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臺灣的日本兒童就讀「小學校」。們受教育的年限比較長,學習的內容也較深。
2. 一般兒童進入「公學校」接受教育,主要學習日語與生活基本知識,例如:守時、守法、注意禮儀及衛生等。
3. 在「蕃童教育所」上課的原住民族學童。
4. 日本建立現代的教育制度,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機會。
5. 在日治時期,採收甘蔗後,臺灣勞工用臺車將甘蔗運送到製糖廠。
6. 臺灣諺語「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意思是說天下最笨的就是種甘蔗交給會社(糖廠)秤重、製糖的人了,由此可了解蔗農心中對日本人的憤恨與不平。
1. 臺灣民眾向日本國會提出「設置臺灣議會」的要求,爭取臺灣自治的權利。
2 臺灣在日治時期舉行第一次的議員選舉。
3. 臺灣文化協會以啟迪民智為主要宗旨。
5. 臺灣民報是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發行的刊物。
4. 為感念蔣渭水對臺灣民主的貢獻,政府設立「蔣渭水紀念公園」。
1. 皇民化運動推行「國語家庭」制度。任何家庭只要整天講國語(日語),獲得「國語家庭認定證書」,就會有較好的優惠待遇,如食物配給等。
2. 日本政府鼓勵臺灣人民改用日本姓名,例如:蕭清藏改成了芳山清藏。
3. 日本要求公學校的師生參拜神社,試圖使臺灣人民改變信仰,成為日本皇國子民。
5. 日本在中日戰爭期間,徵調少年從事生產戰鬥機的工作。
6. 高雄的龍蟠洞是日本人調派臺灣人所挖的防空洞。
7. 戰爭末期,親朋好友送別臺籍日本兵出征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