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明鄭時期

58.pdf

中國明朝被興起的清朝勢力所取代

明朝末年(十七世紀),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不斷。中國東北地區的滿洲人趁機興起,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清朝時期。明朝滅亡之後,許多明朝臣民從事「反清復明」的工作。

圖1 1661年,鄭成功在何斌(曾任荷蘭通事,熟知台灣地理環境)引領下,通過鹿耳門,渡臺江內海,攻下熱蘭遮城。9個月後,荷蘭人受圍城斷糧之苦,於「三川臺」正式向鄭成功投降。1662年2月17日,8艘荷蘭船載著約兩千名荷蘭人離開統治了38年的福爾摩沙。而鄭成功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繼續沿用永曆皇帝的年號統治臺灣。

圖2 荷蘭人投降時,鄭成功與之簽訂了18條合約。

概念平臺

鄭成功籌措軍費的方式除了控制臺灣海峽的出入門戶,藉此向往來的商船收取通行費用外,另成立負責採買絲綢等精品的「山五商」與專責轉賣的「海五商」,以此賺取財資;商社的成立也為鄭成功蒐集不少軍事情報,因而常打勝仗。(資料來源:改寫自許耀雲。2002。《臺灣史》。臺北:小天下》

60.pdf

從事開墾與農耕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臺灣出現糧荒,因此將軍隊分11個鎮屯墾開荒,種植農作物;允許文武官員圈占土地,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以解決糧荒和大量土地未開發的問題。

圖1 新營與左鎮現位在臺南市;左營、前鎮與仁武則在高雄市。另外臺南市的林鳳營、柳營、下營等,也都是與鄭氏拓殖有關的地名。

由兒子鄭經繼位,在陳永華的輔佐下

1662年,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繼續他的抗清事業,並由陳永華輔佐。陳永華建設臺灣時,親往個遞教軍屯田;教民煮糖晒鹽、教匠燒磚;同時畫定行政區域,勵行里甲互保,使民眾安居樂業。貿易方面,在陳永華的策畫下,與南洋、日本、歐洲各國進行活躍的海上貿易;同時更突破清朝海進政策的封鎖,直接打開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但後來政經軍事失利,,從中國撤退。陳永華因為自慚「護駕西征無效」而鬱悶不樂,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竟病逝。民眾為感念他的的德澤,在今日臺南市府前路上的「永華宮」裡為他設神位;「永華路」同樣也是為了紀命名。

海外的貿易

清朝為了阻絕明鄭王朝和中國的貿易往來,遂頒布「禁海令」與「遷界令」,規定「片板不許入海」及強迫沿海居民往內地遷移30公里,此政令導致百萬人餓死並產生大量渡臺謀生存的人潮。正因清朝封鎖鄭氏對中國的經濟,以致鄭經時期除了和中國進行走私貿易之外同時也轉向日本,英國通商。

孔廟

1666年,孔廟於臺南落成。台南孔廟是全臺灣最早建立的一座文廟。鄭成功領臺初期,由於軍務繁忙,無暇顧及文教建設。直到1665年,陳永華眼見在臺的各項措施已漸次就緒,為了提倡文教事業,便奏請當時在位的鄭經興建「先師孔廟」,經過兩次上奏,才終於打動鄭經,決定採用陳永華的建議,為臺灣的儒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2 明倫堂位於臺南孔廟主體的東側。根據「文化部」資料,孔子思想發展成後來的儒學,「明倫」兩字,是要了解宗法制度下的人際關係與儒學對社會的認知,可以說是儒學的基礎,因此儒學體系的學校講堂,包括臺南孔廟,多以「明倫」作為主要的名稱。

61.pdf

圖1 開元寺位於臺南市,原來稱作「北園別館」。明朝永曆年間,政經戰敗於金門、廈門,被逼退守臺灣,內心甚為鬱悶,便建造這處居所,兼作母親頤養天年的住處。初建之時是座庭園宅邸,清朝康熙年間才改建為佛寺。

圖2 施琅,福建晉江人,因懲治一名部下與鄭成功發生衝突,鄭成功殺害其父及其弟,於是施琅改投清朝。康熙22年率大軍入臺,鄭克塽投降,施琅因征臺有功,被封為「靖海侯」。

清朝派遣施琅進攻臺灣

1681年清康熙皇帝排除眾議,啟用背叛鄭氏的施琅為福建水師都督,擔任攻臺總指揮,因而熟知臺灣狀況的施琅為清朝建立了汗馬功勞。施琅於1683年7月8日,率領300餘艘船隻及兩萬餘名兵員,經過一星期戰鬥攻下澎湖島後,用計將俘虜送返臺灣,散播謠言已動搖民心。同年7月31日,鄭氏政權派遣使者至澎湖島傳達要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2日,施琅率兵不流血占領臺灣,歷經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代的鄭氏政權就此閉幕。

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重要歷史人物:鄭成功、陳永華、施琅。
歷史古蹟:孔子廟、永華宮、鄭氏家廟、延平郡王祠。
地名:臺南市的新營、下營、柳營、左鎮、林鳳營;高雄市的左營、前鎮、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