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現代化的建設

1-1-1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1)18世紀後期,已經歷產業革命的國家,為了確保工業原料和開拓貿易市場,便向海外擴張。但中國採取閉關政策,除了印度的棉花,和英國的毛紡織品、棉製品外,不需要其他的輸入品。

(2)從19世紀初,英國 東印度公司開始推行鴉片貿易,在印度栽種鴉片,大量對中國輸出。導致中國民間吸食鴉片風氣興盛,嚴重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精神及國家財政。

(3)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被迫要與西方國家正面交鋒,各地門戶被迫陸續打開。

(4)此後,兩國因清朝查緝走私船隻、傳教士被殺等事件,再度發動戰爭,迫使清朝開放臺灣和其他地區的通商港口。

(5)外國政府興建領事館,作為領事家眷住宅,以保護僑民和商業利益,處理國際事務、海關稅務等等。在四個通商港口之中,南部以安平打狗為外商活動地區,

外商未進入府城內地;北部由滬尾帶動大稻埕的發展,雞籠也成長為臺灣海防事務重要港口。安平打狗滬尾因領事館、海關、洋行的設立,為這些市街帶來異國風情的建築景觀。

可參觀的地點:

新北市淡水區:

英國領事館、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 內部均規劃為文物陳列館

臺南市安平區:

英商德記洋行 → 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德商東興洋行 → 內部規劃為文物陳列館

高雄市鼓山區: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 改為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

五下p.6-7.pdf

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紅毛城可說是淡水最耀眼的古蹟建築。1629年西班牙人侵略淡水,為鞏固其在北臺灣的殖民事業,遂在此建「聖多明哥城」為基地;1642年,荷蘭人驅逐了西人,在舊址重建該城,當時稱荷蘭人為「紅毛」,因此「紅毛城」之名也沿用至今。1867年為英國所租借,乃大肆整修,並在東側建「英國領事館」做為官邸。領事館的紅色拱廊、綠瓶欄杆,與紅毛城相互輝映,增色不少。

紅毛城一直到1980年,才由我國收回接管。由此俯視淡水河,形勢險要,「戍臺夕照」素為淡水八景之一,集古蹟與勝景於一處。(資料來源:交通觀光局)

五下p.8.pdf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航運的重要位置

臺灣具有與中國貿易的優異地理位置,又是南洋到日本的中繼站。17世紀後,荷蘭人、西班牙人都想在臺灣占有一席之地,以建立貿易據點。例如:荷蘭在1624年取得臺灣作為殖民、貿易的據點,將臺灣的鹿皮、硫磺、糖銷往日本、南洋等,又發展中國與南洋間銀、香料、絲綢的轉口貿易。而由於臺灣可作為中國、南洋和日本之間三角貿易的據點,且可發展農耕,所以鄭成功到鄭克塽三代,都曾在臺灣建立勢力。

通商港口

促成臺灣開港通商的原因:1.西方列強的逼迫:因為兩次英、法聯軍之役,清朝與兩國先後簽訂要求清朝開港通商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2.臺灣具有開放直接貿易的價值。3.人到因素:隨著外國船艦東來者日增,偶有船隻失事事件,基於航行安全的需求與海難事件的處理,臺灣開港可利於事件的處理。

洋行

洋商在清朝時多以鴉片、樟腦、砂糖為大宗買賣,而德記洋行則以茶出口為主要貿易。德記洋行於1910年撤離安平,民國68年市府收回整修,並由奇美關係企業出資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展示先民蠟像,現為市定古蹟。

德記洋行

德記洋行1845年創立於廈門,是英國對中國貿易的大商行之一。臺灣開港通商以後,1867年選擇安平為在臺灣貿易的第一個據點,從事出口砂糖、樟腦和進口鴉片的貿易。後來,隨著北部茶葉貿易的興起,1887年於大稻埕設置據點,進行茶葉的買賣。

領事館

領事館是代表一國家政府派駐另一國家處理外交事務的機構。除此之外,領事館有時也可能兼做領事的住所,通常設立在首都以外的城市。臺灣目前有兩個古蹟的前身為英國領事館,分別是淡水的紅毛城附設英國領事館,和高雄市的打狗英國領事館。

◎清末臺灣開放港口位置圖

圖1 1860年代,清朝與英、法作戰失敗,簽訂條約,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對外開放臺灣的安平、滬尾、雞籠、打狗4個通商港口。

◎十九世紀中期開港通商後,滬尾港船隻雲,續速發展成國際港口。

圖2 滬尾港在開港通商後,主要出口茶與樟腦,在當時是北臺灣最大的國際港埠,各國商人也紛紛在滬尾設立洋行。

◎英國在打狗設立領事官邸,作為官員的住處和接待賓客的場所。

圖3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完工於1879年,位於高雄西子灣的小山坡上。是外國人在臺灣建造的第一座領事官邸,也是在臺興建的第一棟洋樓,建築樣式十足英國風。

五下p.9.pdf

開港通商

開港通商後的影響:1.帶動中、北部山區市鎮的發展。2.使臺灣擁有現代化的產業經營。3.臺灣的重心北移,除原先清朝的各項建設外,茶葉的集散與加工、茶與樟腦產地在北部,促使北部經貿地位日益重要,成為政經中心所在。4.南北四港的功能增強後,提供民眾就業機會。5.原先散布西海岸的港口日漸沒落。

樟腦

臺灣早期北部山林多為原始樟樹林,老樟樹樹齡有千年以上的非常多,因此臺灣樟腦輸出量曾是世界首位,而有「樟腦王國」之稱。在日治時期臺灣的「樟腦營業所」,就位於南投縣集集鎮。

出口:將本國貨物運到外國。

進口物品

臺灣進口貿易影響社會風氣也不小。商品以鴉片和紡織品為大宗,其他尚有雜貨類商品。原為禁售的鴉片成為正當的貿易品,鴉片進口總值占臺灣進口總值一半以上,對人民身心健康危害甚鉅。

紡織品

紡織品即適用織、編、紡、綉、印、染等方式製作的藝品。紡織品是用紡織材料製成的一種輕工業產品,是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服裝和飾品,在工業等領域中應用也非常廣泛。

圖1 東興洋行建築為歐式風格,優美的拱門結構,搭配寶藍色彩的百葉窗,見證安平港發展的歷史。

圖2 清朝後期,茶葉是臺灣大宗的生產和出口品,促進台灣北部的發展,使產業重心,從南部移轉到北部。

圖3 清朝中期後,吸食鴉片極盛,從官員至一般百姓都有吸食。一但吸食鴉片便容易成癮,不僅讓吸食者耗盡家財,更傷及精神健康。

五下p.10.pdf


斯文豪

斯文豪為英國駐外官員,全名羅伯 ‧ 斯文豪,郇和是他的中文名字,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斯文豪是臺灣自然研究史開拓期中重要的人物,斯文豪偏好研究的題材是鳥類,為紀念斯文豪,以期性視為名者有藍腹鷴、斯文豪氏赤蛙等。


圖1 此為倫敦畫報於1859年繪製的圖片。

概念平臺

臺灣原本茶產量不多,後來有一位來臺經商的英國商人陶德製出「福爾摩沙茶」外銷美國,廣受歡迎而發了財,頓時吸引大批人潮到大稻埕種茶、賣茶。那時山坡地滿是茶園,街頭茶行、茶館百餘家,每天超過過1萬人進出採茶。
(資料來源:許耀雲。2002。《臺灣史》。臺北:小天下。)

五下p.11.pdf

陶德

陶德是蘇格蘭商人,被稱為「臺灣烏龍茶之父」。1860年首次到臺灣做茶葉出口的生意,1866年起從福建安溪引入茶樹,在木柵附近種植,同時投資新的製茶設備。1869年時,臺茶由淡水出口,運銷美國,頗受歡迎。

斯文豪氏赤蛙

斯文豪氏赤蛙屬於大型蛙,體長可達10公分以上。牠們終年住在溪澗附近,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晚上則單獨出現在水邊草叢或石頭上。牠們的獨立性很高,常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牠們彼此溝通、較勁的管道。(資料來源:臺灣環境資訊協會,李鵬翔)

馬偕

「馬偕」是MacKay的閩南語發音。1871年到臺灣,以滬尾作為根據地,開始傳教。他先學會閩南語,讓自己能夠和民眾溝通,後來又藉著為人免費拔牙來輔助傳教,信徒愈來愈多,教會廣布北臺灣各地。1878年他與五股坑張聰明女士結婚,在臺灣落地生根。在臺總計30年,期間醫人無數,深獲感念,如今平埔族仍有人以「偕」為姓,可見他受愛戴的程度。

理學堂大書院

1880年,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聽到她8年來的成果,於是牛津鎮的居民進行捐款,要馬偕回臺,興建一所現代化學校,作為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巴克禮

巴克禮牧師,生於蘇格蘭,1875年來臺,先在打狗(金高雄)學習臺語,後又移至府城,極力推行白話字,並從事新、舊約聖經的譯寫工作,又創設「聚珍堂」,印刷發行教會報及書籍。

五下p.12.pdf

派兵攻打牡丹社部落

1874年日本出兵攻打牡丹社,後牡丹社投降。日本在南臺灣因氣候炎熱、瘧疾的因素,軍事500多人死亡,不想再戰,以撤軍換取清朝的賠償。1874年清朝與日本在北京簽訂條約,清朝支付賠款,日軍完全撤回。

圖1 日軍率軍攻打原住民是意圖。日本藉口琉球受其保護,出兵攻打屏東。

圖2 屏東牡丹鄉門村入口處的路崖鞋面上,設置一系列的彩色壁畫,題為「西鄉從道侵臺始末」 ,以圖畫方式來講解牡丹社事件。「西鄉從道」是當時侵臺的日本將領名字。

五下p.13.pdf

沈葆楨

沈葆楨駐臺的時間為1874~1875年。重要功績有──1.交通建設:開山通道、建八通關古道。2.農業開墾:廢除中國大陸人民渡臺禁令,鼓勵人民來臺開墾,三年後才收租賦。3.行政區規畫:增設郡縣。4.經濟實業:以機器開採基隆煤礦,備置輪船航行臺灣與福建間,並於安平建新式炮臺(即億載金城)。

開採山地資源

清末時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因臺灣西岸平原墾地不敷使用,移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東部仍有未開發的土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遷徙墾殖較難,沈葆楨提議遂受眾歡迎。繼而勘查臺灣全島形勢,擬開發橫貫道路三條,包括北路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彰化林圯埔至花蓮璞石閣、南路屏東射寮至臺東卑南。

圖3 億載金城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四周環繞著磚石砌成河壁的護城河,是臺灣第一座西式炮臺,也是中國近代海防史上中藥的史蹟。

圖4 恆春城已有百年歷史,位於恆春鎮的中央。建於清光緒元年,歷經四年完工,有東門、北門、西門、南門等4座城門,如今只有東門保存較完整。而除北門在近郊區外,其餘三座城門皆在城鎮中心。

五下p.14.pdf

清朝與法國爆發戰爭

法國一直想取得中國的藩國越南,便在1883年率軍攻打中國。1884年法軍強行接收越南諒山,軍艦擊沉福建水師艦隊,進犯臺灣的基隆、淡水,遭到守軍擊退。1885年法艦侵擾浙江沿海,遭清軍發炮還擊,艦隊敗退,清軍在中越邊界上又擊退法軍。1885年中法簽訂條約,中國承認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

巡撫

臺灣建省後的最高行政長官。巡撫的官制,始於宋朝的巡撫大使,其職責為巡視安撫地方;明、清時期以巡撫為地方官,正二品。依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總攬一省或一地之軍、民、刑、政,地位稍遜總督,但仍屬平行。有總督之省,則理民事不干軍政,若無總督,巡撫遇事可以專主,省中所設之布政使(掌錢糧)、按察使(掌刑名)歸其節制。

臺灣建省是1885年還是1887年?

最初,沈葆楨因為發生牡丹社事件,被清朝政府派遣來到臺灣,統籌治理臺灣的事宜,他曾經在1875年向中央提議讓福建巡撫移住臺灣,但沒有為清朝政府所接受。

等到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攻打臺灣的雞籠、滬尾等地,但遭受到清軍抵抗而受挫,最後退兵。清朝政府意識到臺灣海防位置的重要性,中央與地方的大臣都贊成將臺灣升格為行省。於是,在1885年清朝正式宣布臺灣建省,並任命當時人在臺灣處理各項事務的劉銘傳為臺灣巡撫。

但是建省的相關行政工作,一直拖延到1887年才正式完成,因此針對台灣建省的時間點,出現1885年和1887年兩種說法,例如:位於臺北市中山堂附近的「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石碑,其碑文為「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臺灣改行省,令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而臺灣建省後,原本預定將省會設置在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市),但是修築省城的作業一直沒有進展,臺灣巡撫便留在臺北處理公務,臺北為實質上政治的中心。最後,於1894年臺灣巡撫邵友濂上奏,建議將省會改置於臺北,才成為名副其實的臺灣首府。

圖1 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年間,為了確保臺灣北部海岸的安全而設。清末修建的炮臺大致有:基隆二沙灣炮臺(海門天險)、獅球嶺炮臺、白米甕炮臺、大武崙炮臺;新北市滬尾炮臺;臺南市安平區二鯤鯓炮臺(億載金城);高雄市旗後炮臺重新改建、雄鎮北門炮臺;澎湖縣西嶼西台古堡、西嶼東臺、湖西拱北炮臺、馬公金龜投炮臺等。

圖2 欽差行臺為臺灣巡撫於西元1892年興建,為外地高級官員來臺北時之旅館及宴會、會議之用。甲午戰後,唐景崧曾將其改作「籌防局」,專司軍事布防之務。日治時期,欽差行臺曾為「臺灣總督府廳舍」,後成為臨時性展覽聚會場所。1932年,欽差行臺遷移至植物園後,作為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戰後,歷經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至今。

圖3 250多名淡水居民經3個月培訓、排練,只為演出一場發生在100多年前的淡水歷史故事「西仔反傳說」。西仔反是指中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

概念平臺

在清朝領有臺灣初期,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設置城垣的規畫。後來因臺灣發生幾次變亂,基於防備上的需要,開始在各地方政府所在處構築城垣。初始城牆為圍木柵、種竹刺作為平藩或堆土堆,後來經濟較寬裕後便改以砌石和磚石。(資料來源:張建隆。1999。《看見老臺灣》。臺北:玉山社)

五下p.15.pdf

劉銘傳

劉銘傳駐臺時間為1885~1891年,有臺灣現代化之父的稱號。重要功績有──1.行政區規畫:增郡縣,除臺北府外,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另於中部(今臺中市)置臺灣府。2.財稅清理: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3.交通發展: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添購輪船, 遠達南洋;連接南北電線。4.農業推廣:種茶、植棉、栽桑、養蠶、水利灌溉。5.學校教育: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西式學堂。6.其他:設立電報局、郵政總局。

電報

電報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文字轉成電碼傳送到遠方,翻譯成文字。 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撥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隨著傳真機的廣泛使用,電報機現在已經十分罕見。

圖4 現臺北市南京西路底即是清朝時的六館街。「六館」一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當時街上有6間茶行;另一是板橋富紳林家第4代林維源,因資助劉銘傳的各項建設及臺灣防務工作而為官,林家便於此蓋了六間相連的「欽差行館」,當地居民因而成為「六館仔」。

圖5 騰雲號蒸汽火車頭產自德國,後被購入臺灣,1891年開始行駛於臺北、基隆間的鐵路路段。

圖6 劉銘傳為增進臺灣對內及對外交通方便,架設臺灣與中國間的電報系統;為了培養人才,創辦西是學校,教授外國語言、數學等科目。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劉銘傳推動交通建設,促進了臺灣對外通訊和運輸的發展,有助於臺灣與外界的連繫、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