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灣我的家part1
首頁
嗨!臺灣你好
認識我們的家園
海洋中的家園
臺灣的自然環境
山海之歌
氣候變奏曲
生活的泉源
臺灣遠古的故事
追尋臺灣遠古行
悠遊臺灣史前行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臺灣的明鄭時期
唐山過臺灣
開墾拓荒建家園
移墾社會的發展
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傳統社會與生活
傳統文化的展現
清末現代化的建設
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外力衝擊與現代化建設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英勇的抗日事蹟
日本的治臺措施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
中華民國時期
戰後的政治
戰後的經濟
戰後的藝術與文學
我們的人民與政府
人民的義務與權利
政府組織
聚落與人口
聚落類型與生活差異
聚落的演變
臺灣人口的變化
臺灣的區域與交通
臺灣我的家part1
首頁
嗨!臺灣你好
認識我們的家園
海洋中的家園
臺灣的自然環境
山海之歌
氣候變奏曲
生活的泉源
臺灣遠古的故事
追尋臺灣遠古行
悠遊臺灣史前行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臺灣的明鄭時期
唐山過臺灣
開墾拓荒建家園
移墾社會的發展
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傳統社會與生活
傳統文化的展現
清末現代化的建設
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外力衝擊與現代化建設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英勇的抗日事蹟
日本的治臺措施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
中華民國時期
戰後的政治
戰後的經濟
戰後的藝術與文學
我們的人民與政府
人民的義務與權利
政府組織
聚落與人口
聚落類型與生活差異
聚落的演變
臺灣人口的變化
臺灣的區域與交通
More
首頁
嗨!臺灣你好
認識我們的家園
海洋中的家園
臺灣的自然環境
山海之歌
氣候變奏曲
生活的泉源
臺灣遠古的故事
追尋臺灣遠古行
悠遊臺灣史前行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臺灣的明鄭時期
唐山過臺灣
開墾拓荒建家園
移墾社會的發展
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傳統社會與生活
傳統文化的展現
清末現代化的建設
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外力衝擊與現代化建設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英勇的抗日事蹟
日本的治臺措施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
中華民國時期
戰後的政治
戰後的經濟
戰後的藝術與文學
我們的人民與政府
人民的義務與權利
政府組織
聚落與人口
聚落類型與生活差異
聚落的演變
臺灣人口的變化
臺灣的區域與交通
聚落的演變
5-2動畫:聚落的演變
p.66.pdf
圖1 西部地區人口多於東部,離島地區人口數則非常稀少,而人口主要又集中在平原和盆地地帶。這是因受限於土壤、氣候、河川等自然因素,與交通、經濟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Q&A
Q: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A:自然環境因素,包含氣溫、雨量、日照、無霜期、生長季節、植被、土壤、地勢、河流、離海遠近等;人文環境因素,包含農業潛力、礦產、能源、工業發展、基本建設(水、電、通訊、交通等設施是否完善)、交通、經濟前景、居住環境、社會福利、歷史(因為有地理慣性的原因,歷史發展的長短會影響到人口的多寡)、政府、政治情況等。
概念平臺
臺灣
在17世紀中葉,
漢
人主要散布在港口一帶,西部平原則是
平埔族
人活動的地區。19世紀末期,
臺灣
人口分布逐漸從南部向中、北部地區集中轉移。
p.67.pdf
都市地區,成為移居的新去處
全球人口不斷增長並向都會區集中,主要是因為許多地方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提供許多商機和就業機會,生活機能強,人口因而向都市移動。
人口外移
根據各種文獻資料的分析,臺灣在日治時代,也就是1920年代,已經出現人口從鄉村移往都市的流向,到了1960年代,臺灣經濟結構逐漸轉型,由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轉變為工商、服務業為主,導致農業人口開始大量外移,都市指向的人口遷移潮蔚為主流。尤其在1986~1991年這段期間,雲林、嘉義及隔海相望的澎湖縣是臺灣地區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圖1
近年來臺灣地區人口的遷移變化很大,多受到教育、交通、工作機會、生活便利等影響。都市則因為有更為便利的生活機能,對於居民生活上的需求更能滿足,因而人口漸遷往都市。
圖3
依據嘉義縣六腳鄉歷年人口統計圖表可知,從民國70年~108年間,該鄉人口外移的情形相當嚴重。
5-2影片:人口的分布與遷移
p.68.pdf
淵源
:事
物的本源、根源。
隨著時空有所轉變
聚落的發展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可能發展迅速,也可能因而沒落,但有些聚落卻能在沒落中尋求再生,其中最大原因在於居民有一體的共識而努力改變。
圖1~3 坪林區在北宜公路開通後,擁有中繼站的地利之便,是不少旅人往來臺北、宜蘭之間的歇腳處。自從雪隧完工後,旅人一路直奔宜蘭,未能再留意路途中這處清幽通俗的茶鄉。坪林保有如此樸素韻味,加上如今社會大眾更意識到純淨自然亦為難得資源,全力推動綠色交通、再生能源、低碳行為、碳匯卷、垃圾減量、綠色商店等六大面向,讓坪林區逐步朝
「低碳樂活示範社區」邁進,引領遊人探索坪林生態之美。(資料來源:
新北市環境保護局)
坪林有機茶農守護水源
Q&A
Q:說說看,聚落的消長和哪些因素有關係?
A:人口變遷、經濟環境、產業變化、交通便利性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聚落的變遷。
p.69.pdf
圖4 東岳社區位於東澳溪入海處,是宜蘭縣南澳鄉最前哨之原住民泰雅族聚落。部落中的農業、養殖漁業多為個人經營,在推動社區營造下,社區逐漸朝向文化生態旅遊發展。
宜蘭縣東岳社區
圖5 板頭村原是個平靜樸實的農村,然而透過板頭村交趾陶藝術,村民積極投入社區改造,以陶藝壁畫及馬賽克拼貼來妝點自家的圍牆和公共設施,營造出童趣藝術,成為嘉義旅遊的新寵。(資料來源
:
大臺灣旅遊網)
營造地方特色-板頭社區
概念平臺
社區營造:近年來,不論都市或鄉村地區,都有愈來愈多的自主性社區組織成立,他們或者從地方文化認同、地方文史資源的整理出發,或者以環境保育、生態保護工作為主軸,或者著眼於民俗藝術的傳承,以及爭取公共服務、增添社會福利服務內涵、提升地方生活品質等,展現出民間活潑的生命力與真摯的本土關懷,給予日漸惡質化的臺灣社會一線生機。(資料來源:林經甫。2002。〈社區營造與市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理想〉。《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
5-2影片:聚落變遷
p.70 (1).pdf
圖6 臺灣有部分的都市過度開發,房屋非常密集。公共設施與活動的空間受到極大的壓縮。因此,需要全面的實施都市計畫,生活的環境才能更好。人口往都市集中的結果,造成人口擁擠、活動空間不足,因此完善的公共設施是必要的。適當提供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等公共設施,才能提升居住環境品質。
p.71.pdf
圖7 串聯鶯歌四大核心區的市區徒步系統開始啟用,夜間有LED燈裝飾,兼具照明及造景效果,相當浪漫。
圖8 臺南佳里區的婦女會成員,發揮愛心,認捐竹筒,幫助家扶中心的貧童。
圖9 只有形成聚落的生命共同體意識,聚落才有希望。圖為基隆市安樂區的居民為維護社區安寧,而參與業者與政府協商的情形。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