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藝術與文學

p.46.pdf

許多中國大陸著名藝術家來到臺灣

由於渡海來臺大陸畫家的加入,以及政治環境、世界局勢的改變,戰後臺灣美術的發展更為多元,可謂百家爭鳴。屬於傳統繪畫的渡海來臺明家中有張大千、黃君璧等。

1 .  于右任精通書法,特別是草書,並創立「標準草書」。圖為其書法作品。 (江山如有待,天地更無私)

圖1  于右任精書法,尤其擅長草書,首創「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在于右任擔任監察院長時,有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小故事。當時他看到員工隨處小便,於是提筆寫下「不可隨處小便」的公告,由於標準草書字字可分離,後人便重新組裝盛「小處不可隨便」。

2.  雲門舞集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常受邀到世界各地表演。

圖2  雲門舞集於1973年由林懷民所創立,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常受邀到海內外各地演出。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5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突圍雲門舞集演出作品「薪傳」。

p.47.pdf

5  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是根據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作品改編而成,描述早期臺灣民眾艱困的生活環境,展現生命中堅毅不拔的韌性。

圖5  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講的是早期臺灣人民生活窮困,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造就了家中所有男丁出外去打拚,女眷在家拉拔小孩長大的情形,長期與孩子疏離造成小孩對父親產生莫名的距離感。

3.  戰後初期,廣播劇流行,一家大小都圍在收音機旁收聽。

圖3  戰後初期臺灣流行廣播劇,一家大小都會圍在收音機旁收聽。

4.  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開創當代歌仔戲的新面貌。

圖4  在1962年臺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首先演出的是金鳳凰歌劇團,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由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使傳統歌仔戲有了變化,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馬。此外,唱腔減少,因為電視臺語節目只有半小時,扣掉片頭片尾和廣告,較能配合剩餘約21分鐘的演出時間。當時電視的三臺都有歌仔戲團,臺視楊麗花、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非常競爭。

6.  現今的布袋戲不斷求新求變,結合傳統和現代,成為文化創意產業。

圖6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臺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臺灣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實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有相當緊密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