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灣我的家part1
首頁
嗨!臺灣你好
認識我們的家園
海洋中的家園
臺灣的自然環境
山海之歌
氣候變奏曲
生活的泉源
臺灣遠古的故事
追尋臺灣遠古行
悠遊臺灣史前行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臺灣的明鄭時期
唐山過臺灣
開墾拓荒建家園
移墾社會的發展
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傳統社會與生活
傳統文化的展現
清末現代化的建設
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外力衝擊與現代化建設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英勇的抗日事蹟
日本的治臺措施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
中華民國時期
戰後的政治
戰後的經濟
戰後的藝術與文學
我們的人民與政府
人民的義務與權利
政府組織
聚落與人口
聚落類型與生活差異
聚落的演變
臺灣人口的變化
臺灣的區域與交通
臺灣我的家part1
首頁
嗨!臺灣你好
認識我們的家園
海洋中的家園
臺灣的自然環境
山海之歌
氣候變奏曲
生活的泉源
臺灣遠古的故事
追尋臺灣遠古行
悠遊臺灣史前行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臺灣的明鄭時期
唐山過臺灣
開墾拓荒建家園
移墾社會的發展
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傳統社會與生活
傳統文化的展現
清末現代化的建設
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外力衝擊與現代化建設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英勇的抗日事蹟
日本的治臺措施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
中華民國時期
戰後的政治
戰後的經濟
戰後的藝術與文學
我們的人民與政府
人民的義務與權利
政府組織
聚落與人口
聚落類型與生活差異
聚落的演變
臺灣人口的變化
臺灣的區域與交通
More
首頁
嗨!臺灣你好
認識我們的家園
海洋中的家園
臺灣的自然環境
山海之歌
氣候變奏曲
生活的泉源
臺灣遠古的故事
追尋臺灣遠古行
悠遊臺灣史前行
探訪臺灣原住民族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臺灣的明鄭時期
唐山過臺灣
開墾拓荒建家園
移墾社會的發展
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傳統社會與生活
傳統文化的展現
清末現代化的建設
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外力衝擊與現代化建設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英勇的抗日事蹟
日本的治臺措施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
中華民國時期
戰後的政治
戰後的經濟
戰後的藝術與文學
我們的人民與政府
人民的義務與權利
政府組織
聚落與人口
聚落類型與生活差異
聚落的演變
臺灣人口的變化
臺灣的區域與交通
外力衝擊與
現代化建設
五下p.12.pdf
5下1-1歷史動畫-清末現代化的開端
派兵攻打牡丹社部落
1874年日本出兵攻打牡丹社,後牡丹社投降。日本在南臺灣因氣候炎熱、瘧疾的因素,軍事500多人死亡,不想再戰,以撤軍換取清朝的賠償。1874年清朝與日本在北京簽訂條約,清朝支付賠款,日軍完全撤回。
圖1 日軍率軍攻打原住民是意圖。日本藉口琉球受其保護,出兵攻打屏東。
圖2 屏東牡丹鄉門村入口處的路崖鞋面上,設置一系列的彩色壁畫,題為「西鄉從道侵臺始末」 ,以圖畫方式來講解牡丹社事件。「西鄉從道」是當時侵臺的日本將領名字。
五下p.13.pdf
沈葆楨
沈葆楨駐臺的時間為1874~1875年。重要功績有──1.交通建設:開山通道、建八通關古道。2.農業開墾:廢除中國大陸人民渡臺禁令,鼓勵人民來臺開墾,三年後才收租賦。3.行政區規畫:增設郡縣。4.經濟實業:以機器開採基隆煤礦,備置輪船航行臺灣與福建間,並於安平建新式炮臺(即億載金城)。
沈葆楨
開採山地資源
清末時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因臺灣西岸平原墾地不敷使用,移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東部仍有未開發的土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遷徙墾殖較難,沈葆楨提議遂受眾歡迎。繼而勘查臺灣全島形勢,擬開發橫貫道路三條,包括北路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彰化林圯埔至花蓮璞石閣、南路屏東射寮至臺東卑南。
圖3 億載金城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四周環繞著磚石砌成河壁的護城河,是臺灣第一座西式炮臺,也是中國近代海防史上中藥的史蹟。
億載金城
圖4 恆春城已有百年歷史,位於恆春鎮的中央。建於清光緒元年,歷經四年完工,有東門、北門、西門、南門等4座城門,如今只有東門保存較完整。而除北門在近郊區外,其餘三座城門皆在城鎮中心。
五下p.14.pdf
清朝與法國爆發戰爭
法國一直想取得中國的藩國越南,便在1883年率軍攻打中國。1884年法軍強行接收越南諒山,軍艦擊沉福建水師艦隊,進犯臺灣的基隆、淡水,遭到守軍擊退。1885年法艦侵擾浙江沿海,遭清軍發炮還擊,艦隊敗退,清軍在中越邊界上又擊退法軍。1885年中法簽訂條約,中國承認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
巡撫
臺灣建省後的最高行政長官。巡撫的官制,始於宋朝的巡撫大使,其職責為巡視安撫地方;明、清時期以巡撫為地方官,正二品。依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總攬一省或一地之軍、民、刑、政,地位稍遜總督,但仍屬平行。有總督之省,則理民事不干軍政,若無總督,巡撫遇事可以專主,省中所設之布政使(掌錢糧)、按察使(掌刑名)歸其節制。
臺灣建省是1885年還是1887年?
最初,沈葆楨因為發生牡丹社事件,被清朝政府派遣來到臺灣,統籌治理臺灣的事宜,他曾經在1875年向中央提議讓福建巡撫移住臺灣,但沒有為清朝政府所接受。
等到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攻打臺灣的雞籠、滬尾等地,但遭受到清軍抵抗而受挫,最後退兵。清朝政府意識到臺灣海防位置的重要性,中央與地方的大臣都贊成將臺灣升格為行省。於是,在1885年清朝正式宣布臺灣建省,並任命當時人在臺灣處理各項事務的劉銘傳為臺灣巡撫。
但是建省的相關行政工作,一直拖延到1887年才正式完成,因此針對台灣建省的時間點,出現1885年和1887年兩種說法,例如:位於臺北市中山堂附近的「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石碑,其碑文為「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臺灣改行省,令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而臺灣建省後,原本預定將省會設置在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市),但是修築省城的作業一直沒有進展,臺灣巡撫便留在臺北處理公務,臺北為實質上政治的中心。最後,於1894年臺灣巡撫邵友濂上奏,建議將省會改置於臺北,才成為名副其實的臺灣首府。
圖1 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年間,為了確保臺灣北部海岸的安全而設。清末修建的炮臺大致有:基隆二沙灣炮臺(海門天險)、獅球嶺炮臺、白米甕炮臺、大武崙炮臺;新北市滬尾炮臺;臺南市安平區二鯤鯓炮臺(億載金城);高雄市旗後炮臺重新改建、雄鎮北門炮臺;澎湖縣西嶼西台古堡、西嶼東臺、湖西拱北炮臺、馬公金龜投炮臺等。
基隆海門天險
圖2 欽差行臺為臺灣巡撫於西元1892年興建,為外地高級官員來臺北時之旅館及宴會、會議之用。甲午戰後,唐景崧曾將其改作「籌防局」,專司軍事布防之務。日治時期,欽差行臺曾為「臺灣總督府廳舍」,後成為臨時性展覽聚會場所。1932年,欽差行臺遷移至植物園後,作為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戰後,歷經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至今。
【MIT台灣誌 #422 】走進台北植物園 穿梭歷史綠隧道 part4
圖3 250多名淡水居民經3個月培訓、排練,只為演出一場發生在100多年前的淡水歷史故事「西仔反傳說」。西仔反是指中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
2016西仔反傳說精華版
概念平臺
在清朝領有臺灣初期,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設置城垣的規畫。後來因臺灣發生幾次變亂,基於防備上的需要,開始在各地方政府所在處構築城垣。初始城牆為圍木柵、種竹刺作為平藩或堆土堆,後來經濟較寬裕後便改以砌石和磚石。(資料來源:張建隆。1999。《看見老臺灣》。臺北:玉山社)
五下p.15.pdf
劉銘傳
劉銘傳駐臺時間為1885~1891年,有臺灣現代化之父的稱號。重要功績有──1.行政區規畫:增郡縣,除臺北府外,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另於中部(今臺中市)置臺灣府。2.財稅清理: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3.交通發展: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添購輪船, 遠達南洋;連接南北電線。4.農業推廣:種茶、植棉、栽桑、養蠶、水利灌溉。5.學校教育: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西式學堂。6.其他:設立電報局、郵政總局。
臺灣關鍵歷史人物 劉銘傳
電報
電報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文字轉成電碼傳送到遠方,翻譯成文字。 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撥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隨著傳真機的廣泛使用,電報機現在已經十分罕見。
圖4 現臺北市南京西路底即是清朝時的六館街。「六館」一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當時街上有6間茶行;另一是板橋富紳林家第4代林維源,因資助劉銘傳的各項建設及臺灣防務工作而為官,林家便於此蓋了六間相連的「欽差行館」,當地居民因而成為「六館仔」。
圖5 騰雲號蒸汽火車頭產自德國,後被購入臺灣,1891年開始行駛於臺北、基隆間的鐵路路段。
圖6 劉銘傳為增進臺灣對內及對外交通方便,架設臺灣與中國間的電報系統;為了培養人才,創辦西是學校,教授外國語言、數學等科目。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劉銘傳推動交通建設,促進了臺灣對外通訊和運輸的發展,有助於臺灣與外界的連繫、互動。
Report abuse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