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四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很久很久以前,從遙遠的歐洲,一群航海家帶著夢想與爭奪財富的野心,來到了。他們關注到了位於中國東南方的島嶼──臺灣

由於與中國距離很近,許多人早就在臺灣定居或與原住民族交易。後來,國姓爺──鄭成功清朝決戰失利後,也決定取得臺灣,作為反的根據地。

50、51.pdf

荷蘭亞伯拉罕‧卡司特蘭(Abraham Casteleyn)在1678年繪製熱蘭遮城圖。這幅圖見證了十七世紀的荷蘭人,在大航海時代航向臺灣,在今日的臺南市登岸、建城、統治長達38年。

這張圖的上方是東方,下方是西方,左側是北方,右側是南方,說明荷蘭人的繪製立場,就是從臺灣海峽由西向東看臺灣。圖中高懸荷蘭紅、白、藍三色國旗的熱蘭遮城,是今日臺南市安平古堡所在。而熱蘭遮城上方的廣闊水域,如今已經成為臺南市區的陸地。(資料來源:改寫自《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

安平追想曲.pdf
52.pdf

圖1 人和原住民族的交易大多是以物易物,原住民族用鹿皮等山產和人交換食鹽、布匹等生活用品。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人在臺灣的活動一直要到17世紀之後才開始頻繁起來,其中搶先來到臺灣的有3種人:漁民、海盜和商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田少,許多人往海上發展,臺灣海域常有中國漁夫的蹤跡。明朝中期由於中國治安不好,加上常有飢荒,許多人鋌而走險成為掠奪的海盜,澎湖臺灣成了海盜的巢穴。明朝政府禁止與外國貿易,中、外商人們於是轉往臺灣交易。

中國歷史上的臺灣

1.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年),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

2.據《三國志‧志‧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西元230年)春正月,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求夷洲亶洲。由於亶洲絕遠,沒法到達,只到了夷洲,並俘數千人而還。此役是大陸王朝開始經略臺灣的一件大事。

3.西元610年隋煬帝派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有的寫成「張鎮周」)率陽兵一萬多人從義安(今廣東 潮州)出海襲擊流求國

不過以上事證都不夠明確……

4.西元1621年,夏天就要結束了,有一天,嘉義雲林交界的「笨港」(現在的港)駛進了幾艘小船,二十六個中國人逃向臺灣這個荒島,首領叫顏思齊,是福建 漳州人。在這群夢想做臺灣島主的結拜兄弟中,當時二十歲的鄭芝龍,聰明又強悍,因而,四年後,顏思齊一過世,鄭芝龍就當上首領。

顏思齊鄭芝龍

1620年代,臺灣地區的開發轉入迅速發展的階段,而為臺灣的開發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開拓者是當時的「海盜」顏思齊鄭芝龍。他們抵後,一方面鎮撫當地原住民,另一方面招攬福建漳兩州的無業百姓,來從事農耕。

鄭芝龍

接受明朝政府的招撫後,1630年,福建旱災,鄭芝龍運送大批災民赴墾荒。之後,中國人民便絡繹不絕的前往臺灣開荒,為臺灣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力。

53.pdf

艋舺:凱達格蘭族使用「獨木舟」的漢字音譯。

竹筏:用竹子編成的浮水工具。

遠航外國做生意:

宋朝元朝以來,中國因工商業發達及採取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曾出現鼎盛的遠洋國際貿易。族基曾抵印度波斯灣非洲東岸、斯里蘭卡等地。

圖2 十六世紀為1501~1600年。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的航海技術優良,可長時間航行:它們由歐洲出發,繞行非洲 好望角阿拉伯半島南洋後,便到達中國臺灣

概念平臺

「尋找胡椒」是歐洲人海上探險的主要因素之一。當時沒有冰箱,魚肉都必須依靠從印度印尼進口的香料做風乾或醃製才能久存。但當時伊斯蘭教徒封鎖了中東地區路線,歐洲人只得捨陸路改走水路取得香料。(資料來源:許耀雲。2002。《臺灣史》。臺北:小天下)

問題討論參考答案

臺灣為中心,中國大陸在左邊,韓國日本在上方,菲律賓在下方。因此臺灣向西邊越過臺灣海峽,能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從臺灣往北航向日本韓國,往南航向菲律賓,為十六世紀東南與東北之間的主要貿易航道。

54.pdf

熱鬧的街道

1624年,荷蘭人來到臺灣後,隔年,以15匹布從新港社原住民手中換得位於赤嵌地區的大片土地,並在其上建設房屋、醫院和市場,獎勵人來此交易或定居,之後此地逐漸發展成一處熱鬧繁華的商業街市。

圖2 「安平古堡」是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城堡。建築外貌和用途也幾經變更。最初的「安平古堡」其實就是荷蘭人建造的「熱蘭遮城」,又稱「奧倫治城」,為人在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堡,充作統治臺灣的總樞紐。

圖3 赤嵌樓又稱為普羅民遮城。位於熱蘭遮城對岸,作為行政及商業中心。

55.pdf

賺取利潤

西時期,荷蘭 東印度公司為求利益,將臺灣當作其在亞洲從事轉、出口貿易的中繼站、轉運地,促使臺灣成為東貿易重心。荷蘭極力開發臺灣農業,收成後再將農產品銷至中國日本波斯等地,賺取出口利益;而轉出口貿易部分,則是將中國的絲綢、黃金等,以臺灣為轉運站,轉銷到日本南洋等地區。

鹿皮

荷蘭人積極鼓勵獵鹿,每年與日本的鹿皮交易都有十多萬張,同時還有愈來愈多人特地來臺灣獵鹿:買賣鹿肉、鹿角。原本滿山遍野奔跑的梅花鹿,漸漸變少。荷蘭人驚覺事態嚴重,逐漸限制一次便能坑殺上百頭鹿的陷阱捕獵法。1645年更下令人禁獵一年,儘管如此,那一年還是有5萬張鹿皮輸出日本

新港

新港社是荷蘭人最早傳教的村社。荷蘭人為新港人創造了一套羅馬拼音的文字,是一種表音文字,稱為新港文或新港語,並將聖經翻譯成新港文。目前我們所能看到年代最晚的新港文書(當時流傳下來的土地租借、買賣與借貸等方面的契約文書),完成於1813年,距離荷蘭人離開臺灣時的1662年已超過150年,但仍然有人繼續使用此文字。

圖5 荷蘭人傳教以新港為中心,首任傳教士干治士(Candidus)為傳基督教,建蓋教堂,設立學校,使原住民受洗人數大增。

插圖 荷蘭時期人耕作想像圖。米和蔗糖是荷蘭人在臺灣的重要貿易商品,促使荷蘭人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從原住民手中取得土地後,便交由人耕作,以取得利益。由於原住民耕種技術仍屬落後,因此當時多由人負責從事農業生產工作。

當時人農民因甘蔗葉衰退而謀生困難,又不滿荷蘭 東印度公司士兵在收取人頭稅時的各種惡行,也提不出辦法來改善農民的困境,因此郭懷一於1652年,率眾反抗荷蘭人的統治。

概念平臺

駐守臺灣荷蘭首長未能每年向總公司報告經營情況,於是經常實施人口、耕地面積、捕鹿、和糖外銷數量的調查,同時繪製頗為精確的地圖。雖然調查目的出於利益,但也因此為臺灣留下詳盡的歷史數據資料。(資料來源:許耀雲。2002。《臺灣史》。臺北:小天下)

56.pdf

紅毛港

位於新竹縣 新豐鄉。名稱取源於 西時期在此處進行貿易的荷蘭人之紅頭髮。紅毛港 西明鄭時期北部產物吞吐的重要港口,目前為生態保護園區。

紅毛埤

蘭潭位於嘉義市東郊,古稱紅毛埤,相傳為荷蘭人在 西時期所開鑿,因此稱為蘭潭。至今仍是嘉義地區自來水主要供應源地。

其他地名

臺灣的最北點──富貴角,為臺灣僅存的荷蘭地名。當時荷蘭富貴角為Hoek(角、岬之意)。十九世紀左右,當 人士在參考荷蘭地圖繪製東地圖時,勿將其抄成Foki或Faki,而後人便將該地取名為發音相似的文漢字「富貴」。(資料來源:改寫自翁佳音曹銘宗,《臺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 西地圖、 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臺北:貓頭鷹出版,2016,頁76~77)

圖1 荷蘭人引進黃牛後,使當時全靠人力的農業生產力大增;更設置「牛頭司」,致力於黃牛的繁殖。

圖2 荷蘭豆是豌豆的一種,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到亞洲西部。荷蘭人統治並開發臺灣時,引入豌豆栽種、作為食物,因此臺灣將豌豆又稱為「荷蘭豆」。

圖3 土芒果原產於印度緬甸之間,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從東南引進臺灣,在灣南部栽種。

Q&A

Q:荷蘭人引進臺灣的是黃牛還是水牛?

A:荷蘭人都有引進,在西元1624年分別從澎湖引進黃牛;從爪哇引進水牛。

57.pdf

西班牙人在北部的足跡

1626年,西班牙人登陸臺灣東北,再由雞籠入侵臺灣,過程中沒有遭遇什麼抵抗,很快就在現今基隆 和平島上興築聖薩爾瓦多城,用做防禦。西班牙統治臺灣17年,期間開採硫磺,輸出硫磺、鹿皮,同時致力於傳播天主教,總計原住民約有4千多人受洗。

圖1 西班牙艦隊航經臺灣東北角時,見此處多山多石,便名為聖地牙哥,早期居民以閩南語發音,轉化為「三貂角」。

圖2 紅毛城西班牙人建立的聖多明哥城故址,位於淡水河口的小山丘上,居高臨下適合軍事防守,清朝時為英國領事館。因為戰爭多次破壞而重新修建,外貌多次改變,已非當時原貌,內有清朝城牆建築、城堡式的主樓和洋樓式的領事住宅。

荷蘭人組成艦隊揮軍北上,將他們逐出臺灣

西班牙人因無法達成與日本及吸引人來臺灣北部貿易的目標,加上菲律賓南部時有叛亂,便於1638年減少在兵力。1642年,荷蘭人揮兵北上,西班牙人寡不敵眾,乃主動投降,撤出臺灣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荷蘭荷蘭人繪製的臺灣古地圖、嘉義市 蘭井街 紅毛井基隆 和平島 番字洞(番字洞已因風化消失)。

西班牙基隆 和平島 聖薩爾瓦多城(已不存在)。

58.pdf

中國明朝被興起的清朝勢力所取代

明朝末年(十七世紀),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不斷。中國東北地區的滿洲人趁機興起,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清朝時期。明朝滅亡之後,許多明朝臣民從事「反清復明」的工作。

圖1 1661年,鄭成功在何斌(曾任荷蘭通事,熟知台灣地理環境)引領下,通過鹿耳門,渡臺江內海,攻下熱蘭遮城。9個月後,荷蘭人受圍城斷糧之苦,於「三川臺」正式向鄭成功投降。1662年2月17日,8艘荷蘭船載著約兩千名荷蘭人離開統治了38年的福爾摩沙。而鄭成功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繼續沿用永曆皇帝的年號統治臺灣。

圖2 荷蘭人投降時,鄭成功與之簽訂了18條合約。

概念平臺

鄭成功籌措軍費的方式除了控制臺灣海峽的出入門戶,藉此向往來的商船收取通行費用外,另成立負責採買絲綢等精品的「山五商」與專責轉賣的「海五商」,以此賺取財資;商社的成立也為鄭成功蒐集不少軍事情報,因而常打勝仗。(資料來源:改寫自許耀雲。2002。《臺灣史》。臺北:小天下》

60.pdf

從事開墾與農耕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臺灣出現糧荒,因此將軍隊分11個鎮屯墾開荒,種植農作物;允許文武官員圈占土地,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以解決糧荒和大量土地未開發的問題。

圖1 新營與左鎮現位在臺南市;左營、前鎮與仁武則在高雄市。另外臺南市的林鳳營、柳營、下營等,也都是與鄭氏拓殖有關的地名。

由兒子鄭經繼位,在陳永華的輔佐下

1662年,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繼續他的抗清事業,並由陳永華輔佐。陳永華建設臺灣時,親往個遞教軍屯田;教民煮糖晒鹽、教匠燒磚;同時畫定行政區域,勵行里甲互保,使民眾安居樂業。貿易方面,在陳永華的策畫下,與南洋、日本、歐洲各國進行活躍的海上貿易;同時更突破清朝海進政策的封鎖,直接打開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但後來政經軍事失利,,從中國撤退。陳永華因為自慚「護駕西征無效」而鬱悶不樂,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竟病逝。民眾為感念他的的德澤,在今日臺南市府前路上的「永華宮」裡為他設神位;「永華路」同樣也是為了紀命名。

海外的貿易

清朝為了阻絕明鄭王朝和中國的貿易往來,遂頒布「禁海令」與「遷界令」,規定「片板不許入海」及強迫沿海居民往內地遷移30公里,此政令導致百萬人餓死並產生大量渡臺謀生存的人潮。正因清朝封鎖鄭氏對中國的經濟,以致鄭經時期除了和中國進行走私貿易之外同時也轉向日本,英國通商。

孔廟

1666年,孔廟於臺南落成。台南孔廟是全臺灣最早建立的一座文廟。鄭成功領臺初期,由於軍務繁忙,無暇顧及文教建設。直到1665年,陳永華眼見在臺的各項措施已漸次就緒,為了提倡文教事業,便奏請當時在位的鄭經興建「先師孔廟」,經過兩次上奏,才終於打動鄭經,決定採用陳永華的建議,為臺灣的儒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2 明倫堂位於臺南孔廟主體的東側。根據「文化部」資料,孔子思想發展成後來的儒學,「明倫」兩字,是要了解宗法制度下的人際關係與儒學對社會的認知,可以說是儒學的基礎,因此儒學體系的學校講堂,包括臺南孔廟,多以「明倫」作為主要的名稱。

61.pdf

圖1 開元寺位於臺南市,原來稱作「北園別館」。明朝永曆年間,政經戰敗於金門、廈門,被逼退守臺灣,內心甚為鬱悶,便建造這處居所,兼作母親頤養天年的住處。初建之時是座庭園宅邸,清朝康熙年間才改建為佛寺。

圖2 施琅,福建晉江人,因懲治一名部下與鄭成功發生衝突,鄭成功殺害其父及其弟,於是施琅改投清朝。康熙22年率大軍入臺,鄭克塽投降,施琅因征臺有功,被封為「靖海侯」。

清朝派遣施琅進攻臺灣

1681年清康熙皇帝排除眾議,啟用背叛鄭氏的施琅為福建水師都督,擔任攻臺總指揮,因而熟知臺灣狀況的施琅為清朝建立了汗馬功勞。施琅於1683年7月8日,率領300餘艘船隻及兩萬餘名兵員,經過一星期戰鬥攻下澎湖島後,用計將俘虜送返臺灣,散播謠言已動搖民心。同年7月31日,鄭氏政權派遣使者至澎湖島傳達要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2日,施琅率兵不流血占領臺灣,歷經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代的鄭氏政權就此閉幕。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重要歷史人物:鄭成功、陳永華、施琅。
歷史古蹟:孔子廟、永華宮、鄭氏家廟、延平郡王祠。
地名:臺南市的新營、下營、柳營、左鎮、林鳳營;高雄市的左營、前鎮、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