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與人口

鄉村裡,鄉間小路交織其中;都市中,則是高樓林立,街道上車水馬龍。兩者明顯的差別,你是否曾想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讓我們共同深入去觀察,仔細的找出答案吧!

臺中清水等地區房屋稠密,是個人口眾多的聚落。

清水平原為臺灣中西部隆起海岸平原。位於大甲溪與烏溪(下游又稱大肚溪)之間、大肚臺地西方,行政區域分屬臺中市 清水區、梧棲區、沙鹿區及龍井區。地形呈狹方形,往南北方向延伸,長約11~16公里,寬約4.5公里,坡度平緩,海拔高度約10公尺。主要由沿海陸地隆起及泥沙堆積所形成。1978年後,由臺中港特定區的興建,使整個平原區呈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觀。(資料來源:改寫自「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p.60.pdf

聚落

聚落廣義的解釋泛指人口聚集的地方,小至村莊,大至城市,皆可稱為聚落。聚落的一般分類是採鄉村聚落與都市(型)聚落兩類。並且一般把鎮以上的聚落劃分為都市(型)聚落。

不同的地區發展出不同的聚落風貌,多半會因地形、交通、歷史背景等因素而發展出大不相同的聚落類型。

灣澳

灣澳是地形的一種,當海岸向外凸出就形成了岬角,而岬角與岬角之間內凹的地形便稱為灣澳。通常在灣澳地形中定居的村民,多以捕魚為生,也容易形成漁村。

圖1 農村(鄉村)對應於城市的稱謂指農業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林業生產區)、園藝和蔬菜生產等。跟人口集中的市鎮比較,農村地區人口呈散落居住。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在比較現代化的農村,居民可能群居集成聚落,更發展為農村社區。

圖2 漁村係指坐落於濱海、魚塭或湖沼等水域周邊之地理環境,其居民生計全部或部分來自漁業相關產業活動之社區。

圖3 圖為爺亨梯田,爺亨為泰雅族原住民的部落。爺亨梯田原本是一片山坡地,位於巴陵西南側,緊鄰玉峰溪,遙望三光村,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山區推廣稻米栽種,遂動員泰雅族村民合力從接近山頂之處開闢梯田直到溪底,整修長達1,000公尺、層數超過1,200層的梯田。

p.61.pdf

家族聚居

農作物的栽培及禽畜的養殖,需要人手與悉心的照料,家族聚居能解決人力上的不足,因此是早期村莊的特色。這種聚居方式除可彼此分擔務農的辛苦外,同時也能維持彼此間的情感,更能在生活上有較多的協助與照應。

圖4 圖中顯示農村生活的辛苦。農作物的採收季節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資源,因此常有「換工」的情形出現。換工是村裡富有人情味的互助方式,早年由於生活貧困,農耕機具不發達,雖然每戶幾乎都是人丁興旺,到從翻土到收成有一定的時限,因此農忙時節仍總是忙不過來,所以只好請左鄰右舍幫忙。這樣我幫你、你幫我的情形下,逐漸形成一種互助模式。而今因為機具發達,換工情形已不常見。

圖5 漁民出海捕魚需靠天氣而定,付出的勞力一般人較難勝任。只有滿載而歸時,辛苦才總算有代價。臺灣的漁業從戰後逐漸蓬勃興起,發展歷程從沿岸、近海拓展至遠洋,若再加之養殖漁業,即是臺灣漁業的種類。

圖6 家族聚居是早期村莊的特色,它能解決人力上的不足,也能維持彼此間的情感,更能在生活上有較多的協助與照應。圖為金門山后聚落,位於金門東北,以王氏、梁氏族人為主。1900年清朝時期,族人王國珍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其子王敬祥繼承父業。基於回饋鄉里,父子便闢建古厝宅第給族人居住。民國68年訂名為「民俗文化村」,對外開放參觀展示,現由財團法人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至漁村旅遊時,會看到漁港、船舶、漁市場,漁民辛勤地駕著船隻出海、入港;在漁村能品嘗各式新鮮的海產料理。

p.62.pdf

集散地:聚集與分散貨物的地方。

街屋與騎樓

街屋就是街道兩旁的房屋,尤其指一地的鬧區街旁。騎樓與庇廊均指地面層外牆面至道路境界線之空間,在上面有樓層覆蓋者稱為騎樓;而只有遮蔽物覆蓋者稱為庇廊,但由於兩者所指空間及功能並無差異,故習慣上統稱騎樓。

圖1 竹山是南投縣境開闢最早的地方。鄭經時期,福建人林圯率約200人從斗六開墾至竹山,逐漸在竹山發展出聚落。竹山是通往後山(東臺灣)的總路,同時為往來南北的要道,所在位置極為重要,光緒元年吳光亮即率眾開闢中部橫貫公路;後劉銘傳來臺從事建設時感念此事,便在該鎮鐫刻「前山第一城」的石碑作為紀念。

圖2 根據建築專家的考究,日治時期以來的斗六大街建物,立面構造雖係紅磚,但是鄰接立面的廊柱已開始使用鐵筋混凝土,各棟之間用共同壁相連,最下段內凹之處稱為「亭仔腳」,即目前的騎樓。第二段為混凝土樑與磚牆所構築的水平帶。第三段為水平帶以上的屋身立面。立面多做長條型窗戶,具有強烈的垂直感,而窗櫺、雨庇也出現許多細部雕刻造型,具有豐富的藝術感。第四段則為假山牆,也就俗稱的女兒牆。
此一最上方的建築,講究華麗的裝飾手法,計有書卷型式、鏤空欄杆、三角假山牆、圓拱型假山牆等型式,泥做雕飾則有花草、人物、獸類、幾何圖樣、家族姓氏、彩瓷拼貼等裝飾主題,整體具有高度藝術價值。

圖3  雜貨店內陳設琳瑯滿目生活用品,而店門口則是附近住戶閒談與聯絡感情的好場所。

p.63.pdf

圖1  故宮收藏的文物珍寶是舉世聞名的文化資產。收藏品中,大多數是昔日中國皇室的收集品,皇室的收藏則始自宋朝。

圖2 新板特區位於板橋,集合行政中心、購物中心、交通樞紐等各項機能,是一個新崛起的都會型商圈。

圖4 臺中公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園內人工湖上的湖心亭是市定古蹟,不僅知名,也是臺中地標之一。

圖5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舍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前身為日治時期臺南州廳,落成於1916年。2003年10月17日,遙念蔣渭水等先賢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之精神,「國立臺灣文學館」選定此日正式開館營運。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另設有文學圖書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空間,提供多元化服務。

圖6 高雄展覽館是臺灣第一座臨港國際即會展中心,提供服務給臺灣及全球的辦展單位、參展商、參觀者,以促進高雄及南臺灣的產業發展,與社區社群建立良好關係,提高展覽館對地方經濟的貢獻。

p.64.pdf

圖2  臺北國際旅展場景,世貿一館內大批人潮萬頭攢動、場面壯觀。由於人口多往生活便利的都市集中,因此都市常有各種主題的大型商展。

p.65.pdf

圖2  的所在地為「日月潭自行車道」,日月潭環湖公路景色優美,兼具豐富自然生態及人文特色,除獲得2012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旗下旅遊生活網站CNNGO票選為全球十大最美自行車道外,也是亞洲地區唯一入選之處,在2017年更獲得旅遊搜尋網站Skyscanner選為世界八大最美單車路線之一。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鄉村:優點是空氣新鮮、自然景致多、人情味濃厚、居住空間較大等;缺點是交通不便,以及資源較缺乏等。

市鎮:結合鄉村與都市的優點,既便利又不過於繁華喧鬧;缺點是資訊取得與交通的便利性,仍不及都市。

都市:優點是交通、生活機能便利、資訊發達;缺點是人口、建築物過於密集造成擁擠,空氣汙染、休閒空間不足等。

p.66.pdf

圖1 西部地區人口多於東部,離島地區人口數則非常稀少,而人口主要又集中在平原和盆地地帶。這是因受限於土壤、氣候、河川等自然因素,與交通、經濟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Q&A

Q: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A:自然環境因素,包含氣溫、雨量、日照、無霜期、生長季節、植被、土壤、地勢、河流、離海遠近等;人文環境因素,包含農業潛力、礦產、能源、工業發展、基本建設(水、電、通訊、交通等設施是否完善)、交通、經濟前景、居住環境、社會福利、歷史(因為有地理慣性的原因,歷史發展的長短會影響到人口的多寡)、政府、政治情況等。

概念平臺

臺灣在17世紀中葉,人主要散布在港口一帶,西部平原則是平埔族人活動的地區。19世紀末期,臺灣人口分布逐漸從南部向中、北部地區集中轉移。

p.67.pdf

都市地區,成為移居的新去處

全球人口不斷增長並向都會區集中,主要是因為許多地方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提供許多商機和就業機會,生活機能強,人口因而向都市移動。

人口外移

根據各種文獻資料的分析,臺灣在日治時代,也就是1920年代,已經出現人口從鄉村移往都市的流向,到了1960年代,臺灣經濟結構逐漸轉型,由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轉變為工商、服務業為主,導致農業人口開始大量外移,都市指向的人口遷移潮蔚為主流。尤其在1986~1991年這段期間,雲林、嘉義及隔海相望的澎湖縣是臺灣地區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圖1

近年來臺灣地區人口的遷移變化很大,多受到教育、交通、工作機會、生活便利等影響。都市則因為有更為便利的生活機能,對於居民生活上的需求更能滿足,因而人口漸遷往都市。

圖3

依據嘉義縣六腳鄉歷年人口統計圖表可知,從民國70年~108年間,該鄉人口外移的情形相當嚴重。

p.68.pdf

淵源:事物的本源、根源。

隨著時空有所轉變

聚落的發展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可能發展迅速,也可能因而沒落,但有些聚落卻能在沒落中尋求再生,其中最大原因在於居民有一體的共識而努力改變。

圖1~3 坪林區在北宜公路開通後,擁有中繼站的地利之便,是不少旅人往來臺北、宜蘭之間的歇腳處。自從雪隧完工後,旅人一路直奔宜蘭,未能再留意路途中這處清幽通俗的茶鄉。坪林保有如此樸素韻味,加上如今社會大眾更意識到純淨自然亦為難得資源,全力推動綠色交通、再生能源、低碳行為、碳匯卷、垃圾減量、綠色商店等六大面向,讓坪林區逐步朝「低碳樂活示範社區」邁進,引領遊人探索坪林生態之美。(資料來源:新北市環境保護局)

Q&A

Q:說說看,聚落的消長和哪些因素有關係?

A:人口變遷、經濟環境、產業變化、交通便利性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聚落的變遷。

p.69.pdf

圖4 東岳社區位於東澳溪入海處,是宜蘭縣南澳鄉最前哨之原住民泰雅族聚落。部落中的農業、養殖漁業多為個人經營,在推動社區營造下,社區逐漸朝向文化生態旅遊發展。

圖5 板頭村原是個平靜樸實的農村,然而透過板頭村交趾陶藝術,村民積極投入社區改造,以陶藝壁畫及馬賽克拼貼來妝點自家的圍牆和公共設施,營造出童趣藝術,成為嘉義旅遊的新寵。(資料來源大臺灣旅遊網)

概念平臺

社區營造:近年來,不論都市或鄉村地區,都有愈來愈多的自主性社區組織成立,他們或者從地方文化認同、地方文史資源的整理出發,或者以環境保育、生態保護工作為主軸,或者著眼於民俗藝術的傳承,以及爭取公共服務、增添社會福利服務內涵、提升地方生活品質等,展現出民間活潑的生命力與真摯的本土關懷,給予日漸惡質化的臺灣社會一線生機。(資料來源:林經甫。2002。〈社區營造與市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理想〉。《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

p.70 (1).pdf

圖6 臺灣有部分的都市過度開發,房屋非常密集。公共設施與活動的空間受到極大的壓縮。因此,需要全面的實施都市計畫,生活的環境才能更好。人口往都市集中的結果,造成人口擁擠、活動空間不足,因此完善的公共設施是必要的。適當提供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等公共設施,才能提升居住環境品質。

p.71.pdf

圖7  串聯鶯歌四大核心區的市區徒步系統開始啟用,夜間有LED燈裝飾,兼具照明及造景效果,相當浪漫。

圖8 臺南佳里區的婦女會成員,發揮愛心,認捐竹筒,幫助家扶中心的貧童。

圖9  只有形成聚落的生命共同體意識,聚落才有希望。圖為基隆市安樂區的居民為維護社區安寧,而參與業者與政府協商的情形。

p.72.pdf

圖1

1920年以前,人口成長緩慢,1920年以後,人口成長較快。

p.73.pdf

人口成長快速

人口的快速增長,將會帶來入學就業困難、交通擁擠、住房短缺、耕地面積減少等一系列問題。

家庭計畫

民國50年代政府推動3321家庭生育計畫,意即婚後第3年生第一胎,隔3年再生第二胎,2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

圖2

早年響應政府實行家庭計劃政策,屏東縣萬丹鄉公所於大門處打上家庭計畫應趁早,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標語。呈現50年代的臺灣,由於人口成長太快,因而提倡家庭計畫。希望藉抑制人口的出生來減緩人口的快速成長。

圖3

臺灣人口目前雖仍呈現成長的趨勢,但隨出生率的快速下降,可能會產生人口遞減的現象。未來在人口結構上也將出現青壯人口太少,老年口太多等問題。

p.74.pdf

國人的生育意願低落

現代人不想生與養不起有關。根據內政部估算,在國內養育一個孩子,從出生費用、保母費用、補習費,一直到研究所畢業的教育費,需要發費400~600多萬元。

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愈來愈多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臺灣老年人口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使青壯年人所需扶養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加重青壯年人口的負擔。近年來,政府鼓勵適齡成婚、適齡生育,以紓解人口老化的壓力。(資料來源: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劉慧俐教授)

近年來出生數大幅度的減少。左右兩邊的圖呈現兩個世代的差異,當人口多時,會形成資源分散、競爭激烈的現象,但相對的也可以彼此分擔責任,減輕負擔。而人口少時恰恰相反,兩者各有利弊。

p.75.pdf

老人福利政策

內政部推展的老人福利補助,為以下九項:養護機構、安養機構、日間照顧、營養餐飲服務、中低收入老人重病住院看護、老人福利活動、長青學苑、社區老人休閒活動,及辦理老人教育訓練。

外籍人士

婦女新知基金會認為,「外籍新娘」一詞,過於強調移民女性的外來者身分,不易真正融入臺灣社會,有必要尋求更適合的稱呼,現在稱為 「新住民」。

新住民

學者認為政策」與「資本主義全球化」等是新住民女性增加的原因。民國78~81年間,政府開放中國配偶返臺定居,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政策,促使兩岸交流頻繁,進而增加通婚比例。民國83年鼓勵臺商到東南亞投資的南向政策,促成許多臺灣男性與東南亞女性結連理。而在資本主義全球化趨力下,臺商為了降低成本而引進外勞,或外移到東南亞與中國等地,增加與外籍異性接觸機會。

協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近年來入籍臺灣的人數逐漸增加。為了讓新住民能及早適應臺灣的生活,有愈來愈多的機構辦理各式的活動或課程來協助他們。例如:學校辦理的中文、母語識字成長班班;鄉公所辦理的烹飪、插花班等。

圖2

臺北市浩然敬老院為倡導終身學習,舉辦浩然社會大學結業典禮,讓老人家由院內社團結業時也能感受榮耀氣氛。他們身穿學士服,手拿畢業證書的雀躍模樣令人動容。

Q&A

Q:我們要如何關心生活週遭的老年人?

A:平常多關心周遭老人,常對他們噓寒問暖;也可以當志工,照顧安養院或獨居、失智老人。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臺灣的新民在工作、子女等學習等方面,常遭受歧視或不平等對待。我們應該抱著尊重欣賞的態度,在各方面予以協助。此外,政府也可以提供適當的學習管道,例如:鼓勵就業、開辦成長訓練營等,協助新民適應臺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