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治臺措施

p.22.pdf

臺灣總督

在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任命的總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前期為應付武裝抗日活動,以派任武官為主;在推動同化運動時,以文官派任為主;一直到中日戰爭爆發後,又改以武官擔任總督,以加強軍事戰略設施與行動。

徵收臺灣人的土地

日本統治臺灣後,將臺灣當作汲取利益之地。臺灣總督府結合日本財團,壟斷臺灣各項產業。除此,還強制徵收臺灣人的耕地,以「官有地」名義占領土地或沒收所謂的「無主地」、「所屬不明」土地,再以廉價或無償方式轉移給日本財團、退休官員,形同土地掠奪行為。

圖1  臺灣總督府從1912年興建到1919年完工,這座巨大建築物標示出日本在臺灣殖民的新里程碑。建築主體高5層,中央塔高11層,平面呈「日」字形,是當時臺灣最大的建築物,也是今日的總統府。臺灣總督握有絕對權力,民政長官則扮演總督的左右手。

概念平臺

一些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例如:臺大醫院、國立臺灣博物館、總統府等,均呈現出歐洲風格。那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政府崇尚歐洲建築的風格,所以吸收歐式建築法後,便在臺灣做實驗。(資料來源:許耀雲。2002。《臺灣史》。臺北:小天下。)

p.23.pdf

監視:暗地觀察人物的動向或場所的狀況。

警察

日治時期的警察多以日人為主,日本一接收臺灣後,即從日本派遣大量警察來臺鎮守。招募臺灣人當警察是1901年之後的事,但人數始終只有日警的20%~30%,且多執行輔佐性質的基層工作。兒玉源太郎總督時期,曾以獎勵方式鼓勵日人警察學臺噢,以便掌握民情;對臺人警察則獎勵其學日語,以利於同化政策的推行。

警察的管理與控制

日本警察通常執行下列工作:1.執行法律與維護公共秩序,如逮捕犯人、指揮交通、思想取締、緊急救護等。2.協助地方政府處理一般行政事務,例如:政令宣導、管理戶籍、戶口普查、公共衛生預防等。3.特別針對原住民部落輔導相關事宜。

圖2  由當時的宣導海報,可見警察的工作包含:1.惡疫預防:預防瘧疾等傳染疾病的衛生宣導與衛生政策推行。2.蕃人授產:推動蕃人從移動式農耕改成水稻定住式的農業。3.救助救護:救助需要協助的百姓。4.左側通行:管制宣導車輛靠左行駛。5.思想取締:取締反日的思想言論。6.犯人逮捕:追查逮捕犯人。只要是與人民生活有關的,警察幾乎無所不管。

p.24.pdf

民政長官

民政長官為臺灣日治時期各項政策的實際執行官僚,1919年8月20日改名為總務長官。因為臺灣總督權力極大,身為左右手的民政長官也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實際上肩負著政府首腦的作用。

興建自來水廠與下水道等工程

日軍在治臺初期,軍隊因為傳染疾病而傷亡甚多。於是大力推動公共衛生制度,並為城鎮設計自來水廠和地下水道等,成功降低瘧疾、肺結核病的發生率。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推動公共衛生的成效,從鼠疫撲滅及瘧疾死亡率降低可以得知。

圖1  後藤新平在臺灣民政長官任內,促進當時的臺灣農業、工業、衛生、教育、科學、交通、警政等建設發展,奠定日本治臺基礎,也為臺灣的近代化作了貢獻。

圖2  臺灣慣習記事

日本占領臺灣時,為推行殖民政策,於1900年夏天,由臺灣總督府暨法院官員組織「臺灣慣習研究會」。研究會設委員三十三人,兒玉總督擔任會長,後藤新平民政長官為副會長,伊能嘉矩為總幹事。「臺灣慣習研究會」曾刊行「臺灣慣習記事」雜誌,第一期於1901年1月25日發行,至1907年停刊,一共刊行七卷。這份雜誌,舉凡衣食住行的瑣碎習俗,莫不收錄。其蒐集臺灣民間風俗習慣資料,範圍不同於1901年以敕令第196號公布成立的「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該會偏重法制與經濟的蒐集整理,但是其懷抱著乃是治國要先知民情。「入境問俗」原是對它地風俗習慣的尊重,然而,日本人採風擷俗的目的,卻是做為統治上的參考。(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臺灣紀事-臺灣歷史上的今天(上)」)

圖3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是臺灣歷史上第一所正規的醫學院(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前身),由臺灣總督直接管理。

p.25.pdf

郵政

郵政指的是從事郵遞服務的機構或系統,如:郵局,即為郵政服務機構。臺灣的郵政是在日治時期建立,而郵政除了郵局之外,如:郵筒、郵政信箱、免費郵遞、郵差等等,皆屬郵政的一部分。


鐵路

日本完成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路。縱貫鐵路的興建,使臺灣島內貨運暢達,促使臺灣產業發展。

圖4  為了統一幣制,日本設立臺灣銀行,進行幣制改革,比照日本制度發行「臺灣銀行卷」。當時臺灣所運用的度量衡,也和日本國內使用的單位相同。

圖5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操控臺灣的金融與經濟,創立臺灣銀行。臺灣銀行的設立使臺灣逐漸形成穩定的金融市場。而在日本侵略中國和南洋後,臺灣銀行也成為日本執行該政策時的金融與投資機構。

圖6  後藤新平整建基隆港和高雄港,作為貨物進出的門戶。


圖7  明治40年(1907年)時,臺灣總督府新訂「臺灣總督府郵便局官制」,將原來「郵便電信局」改稱為「郵便局」,依舊掌管郵政及電信二方面的業務,層級則分有、二、三等郵便局、郵便支局、郵便出張所以及郵便受取所。

圖8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興建遠在日治時代明治37年(1904年),臺灣總督府計畫開發阿里山森林,為搬運木材之方便,開始進行勘查、測量及規劃設計,於明治39年(1906年),由日本藤田組開始施工後繼續官營。大正元年(1912年)12月嘉義至二萬平正式完工通車,全長66.6公里。

p.26.pdf

進行技術和品種改良

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和末永仁,為了研究可以適應臺灣氣候的優良稻米,運用日本米與臺灣本土品種「在來米」重複配種,終於在陽明山竹子湖獲得農業技術上的突破,並於1926年命名為「蓬萊米」。

臺大最早的作物試驗田。

稻米與蔗糖的產量大增

1909年臺灣稻米產量本來只有400多萬石,後來在蓬萊米改良成功後,1938年產量得到突破,達到900多萬石,使得日本可以從臺灣獲取更多利益。稻米和甘蔗產量短時間內大量提升,使臺灣成為稻米和糖主要的輸出國。

圖2~3嘉南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原本因地勢平坦而擁有適合農業的優勢,但因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水資源分布不均之下,不利農穫,農民生活困苦。為解決灌溉問題,日人著手興建嘉南大圳。工程由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建造,建築規模涵蓋烏山頭水庫(烏山頭水庫水源主要由曾文溪提供),歷時10年完工;啟用後使得嘉南平原的農作物收成激增,成為全臺最大穀倉。此圳主要功能在排水、灌溉和防洪,至今仍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工程。

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為嘉南大圳的設計者,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的製造者。除此之外,八田與一也參與了臺北下水道興建,高雄港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桃園大圳,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等,日治時代臺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

p.27.pdf

圖1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公園路與南昌路口圓環,與臺北府城南門相望,東隔南昌路與財政部原址相望,西隔一巷弄與總統官邸相望。 

圖2  日治初期,臺灣酒類及釀酒工廠不少。之後,日本總督府將酒類歸為專賣品項,禁止民間製造。而臺灣是當時日本唯一實施酒專賣的地區。

圖3  日本國內工業用鹽需求,促使臺灣鹽田擴張,而臺灣鹽業勞動形象,也從農業走向工業。

圖4  出磺坑是臺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點,而出磺坑是因為原油冒出硫磺色液體 ,當地民眾誤以為是硫磺而得名。 

圖5  日本與臺灣是世界樟腦的主要產區,清代臺灣樟腦貿易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便是日本。日本治臺後,樟腦業如虎添翼,總督府相當重視樟腦業務。

p.28.pdf

辮髮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認為臺灣有三大陋習,分別是吸食壓片、纏足與辮髮。但與取締鴉片與禁止纏足的積極作為相比,在辮髮方面,臺灣總督府的態度較為寬鬆,除了在定期在各學校機關與公共場合,舉行「集體斷髮大會」及警政宣導外,並無任何禁止條款。

裹小腳

裹小腳又稱「纏足」,是中國民間於明清兩代相當普遍的習慣風俗,該做法乃對婦女自幼兒時期時以布緊纏雙足,使足骨變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強行走。日本治臺時期,在纏足禁絕方面,大致採漸禁--「先民間後官方」的政策,總督府於1915年運用公權力,全面在保甲規約增列禁止纏足的條文,因其條文有相當嚴格的連坐處分,因此纏足風氣就此滅絕。

圖1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各重要出入戶口都設置大時鐘,並透過教育灌輸人民守時的觀念,因而加速臺灣成為現代化社會。

圖2  杜聰明是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1893年(日治時期)生於滬尾(淡水)北新庄子一戶農家,自幼天資聰穎,17歲時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且依第一名畢業。之後到日本留學,1922年(民國11年)時獲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臺灣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殊榮的第一人。

p.29.pdf

圖4  臺灣的棒球運動起源於日治時期,而日本棒球運動又受美國影響甚深。

圖5  日治時期,臺灣同時受日本、西方與原有漢文化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反映在休閒活動上;受到西方影響出現欣賞古典音樂,演奏鋼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洋樂器。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 我認為廢除裹小腳最重要,這個政策保障了民眾的健康。

● 我認為西方音樂最重要,它開啟臺灣日後的流行音樂契機。

● 我認為引進星期制和世界標準時間最重要,因為整個社會的作息才有規律。

28、29.pdf

日治時期的藝術

日治時期,臺灣引進新式美術教育,臺灣美術步入西方現代美術與日本繪畫的新頁,間接和世界接軌。因「台陽美術展覽會」的舉辦與各式繪畫團體組織的成長,美術活動日益熱絡,藝術人才輩出。

膠彩畫

膠彩畫有多種名稱:在中國大陸普遍稱為「重彩畫」或「岩彩畫」,在日本稱為「日本畫」,在臺灣則從1977年開始由林之助定名為「膠彩」。這一種繪畫門類係用「膠」為媒介,用畫只在紙、絹、麻或木板上創作的一種作畫形式,也可以與其他媒材結合,呈現複合媒材的畫作風貌。

1.  郭雪湖治時期臺灣的畫家。圖為其膠彩畫作品。

圖1  

郭雪湖(1908~2012年)本名郭金火,是臺灣膠彩畫的先鋒,曾創辦全臺第一所經由教育局正式立案通過的「雪湖美術教室」,培育兒童繪畫人才。

2.  黃土水臺灣第一位受過新式西洋美術訓練的雕刻家。「水牛群像」是他的代表作。

圖2  

黃土水(1895~1930年),是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臺籍生,日治時期著名的雕刻家。其作品「水牛群像」內容描述牧童和牛的農村悠閒景致,夏天天氣炎熱,所以躲在芭蕉樹下乘涼。此件作品是1930年黃土水未參加日本帝展而創作,也是他生前最後一件心血,創作時黃土水已為病痛所苦。

3.  蔡瑞月女士被喻為臺灣現代舞之母,她所創作的印度之歌臺灣第一支現代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是具有歷史的建築,也是臺灣第一座以「舞蹈」為主題的古蹟。

4.  廖繼春曾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善於掌控色彩,是台陽美術協會的主要人物之一。圖為其油畫作品。

圖4 

廖繼春(1902~1976年),畫作中常藉由燦爛亮麗的色彩,傳達出奔放明朗的活潑情調,素有「色彩魔術師」美譽。1950年代之後,廖繼春萃取歐美抽象繪畫有力的表現形式,參融東方傳統色彩,成功開創繪畫風格的另一高峰。堪稱為臺灣第一代西洋畫家中,最具現代繪畫觀念的一位。在臺灣早期的新美術運動年代,廖基椿是一位先驅者,而在美術教育方面,他是一位極富親和力的新美術導師。

此圖為《有香蕉樹的院子》,年代為1928年,是家居前院生活即景,入選第九回帝展。流動性漩渦式的構圖嚴謹巧妙,豐富了畫面內容並生動了視覺效果。這件作品點出了南臺灣寧靜、樸拙與閒適的氣氛,在艷陽下因香蕉樹的光影交錯而益發濃郁。幾個人物或坐或立,更增加了畫面的主題內涵與造型的變化趣味。

5.  倪蔣懷被認為是臺灣第一位西畫家,後來經商並以獲利支持臺灣剛萌芽的新美術運動。圖為其水彩畫作品。

圖5  

倪蔣懷(1894~1943年),原名君懷,是臺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自幼對繪畫有興趣,就讀臺北國語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師範科,受日籍老師石川欽一郎之薰陶,繪藝大進,十七歲時,其水彩作品即入選1910年日本水彩畫年展,東京某美術月刊曾以彩圖介紹此畫作。此後多次參展,成為日本水彩畫會之會員。

此圖《淡水教堂》為倪蔣懷1936年參與第24屆日本水彩畫會展覽的參展作品,畫家以俯視角度,從後方描繪淡水教堂的面貌。構圖刻意將路徑安排於畫面中心軸,並安插兩個點景的人物,讓觀者藉由路徑的引導前進後,被作品的主體建築物「淡水教堂」封閉去路,隨後再藉由教堂建築物的高聳塔樓向上,拉高了整個畫面的高度感,也藉此容納淡水河港之水岸與遠山,作為畫面的背景。

6.  台陽美術協會定期所舉辦的展覽是日治時期相當受矚目的美術盛事,也是目前歷史最悠久的美術團體。

圖6  1934年台陽美術協會於鐵道旅館舉行成立大會。創始會員有陳澄波、廖繼春、陳清汾、顏水龍、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等藝術家。此組織除了讓會員們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外,定期發表更成為美術界的矚目焦點。

7.  日治時期的電影海報。

圖7  日治時期的電影製作,初期以日本人為主,隨後也有許多臺灣人加入。內容主要是臺灣的風土民情或是宣揚殖民政府的成果。但當時的影片線大多散佚,僅有少部分留存下來。

問題討論:

請先調查哪些傳統藝術是全班較不熟悉的,在分組蒐集資料並與同學分享。

參考解答:

北管、南管、書法、水墨畫、布袋戲、歌仔戲、西洋宗教音樂等;舞蹈、油畫、水彩、漫畫、電影、話劇、攝影、膠彩畫、西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