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經濟

p.42.pdf

土地改革

臺灣的土地改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三七五減租,當中規定租期一律改為六年,在租期中非因法定事故,地主不得終止租約,以保障佃農權利。第二階段為公地放領,而放領耕地由政府委託臺灣土地銀行徵收,使無地之農民取得所有權。第三階段為耕者有其田,做法是減低田租,保障農民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其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

1. 公務員解說耕作者如何擁有自己耕地的政策。

圖1 政府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晒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

p.43.pdf

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即是以工業生產為經濟命脈的社會,是繼農業社會或傳統社會之後的社會發展階段,臺灣在1950到1960年代之間,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以及出口量的倍增,使臺灣的經濟起飛。

1. 民國50年代,鳳梨、洋菇和蘆筍是臺灣出口「三罐王」,因罐頭以出口為主,多以英文標示。

圖2 鳳梨、洋菇、蘆筍曾為臺灣罐頭外銷主力,有「三罐王」之美名,民國40年代,臺灣鳳梨公司與臺灣糖業公司均投入鳳梨罐頭生產,產量超越日本統治時期。民國50年代初期,農復會研究裝罐與殺菌技術,開發洋菇罐頭;民間改良蘆筍罐頭,冰開發出罐裝蘆筍汁。56年「三罐王」曾高居全臺外總額12.3%。至70年代,受東南亞的競爭,逐漸轉型成內需產業。

3. 加工出口區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圖為成衣工廠。

圖3 民國50年代,臺灣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紡織品出口國之一,位居外銷產值龍頭,出口營收支撐臺灣整體經濟發展,也讓臺灣成為亞州四小龍之一。

p.44.pdf

1. 十大建設郵票。

十大建設

1960年代末期至1979年,政府推動的國家級重要基礎建設工程。內容包括:南北高速公路(今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臺中港、蘇澳港、中正國際機場(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大鋼鐵廠(今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大造船廠(今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學工業、核能發電廠。

2. 北迴鐵路是為了連接當時東、西部的火車運行,便利臺灣東、西部的往來。

圖2 臺灣北迴鐵路,1970年代臺灣十大建設之一。北起宜蘭蘇澳新站(原南聖湖),南迄花蓮站(原花蓮新站),全長約81公里,1980年全線通車,為臺灣環島鐵路中兩條非日治時期完成的鐵路之一,另一條為南迴線。

3. 臺中港的闢建是為了減輕基隆港高雄港的負荷,並促進中部的發展。

圖3 臺中港自1971年起分3期施工。第3期於1979年底開工。全部工程完成後,營運量可達1100萬船運噸,居全省第3位,次於高雄和基隆。

4. 中國造船公司(今為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具有支持航運、貿易等任務。

圖4 成立於1973年,於1978年與「臺灣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合併改組後,以「中國造船公司」進行營運,,並於2007年3月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擁有高雄、基隆兩個造船廠,公司大股東為經濟部。其為臺灣唯一大型造船廠,擁有世界第四大的百萬噸級船塢,在貨櫃輪手持訂單排名全球第六、亞洲則排名第四。

p.45.pdf

圖1 臺灣第一座科學園區在新竹設立。

圖1 1980年12月15日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即以塑造高品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基地為宗旨,至2003年止,園區內共設立370家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半導體、電腦、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新竹科學園區為台灣高科技產業之重鎮,20餘年來帶動國內經濟發展,並締造了揚名世界的經濟奇蹟。

2. 臺灣早期做汽車零件代工,民國75年第一輛自製國產車誕生。

4.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臺灣首枚自主研發的衛星。

3. 透過電腦模擬產生的虛擬世界,可以讓使用者身歷其境觀察,並與虛擬空間內的事物互動。

圖3 虛擬實境是利用電腦技術模擬出一個立體、高擬真的3D空間,當使用者穿戴特殊顯示裝置(VR眼鏡)進入後,會產生好像處在現實中一般的錯覺。在這空間中,操作者可以藉由控制器或鍵盤,在這個虛擬的環境下穿梭或互動。

圖4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說明: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是由我國太空中心自主設計發展的,其計畫目標如下:

1.建立衛星本體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掌握核心元件設計與製造能量。

2.建立光學酬載儀器自主發展能力及傳承設計,發展關鍵元件與技術。

3.落實衛星遙測技術與應用,延續服務福衛二號國內外遙測影像使用者族群。

4.推廣太空科學任務,支援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