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可無「術」


數年前到上海渡假,在城隍廟旁邊的仿古商城小巷逛逛,無意中走進一家售賣篆刻石材的小店,店門則面的角落放了一張細小的工作檯,一位先生手執一把篆刻刀,正在全神貫注的爲客人雕刻名字章。小小的工作檯背後擺放了好幾件應該是他的篆刻1作品,還有一些刻在章則的微刻2書法作品。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塊白色巴林石章,章則刻上「心經」全文,我聚精會神的看了半個小時,每個字只有一毫米平方,都是認認真真的刻出來,雖然是經過刀鋒轉化的書法,但每字保留楷書的筆法小節,橫、竪、挑、勾、點、撇、捺,提按深淺,筆鋒藏露,都一一展現在兩百多字的「心經」微刻上。我捨不得離開,再看先生剛完成的名字章,印在紙上觀賞,朱文線條幼細,構圖清雅,虛實均勻,是尚好的作品。在店內逗留了一會,向那位先生請教,方知道他出身石雕世家,從事篆刻三十多年,雕刻工藝隨著歲月變得熟練,作品的內涵和視覺可觀性亦隨熟練的工藝漸漸昇華,成為藝術。

翻查歷史檔案,原來上述的圖章店乃是明代創建的百年老店《青芝田》在上海的分店。在店內遇上的那位篆刻家是該店的掌舵陳國鐘先生,他爲客人製作過無數篆刻石章,日積月累,技術變得精煉,奠定了他在篆刻和微刻藝術的基礎。今年十月,我再到上海拜訪陳先生。他現在的篆刻作品匠心獨運,風格獨特,在平面線條中可看出立體層次,佈局精巧,朱白輕重,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悅目。陳先生的微刻作品更可謂巧奪天工,在章則雕寫王羲之的行書,字勢雄逸,精妙入神,糅合毛筆書寫與篆刻刀法技術,集書法與石刻藝術於一體,再注入個人風格,成為陳先生獨特的微刻藝術 。 「藝術」一詞,英文多翻譯為 art,源於古希臘拉丁語 ars,義思是「技巧」。而中文的「藝術」,讀詞解義,亦以「術」為基礎。精湛的技術是長時間磨練出來的,沒有技術,根本談不上是「藝術」。有了技術基礎,藝術素養就因人而異了。在香港見過一些以「篆刻藝術家」自居的人,憑著半點石刻的入門功夫,一味吹噓作品的藝術性,我認為是不學無術,偽藝術而已! 我相信任何作品的藝術性,必需從藝術家的技術層面出發,術高自然藝博,工深然後藝精。小提琴家、畫家、雕塑家、歌唱家、書法家、舞蹈家亦如是,沒有紮實的技術基礎,不但不能以「家」自居,其作品或演出亦稱不上是藝術。

2014年11月

_______

網上資訊:

1. 篆刻 - 維基百科

2. 微刻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