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工業已步向夕陽?

近日,HKTV 的免費電視牌照申請不獲批准,引發社會巨大反響。起初,公眾和傳媒的著眼點都放在整個審批過程是否符合所謂的「程序公義」 (procedural justice),要求政府解釋拒絕發牌的原因。一如既往,不滿意結果的人士例牌到政府總部門外示威,部分立法會議員更提出透過權力及特權法 (Powers and Privileges Ordinance),試圖促使政府公開交代審批過程的來龍去脈。這當然是妙想天開,以目前立法會的先天保皇成分,絕對不可能通過使用特權逼使政府就範。依照現行法律,政府可以「企硬」,HKTV 也有權提出司法覆核,最終交由法庭作出裁決。其後,個別傳媒開始將矛頭指向TVB ,斥其節目素質低劣,甚至發動抵制 TVB,呼籲市民停止收看TVB 的節目,在傳媒和網路的鼓吹下,TVB 的重點台慶節目的收視率降至 29 點。

一連串的事件,令我反思香港的免費電視行業的發展。自問過去幾年越來越少收看電視,對本地兩所免費電視台 (TVB 和 ATV) 的節目亦不甚感興趣,偶爾聽聞 TVB 播放某時事節目或劇集大受歡迎,在家閒來無事亦不妨收看一下。至於ATV,對我來說幾乎等於不存在。對於HKTV不獲政府發牌的事件,我對其背景和技術詳情未作深入瞭解,只覺疑點重重,不易判斷,但從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對於香港的免費電視工業,我有以下的疑問:

  1. 目前,香港理論上有兩所免費電視台,但實際上只有一所。ATV 長期以來都是處於「零收視」狀態,而 TVB 在毫無對手的環境下,可以從容地做其獨家電視台,穩袋龐大的廣告收益,憑著企業良心製作節目供市民欣賞,從商業角度而言,實在無必要投放太多資源來提高節目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這樣繼續下去,香港的電視工業只會每放越下,導致這種負面反饋的情況,責任誰屬? 其實政府可以引入競爭,改變一台獨大的景況,何解多年來都只是袖手旁觀呢?

  2. 隨著網絡科技的進步,媒體的多元化發展,傳統電視已經是一種比較落後的娛樂類別,一般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已不再把收看電視放在優先地位。這現象已經是客觀事實,電視工業可漸漸步向夕陽。若要扭轉此趨勢,業界應該采取什麼措施?

  3. ATV 能以「零收視」繼續生存,它的背景和存在意義,大家心知肚明。那麼,競爭的精神和目標可不應是汰弱留強,讓行業得以蓬勃發展?政治考慮和行業發展被放在對立地位,矛盾如何化解?

  4. 某些傳媒高調批評 TVB 的節目質素低劣,但傳媒本身的質素亦不見得怎麼高。歸根究底,人才短缺是行業基本的問題。聽到 TVB 藝員在扮演古裝人物時誤念英文對白或佩戴手錶,暴露的是什麼問題呢?又或者,當看到電視劇集中不論是關於律師還是飛機師,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的多角戀愛,又豈止是劇本的質素問題呢?沒有優秀的編劇、導演、技術及管理人才,肯定製作不出高水平的電視節目。同樣道理,看看本地最暢銷的時事周刊,記者的基本邏輯和文筆都不時爲人所詬病。在香港重理輕文的教育風氣下,如何培養及吸引優秀的 (文、史、哲) 人才投身電視行業可是提升節目水平的關鍵所在?

  5. 傳媒機構的存亡對社會的影響深遠,傳媒機構背後的投資者及其政治取態更無可置疑地是當權者的隱慮。新電視牌照一旦批出就不可能隨便收回,申請機構的現狀和未來路向都可能是政府考慮的範圍。HKTV不獲發牌,又反映了當權者什麼管治心態?

  6. 如果以開放的態度來處理 HKTV 的申請,在引入競爭的大前提下,理應給予 HKTV 和電視行業一個機會。理論上,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HKTV 依法營運,政府依法監管,那又害怕什麼呢?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