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

p.36-37.pdf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全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政。

南北高速公路

國道一號高速公路為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臺灣西半部跨區域公路運輸的主要幹線之一,又稱中山高速公路。  蔣經國於行政院院長任內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以串聯西半部主要城鎮,提高其間之運輸效率為目的。1971年8月14日動工興建,基隆至內湖路段由原有之麥帥公路拓寬併入,施工後依進度分段開放。1978年10月31日跨越濁水溪的中沙大橋啟用,全線遂告通車。

鐵路電氣化

因1972年至1973年期間,臺灣對外貿易發達,而國營鐵路臺鐵面對公路運輸的競爭,受限於蒸汽火車、柴油客車,產生動力輸出不足而影響車次增加量,造成乘車擁擠、經常誤點、貨物難以消化等窘境,為解決客貨運量的增加,因此在1973年起計畫電氣化工程,施行範圍以西部幹線縱貫線全線(基隆-高雄間)進行架設1,153公里長高架電纜,採既有路線施工(邊施工、邊營運),分段送電,1979年6月26日全線完工,同年7月1日全線電氣化啟用。

p.38.pdf

1.  孫中山先生(西元1866~1925年)見末政府腐敗,成立革命組織反,經過多次的起義,終於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

圖1  孫中山先生1866年出生於廣東,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2歲赴檀香山就讀,18歲回到中國,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曾經三次來臺,第一次是1900年來臺策畫惠州起義;第二次是民國2年(1913年)討袁失敗後,來臺商議國事;第三次是民國七年(1918年),當時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從汕頭經臺北東渡日本。

2.  政府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接受日本投降」典禮,宣布臺灣光復。

圖2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國民政府任命陳儀出任首任行政長官,負責接受日本臺灣的投降事宜。

p.39.pdf

社會菁英

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指出何謂社會菁英,但通常這類人會擁有較多的資源、財富及社會地位,比如:醫生以及法官和律師等,都是社會上普遍認為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菁英。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的碑文內容。

圖1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的碑文內容,敘述二二八事件發生過程。

2.  為推動族群和諧,許多縣市設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圖為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紀念碑。

圖2  為推動族群和諧,許多縣市設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和平紀念碑設計意義節錄如下:1.鐵架:避雷針的形狀,採自基隆港碼頭起重機的鋼架,說明鎮壓二二八事件的軍隊是從基隆碼頭登岸。2.算盤的珠子:算盤上的珠子,兩個二相加等於四,相乘也等於四,怎麼算都不會得八,一定是人算錯了,這意思是說二二八事件正是人為的錯誤所造成的悲劇。3.立方體:大自然是一圓球體,沒有立方體,立方體是從圓球體上切割而成的,故以立方體的事件,說明自然的秩序已因人為的錯誤而破壞,希望再以人為的力量恢復自然的和諧。在此有象徵住在臺灣的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從此和平相處,不再分彼此。

p.40.pdf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是在共產主義的影響下,於1921年在中國大陸成立,並於1949年取得政權的政黨,且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成為該國唯一合法執政黨,在中國大陸地區經常簡稱為「黨」。

戒嚴

戒嚴是政府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與秩序,所採取的軍事管制措施。而臺灣的戒嚴,由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至1987年總統蔣經國宣布同年7月15日起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之久。戒嚴範圍含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他附屬島嶼。

p.41.pdf

輿論

輿論,即公眾意見與言論,在報紙上發表的社論,也屬於輿論的一部分。而公眾的輿論,也常常會影響到政府的決策,或使新的政策與律法產生。比如蔣經國先生在社會輿論的導向下宣布解嚴;華隆勞工的抗議,也催生了勞退新制。

2  報禁解除前夕,報社開始倒數計時,此後媒體走向百家爭鳴的時代。

圖2  民國76年,國民政府宣布解嚴,民國77年1月1日宣布報禁解除,開放報社登記申請,報紙每份發行張數解除三大張的限制,由黑白印刷發展至現在的彩色印刷。

p.42.pdf

土地改革

臺灣的土地改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三七五減租,當中規定租期一律改為六年,在租期中非因法定事故,地主不得終止租約,以保障佃農權利。第二階段為公地放領,而放領耕地由政府委託臺灣土地銀行徵收,使無地之農民取得所有權。第三階段為耕者有其田,做法是減低田租,保障農民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其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

1.  公務員解說耕作者如何擁有自己耕地的政策。

圖1  政府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晒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

p.43.pdf

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即是以工業生產為經濟命脈的社會,是繼農業社會或傳統社會之後的社會發展階段,臺灣在1950到1960年代之間,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以及出口量的倍增,使臺灣的經濟起飛。

1.  民國50年代,鳳梨、洋菇和蘆筍是臺灣出口「三罐王」,因罐頭以出口為主,多以英文標示。

圖2  鳳梨、洋菇、蘆筍曾為臺灣罐頭外銷主力,有「三罐王」之美名,民國40年代,臺灣鳳梨公司與臺灣糖業公司均投入鳳梨罐頭生產,產量超越日本統治時期。民國50年代初期,農復會研究裝罐與殺菌技術,開發洋菇罐頭;民間改良蘆筍罐頭,冰開發出罐裝蘆筍汁。56年「三罐王」曾高居全臺外總額12.3%。至70年代,受東南亞的競爭,逐漸轉型成內需產業。

3.  加工出口區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圖為成衣工廠。

圖3  民國50年代,臺灣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紡織品出口國之一,位居外銷產值龍頭,出口營收支撐臺灣整體經濟發展,也讓臺灣成為亞州四小龍之一。

p.44.pdf

1.  十大建設郵票。

十大建設

1960年代末期至1979年,政府推動的國家級重要基礎建設工程。內容包括:南北高速公路(今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臺中港、蘇澳港、中正國際機場(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大鋼鐵廠(今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大造船廠(今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學工業、核能發電廠。

2.  北迴鐵路是為了連接當時東、西部的火車運行,便利臺灣東、西部的往來。

圖2  臺灣北迴鐵路,1970年代臺灣十大建設之一。北起宜蘭蘇澳新站(原南聖湖),南迄花蓮站(原花蓮新站),全長約81公里,1980年全線通車,為臺灣環島鐵路中兩條非日治時期完成的鐵路之一,另一條為南迴線。

3.  臺中港的闢建是為了減輕基隆港高雄港的負荷,並促進中部的發展。

圖3  臺中港自1971年起分3期施工。第3期於1979年底開工。全部工程完成後,營運量可達1100萬船運噸,居全省第3位,次於高雄和基隆。

4.  中國造船公司(今為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具有支持航運、貿易等任務。

圖4  成立於1973年,於1978年與「臺灣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合併改組後,以「中國造船公司」進行營運,,並於2007年3月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擁有高雄、基隆兩個造船廠,公司大股東為經濟部。其為臺灣唯一大型造船廠,擁有世界第四大的百萬噸級船塢,在貨櫃輪手持訂單排名全球第六、亞洲則排名第四。

p.45.pdf

圖1  臺灣第一座科學園區在新竹設立。

圖1  1980年12月15日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即以塑造高品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基地為宗旨,至2003年止,園區內共設立370家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半導體、電腦、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新竹科學園區為台灣高科技產業之重鎮,20餘年來帶動國內經濟發展,並締造了揚名世界的經濟奇蹟。

2.  臺灣早期做汽車零件代工,民國75年第一輛自製國產車誕生。

4.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臺灣首枚自主研發的衛星。

3.  透過電腦模擬產生的虛擬世界,可以讓使用者身歷其境觀察,並與虛擬空間內的事物互動。

圖3  虛擬實境是利用電腦技術模擬出一個立體、高擬真的3D空間,當使用者穿戴特殊顯示裝置(VR眼鏡)進入後,會產生好像處在現實中一般的錯覺,。在這空間中,操作者可以藉由控制器或鍵盤,在這個虛擬的環境下穿梭或互動。

圖4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說明: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是由我國太空中心自主設計發展的,其計畫目標如下:

1.建立衛星本體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掌握核心元件設計與製造能量。

2.建立光學酬載儀器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發展關鍵元件與技術。

3.落實衛星遙測技術與應用,延續服務福衛二號國內外遙測影像使用者族群。

4.推廣太空科學任務,支援學術研究。

p.46.pdf

許多中國大陸著名藝術家來到臺灣

由於渡海來臺大陸畫家的加入,以及政治環境、世界局勢的改變,戰後臺灣美術的發展更為多元,可謂百家爭鳴。屬於傳統繪畫的渡海來臺明家中有張大千、黃君璧等。

1.  于右任精通書法,特別是草書,並創立「標準草書」。圖為其書法作品。 (江山如有待,天地更無私)

圖1  于右任精書法,尤其擅長草書,首創「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在于右任擔任監察院長時,有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小故事。當時他看到員工隨處小便,於是提筆寫下「不可隨處小便」的公告,由於標準草書字字可分離後人便重新組裝盛「小處不可隨便」。

2.  雲門舞集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常受邀到世界各地表演。 

圖2  雲門舞集於1973年由林懷民所創立,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常受邀到海內外各地演出。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5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突圍雲門舞集演出作品「薪傳」。

p.47.pdf

5.  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是根據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作品改編而成,描述早期臺灣民眾艱困的生活環境,展現生命中堅毅不拔的韌性。 

圖5  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講的是早期臺灣人民生活窮困,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造就了家中所有男丁出外去打拚,女眷在家拉拔小孩長大的情形,長期與孩子疏離造成小孩對父親產生莫名的距離感。

3.  戰後初期,廣播劇流行,一家大小都圍在收音機旁收聽。 

圖3  戰後初期臺灣流行廣播劇,一家大小都會圍在收音機旁收聽。

4.  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開創當代歌仔戲的新面貌。

圖4  在1962年臺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首先演出的是金鳳凰歌劇團,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由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使傳統歌仔戲有了變化,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馬。此外,唱腔減少,因為電視臺語節目只有半小時,扣掉片頭片尾和廣告,較能配合剩餘約21分鐘的演出時間。當時電視的三臺都有歌仔戲團,臺視楊麗花、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非常競爭。

6.  現今的布袋戲不斷求新求變,結合傳統和現代,成為文化創意產業。 

圖6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臺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臺灣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實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有相當緊密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