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與生活

78.pdf

原住民族的社會組織

原住民各族的社會組織不盡相同。有的屬於母系社會,家產由女子繼承,例如:阿美族、卑南族、噶瑪蘭族、撒奇萊亞族;有的屬於父系社會,家產由男子繼承,例如: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雅美族。

部落

部落為原住民各族最基本的社群自治單位,隨著相同地域而組成的原始政治組織。部落之上還有領導團體,例如:部落會議、長老會議等,處理部落公共事務、決議各項政策等。(資料來源:陳雨嵐。2004。《臺灣原住民》。臺北:遠足。頁47)

狩獵

原住民狩獵時都是組成獵隊集體前往,很少單獨行動。各族都擁有自己的獵區,不可相互侵略。狩獵對原住民而言是大事,有諸多禁忌,例如:喪家或孕婦不能出獵、婦女不能碰觸獵具等。

圖1 鄒族長老共同主持的長老會議是鄒族部落的最高決策單位。鄒族的頭目依長老會議的指示分派工作,賦予每一個家族責任與義務。

圖2 排灣族頭目在登基典禮備手語冠冕、權杖、禮刀等;頭目夫人則是陶甕、琉璃珠、百合花等物品。

圖3 邵族女祭司被稱為「先生媽」,作為族人與祖靈之間重要的媒介,主導各項傳統歲時祭典與其他儀式,是邵族社會中,文化和母語最重要的傳承者。

圖4 阿美族的年齡階級,依照長幼與生理發展情況,分級並給予適當的職務。在年齡階級制度中有嚴格的分工制度,下一階級者必須服從上一階級的教導,如果違背,同一階級的同伴也會受到處罰;如果有獎,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經過如此嚴格的訓練,不但有助於阿美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也使得青少年得以養成自我控制能力,成年人能負擔起社會責任。

79.pdf

「共食團體」組織

泰雅族共食組織,又稱為共食部落,包含族人共同聚集一起吃飯的意思。共食組織為泰雅族傳統社會組織中最具凝聚力的組織團體。

圖5 泰雅族的共食組織稱為qutux niqan。qutux是「一個」或「單一」的意思,而niqan是「爐灶」的意思。qutux niqan意近於部落族人一同吃飯,其內在意涵指的是一個透過共同飲食所形成的泰雅族共食組織,為泰雅族傳統社會組織中最具凝聚力的組織團體。

圖6 排灣族部落若有嬰兒剛出生,族人前往道賀時會說:「感謝你為我們的部落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這個孩子不只是屬於孩子的家族,同時也是全部落的孩子,所指的意思是將來部落的人要一起教養這個孩子,為這個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成長一起努力,一起分享孩子的教養責任與成就。孩子在全部落族人的照顧、監督與教育之下,自然不易產生偏差的行為,也不會淪為孤兒,相對的也讓孩子養成對部落中所有長輩的敬重,因為每一位都是他的父母與老師。

圖7 漁團組織,同時也是一個祭祀集團,是一個雅美族(達悟族)人中非常重要的組織,由於個人或家族捕魚相當費力而且漁獲量較少,所以自然的由地域中的族人結合成若干小組,一起祭祀一起出乘捕魚,並將漁獲均分。這種方式象徵著其族群社會中的互助精神與共享制度。

80.pdf

祖靈

許多部落都肯定有靈魂的存在,因而發展出各式的靈魂信仰,並將靈魂區分成善靈、惡靈、自然靈,而祖先的靈魂通常被視為善靈,有些族群將祖靈轉化為具象的物,例如:魯凱族或排灣族的祖靈柱;有些族群則是在神話及傳說裡呈現許多關於組訓誡,並在日常生活中將人與祖靈的連結,具象化成各式儀式,以祈求平安、豐收,例如泰雅族的祖靈祭,以及邵族的祖靈信仰皆是宗教生活的核心。

打耳祭

打耳祭多在4月底、5月初,祭品一定是獵物的耳朵,其中以鹿耳最佳,因若能獵獲體型壯碩的水鹿,就是真正的布農英雄。祭典正式開始前,男子會上山狩獵,女子則在家釀酒。祭典當天,祭司們會為獵人們祭獵槍、獵骨,祈求豐收;之後依序由長老、男孩與成年男子舉行射耳儀式,分食祭肉;祭典最後是「報戰功」,大家一起飲酒同歡作為結束。

公媽籃

「公媽籃」是邵族的祖靈籃,裡面裝有祖先的衣服和飾品。凡遇重要祭儀、新居落成、生病醫治等都需祭祀公媽籃。祭祀工作是交由「先生媽」負責,先生媽即祭司,都由女性擔任。

概念平臺

狩獵是原住民男子進階成年、取得社會地位的不二法門。所謂的「英雄」端看該名男子所獵得的獵物數量,看看他的帽飾、衣飾,山豬牙有幾顆、山羌的尾巴有幾條,豐功偉業清楚的表徵於上。(資料來源:陳雨嵐。2004。《臺灣的原住民》。臺北:遠足文化)

81.pdf

「天下第一家」指唐宋時期的江州義門陳氏。創造了十五代、3978口、歷時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飲、擊鼓傳餐、百犬同槽、孝義傳世、耕讀傳家、家無私財、族產共有、人無貴賤、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人間奇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諧團結最緊密的大家庭。唐僖宗李儇於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宋朝多次旌表,帝王將相名流紛紛題詞賦詩。內待裴愈奉旨賜書並題詞曰:「天下第一家」。後宋仁宗以弘揚孝義為由下旨分家。《中國姓氏通書》譽為: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被世界吉尼斯記錄所確認。現在陜西鎮安高峰鎮有陳氏村落,每家貼有對聯「三千六百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載世間無雙」,風氣很好。(百度百科──天下第一家)

男尊女卑:男子的地位尊貴,女子地位則卑微。

長幼有序: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講求先後尊卑。

修身:涵養德性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治家政,使家中成員親愛和睦。

圖1 族譜,又稱家譜,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記載一個家族的源流和遷徙,另還包含家族的繁衍、族規、家約等。

圖2 藉由家譜世系的關係圖,可以了解家族有哪些成員,以及家族過去的點點滴滴。而此種關係圖在西方則稱為家庭樹。

問題討論參考答案

以前的漢人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觀念,女性無論在社會地位或家庭地位都很卑微,這種情形亦反映於族譜中,男性出現全名,女性則只記載姓氏。

82.pdf

族長

家族組織在其內部領導階層的管理和控制下,得以正常運行並發揮作用。這個領導階層即是族長,族長所擁有的權利就是族權。通常推舉德高望重的人出任。(資料來源:陳支平。2004。《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揚智。)

圖1 漢人家族的宗教活動包括祭祀或修建祠堂、墳墓等。祭祀活動通常由族長率領族人進行。

圖3 一個家族會有共有財產,成為「族產」,項目包括土地、房屋,甚至水利設施等。族產的存在不僅聯繫所有族人,也讓家族制度得以運作。

83.pdf

仰賴同鄉互相照顧

清康熙年起,移民數量逐年增多,期間雖然也有舉家或同族人相伴赴臺的,但由於清朝嚴格限制攜眷入臺,同宗族遷移臺灣的人數畢竟有限。初到臺灣的移民不得不依靠同鄉或同府縣的關係,才能聯手開墾荒地和抵禦外人的侵擾。(資料來源:彭文宇。1998。《閩臺家族社會》。臺北:幼獅。頁7~9、80~81)

開放家眷來臺

清乾隆、嘉慶年間,移民大量湧入臺灣。不但福建沿海百姓渡臺,福建內地的客家人也紛紛移民臺灣。這時期的移民成員結構就較能見到丈夫攜其妻、舉家遷徙或親族相伴等形式。

祭祀團體

同姓的人認為他們有共同的祖先,留著相同血液,彼此關係非異姓人可比。基於這種理念,宗親會等祭祀團體是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組織。他們祭拜同姓的祖先,有一種是遠在中國的祖先,稱為唐山祖;最早來臺灣的祖先,稱為開臺祖。

圖1~4均為嘉義黃姓宗親會的相關活動照片。藉由同一個宗親會的活動照片,可以了解宗親會的運作內容包括出遊、祭祖與頒發獎學金等。

六桂宗親會

「六桂堂」源於福建,盛傳臺灣,遠播東南亞,已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六桂聯誼活動在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非常活躍,宗親組織分布世界各地,形成異性連宗的典範。

「六桂堂」之稱始見於於西元960年以後,其因由緣於歷史上一段悲壯的傳說和亂世避禍、權益之計與盛世興起的家族史。

相傳在遠古國亂時局,有一位翁姓武將與分屬江、洪、方、汪、龔姓氏的五名武將義結金蘭,共同出征,為國效力。殘酷的戰爭使這五位異姓兄弟先後為國殉職,唯有翁姓武將得以衣錦還鄉,成為翁氏先祖之一。

自翁氏始祖翁溢傳至第34世為翁軒,在中唐時期官任閩州刺史,因喜愛閩境山川景致而開基於閩,成為翁氏開閩始祖。翁軒長子翁何到莆田創基奠業,卜居莆田福興里竹嘯莊,為莆田一世祖。翁何的五世孫翁乾度(翁氏39代,西元898—951年)官拜閩國補闕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

其所處年代適逢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大混亂時代的末期。在五代後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唐 吳越瓜分而亡。翁乾度不但曾在閩國朝中為官,其堂叔翁承贊還是王審知朝中宰相。因此,為避國亂,翁乾度攜眷歸隱莆田竹嘯莊,但亡國之臣處於亂世之中,時常危機四伏,難以潔身自保。為免于賈禍亡族,欲將六個兒子分姓,以便在不測之局時留其根脈。因受翁氏先祖與前述五姓結拜傳說影響,也為紀念先人,翁乾度便將六個兒子分襲此六姓。其長子處厚分姓洪氏、次子處恭分姓江氏、三子處易仍襲本姓翁氏、四子處朴分姓方氏、五子處廉分姓龔氏、六子處休分姓汪氏。

(資料來源:江藝平。2010。〈六桂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收於《第二屆海峽百姓論壇論文選》

http://john380920.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_4.html)

概念平臺

清朝的渡臺禁令使臺灣移民階段的家庭結構呈現特殊現象,包括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家庭型態出現父子家庭、兄弟家庭及單身獨戶等,影響了家族發展與文化教育。而經過幾代移民的開拓後,至清末時,臺灣社會漸趨穩定,中國內地的傳統家庭制度、管理方式與生活習慣已然完全移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