不能完全怪罪於政府,但政府確實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去推動有利香港整體長遠發展的政策,而不是一味維護大財團的短暫利益。至於根本問題,就要追索回歸後中央對管治香港的基本方針。在經濟方面,中央的支持表面上有利香港,但同時亦抹煞了投資者把資金注入中長線的高科技項目的意欲,發展動力向短期高回報的行業傾斜(如針對自由行的服務業和零售業,以及得益最大的地產商和業主),所帶來的霎眼風光和繁榮虛象卻為香港的經濟前景種下了慘敗的宿命;在政治層面,要在「一國」中實行「兩制」需要中央極大的寬容和政治智慧,也許中國將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管治原則能否應用於一個資訊開放的資本主義城市?***(見本站相關網文

人之初,性本善。小孩看是非,成年人看利弊。對「是非」的執着本應是人的天性,而對「利弊」的考量卻也是必須的生存手段。在這次普選引發的佔中問題上,我們看到「是」中有弊,而「非」中卻有利。學生的堅持,是他們對香港未來的理想,引伸是對價值觀的堅持,也許沒錯;但以目前中國的政治思維方式,凡反對政府的均是無法妥協的敵對勢力**,香港人所嚮往的民主制度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澳洲人可以嚴厲批判總理,地方長官可以來自不同政黨,亦可反對聯邦政策,國家穩定的基石是制度和法治(由民主制度產生的法律和賦予的管治權)。這種西方式民主,香港有條件實現嗎?恐怕都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還記得中學時,聽神父講道,「容孩近我,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路加福音18:16)當時不明箇中道理,為何要擁有小孩子的心才可進天國? 現在懂了!能堅持是是是、非是非,也不是易事。

201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