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展現

84.pdf

先民從原鄉來到臺灣

清朝的移民潮中分為3大族群:泉州、漳州和客家人,其中以泉州人數最為眾多。自古泉州人便善於經商,所以當時多聚集在港口城市(一府二鹿三艋舺)從商;漳州人擅長農耕,多聚集在臺灣中部、西部平原和宜蘭平原務農;客家人在中國時即居丘陵地,熟於此地形的開發,梯田便是由它們引進,主要居住在桃竹苗、花蓮和高雄等地。

圖1 擂是「研磨」的意思,為客家人招待客人的茶點。製作方式以擂缽、擂棍將綠茶葉、花生、芝麻等原料研磨後,倒入沸水拌勻,在加入米粒(經過浸泡、蒸煮、曝曬、拌炒而成)後飲用。其他佐料還有鹽、糖等。

圖2 藍染的染料是一種名為「大菁」的植物,早期的三峽除了是大菁的主要產地之外,外加境內的三峽溪可用來漂、洗布,又可藉由水運便利的淡水河將布料銷往大陸,因此染布業相當發達。

圖3 龍在中華民族象徵高貴、神聖,可為人間消災降福。舞龍最初用在祭祀祖先、祈求甘雨,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演節目。舞龍運動大部分是在行進動態中完成龍的遊藝、起伏、翻滾、騰越、纏絞、穿插等動作,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於舞龍技巧之中,或動或靜,組成優美形象的龍的雕塑,展現龍的精氣神韻。(資料來源:中華舞龍舞獅運動總會)

85.pdf

先民引進

清朝統治臺灣初期,漢人渡海來臺後,往往同鄉人聚居在一起,並且建築廟宇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祈求平安。由於移民們的祖籍不同,供奉的神明也就有所不同。

媽祖

原名林默娘,福建省湄洲人,生於宋朝。28歲端坐而逝,羽化成仙。據說她成仙之後,經常雲遊海嶼之間,顯靈護救遇難船隻,湄州鄉建廟祭祀,林默娘也成為庇佑航海安全的女神。

王爺

早期臺灣環境惡劣,瘴癘瘟疫橫行、天災水患不斷,老百姓生命財產飽受威脅,認為都是邪魔妖道鬼怪在作祟。而王爺被認為可以驅除瘟疫、保護鄉里,於是在民間形成興盛的王爺信仰。

圖1 臺北市大同區的保安宮,供奉福建泉州漢人醫療之神「保生大帝」。因為泉州人初到臺灣出現水土不服,所以返鄉迎來慈濟宮的保生大帝,在臺北市大同區的保安宮祭祀至今已有200多年,成為泉州移民的普遍信仰。

圖2 開漳聖王是唐代的武將,本名陳元光,被朝廷命為元帥,率軍平定漳州七縣。陳元光到任後安撫教育百姓,建設鄉里,使得漳州人十分崇敬陳元光。其死後被封為,「威惠聖王」並建廟祭祀,後人尊稱他為「開漳聖王」。

圖3 「三山國王」是廣東省東部的揭陽市,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擬人化的山神信仰,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存在。

圖4 臺南市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供奉李、池、吳、朱、范等五位千歲,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王爺信仰中心之一。王爺信仰是明朝與清朝時,漢人移居臺灣引進。由於「王爺」即「千歲」,因此南鯤鯓代天府有五個姓氏的神明,被稱為五府千歲。

86.pdf

生命禮俗

所謂生命禮俗,可以說是一種基於對生命的尊重。由於生命的生成,不是簡單而輕易的,所以應該對它尊重,因此在生命的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的階段,人們都鄭重其事的設定一些禮俗來處理,有對生命的迎接,對為人父母者的慰勞,對婚嫁者的祝福,甚至對生命結束者的敬重與懷念。

阿美族少年

成年禮是阿美族重要的祭典,目前花蓮縣吉安鄉每7年舉行1次這項傳統活動。

七娘媽

七娘媽即為牛郎織女故事當中的七位仙女,是守護兒童平安健康長大的保護神。

圖1 抓周是一種傳統的生命禮俗。家長會把事先準備好12到14種物品,例如:書本、聽診器、元寶、吉他等,放入米篩中,再把孩子放到米篩中央,讓孩子自行去抓取篩中的物品,以此來研判或預測他未來的命運及性向偏好。

圖2 開隆宮這項「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儀深具意義,是臺南府城所獨有,有別於一般滿20歲的成年加冠禮。

圖3 阿美族舉行成年禮時,青少年們會身穿白色衣配合習作褲,綁上生薑葉編織的頭帶。白色象徵純潔沒有受過汙染的生命,生薑則是驅邪避禍,並可用來拍打驅策不得偷懶。

87.pdf

圖4 男方抵達女方家迎娶時,將帶來的供品敬獻女方神明和祖先。新娘再由媒人牽引出大廳,由女方舅父或長輩點燭祝福,敬告女方神明和祖先,新郎、新娘並拜別父母。

圖5 盪秋千,是秋千下婚禮的最高潮,象徵部落傳統領袖的的江山與尊榮,同時也象徵著新娘的貞潔,是排灣族婚禮非常重要的環節,一對對新人在秋千下互許承諾,約定要一生一世幸福。

問題討論參考答案

1.堂哥的婚禮令我印象深刻。新郎、新娘選擇以潛水完成結婚典禮,並在水中展示結婚證書。

2.我們學校的畢業典禮讓我印象深刻。去年學校為畢業的學長、姐舉辦攀岩和溯溪畢業典禮。學長、姐們必須同心協力、相互扶持,才能通過這兩項考驗。那種互相照顧與團結的團隊精神讓我印象深刻。

88.pdf

圖2 農民利用秋收至隔年春耕的裡作期間種芥菜,待長成後冬陽酥暖之日,將芥菜一一砍下就地曝晒,曝晒時間依芥菜本身大小不一及日照充足與否而不同。酸菜及梅乾扣肉中的梅乾菜就是由芥菜加工而成的。(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圖3 除夕是指農曆12月的最後一晚,這天的晚餐稱為年夜飯或圍爐,菜式含有寓意,包括具有「起家」意涵的雞肉,含有「長久」之意的韭菜等。早期吃年夜飯時,會在桌底放一盆爐火,除了讓家人在進餐時感到溫暖外,也象徵團圓。而除夕當天更換春聯,除了討個吉祥之外,也有除妖去邪之意。

89.pdf

「鹹」、「香」、「肥」

客家菜以「鹹、香、肥」為特色是生活環境所造成。早期客家人拓墾的地方多是貧脊荒涼的地區,生活不容易。由於體力勞動特別需要熱量,所以需要吃「肥」的東西;因為做辛苦的勞力工作會流很多汗,需要大量鹽分補充,因此需要「鹹」的食物;而「香」的食物增加食慾、耐飽,因此客家人也喜歡吃「香」的東西。

漳州物產豐富,海產品尤其豐盛,為漳洲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漳洲菜烹調方式多樣,滷、炒、煮、燜、燉、煎、炸、餾、淋、蒸,無一不精。口味方面則偏清淡,以酸甜為主,注重材料的新鮮,味道的純正,且特別講究滋補。

泉州背山靠海,氣候溫和溼潤,土地富饒,特產眾多,尤以海鮮和山珍著稱。泉州人不喜油膩辛辣,偏愛酸甜,泉州菜多以造型精緻美觀、味道清淡鮮美見長。

圖4 為日本時代的印刷明信片,圖中賽德克族男子站在芭蕉樹旁做拉弓射箭狀。

圖5 為日本時代的印刷明信片,圖中排灣族男女,站在石板屋前排滿獸骨的棚架下,手中持木杵,正在搗木臼中的小米;木臼旁有一小孩,坐在木椅上觀看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