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政治

p.38.pdf

1. 孫中山先生(西元1866~1925年)見末政府腐敗,成立革命組織反,經過多次的起義,終於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

圖1 孫中山先生1866年出生於廣東,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2歲赴檀香山就讀,18歲回到中國,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曾經三次來臺,第一次是1900年來臺策畫惠州起義;第二次是民國2年(1913年)討袁失敗後,來臺商議國事;第三次是民國七年(1918年),當時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從汕頭經臺北東渡日本。

2. 政府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接受日本投降」典禮,宣布臺灣光復。

圖2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國民政府任命陳儀出任首任行政長官,負責接受日本在臺灣的投降事宜。

p.39.pdf

社會菁英

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指出何謂社會菁英,但通常這類人會擁有較多的資源、財富及社會地位,比如:醫生以及法官和律師等,都是社會上普遍認為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菁英。

1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的碑文內容。

圖1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的碑文內容,敘述二二八事件發生過程。

2. 為推動族群和諧,許多縣市設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圖為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紀念碑。

圖2 為推動族群和諧,許多縣市設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和平紀念碑設計意義節錄如下:1.鐵架:避雷針的形狀,採自基隆港碼頭起重機的鋼架,說明鎮壓二二八事件的軍隊是從基隆碼頭登岸。2.算盤的珠子:算盤上的珠子,兩個二相加等於四,相乘也等於四,怎麼算都不會得八,一定是人算錯了,這意思是說二二八事件正是人為的錯誤所造成的悲劇。3.立方體:大自然是一圓球體,沒有立方體,立方體是從圓球體上切割而成的,故以立方體的事件,說明自然的秩序已因人為的錯誤而破壞,希望再以人為的力量恢復自然的和諧。在此有象徵住在臺灣的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從此和平相處,不再分彼此。

p.40.pdf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是在共產主義的影響下,於1921年在中國大陸成立,並於1949年取得政權的政黨,且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成為該國唯一合法執政黨,在中國大陸地區經常簡稱為「黨」。

戒嚴

戒嚴是政府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與秩序,所採取的軍事管制措施。而臺灣的戒嚴,由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至1987年總統蔣經國宣布同年7月15日起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之久。戒嚴範圍含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他附屬島嶼。

p.41.pdf

輿論

輿論,即公眾意見與言論,在報紙上發表的社論,也屬於輿論的一部分。而公眾的輿論,也常常會影響到政府的決策,或使新的政策與律法產生。比如蔣經國先生在社會輿論的導向下宣布解嚴;華龍勞工的抗議,也催生了勞退新制

2 報禁解除前夕,報社開始倒數計時,此後媒體走向百家爭鳴的時代。

圖2 民國76年,國民政府宣布解嚴,民國77年1月1日宣布報禁解除,開放報社登記申請,報紙每份發行張數解除三大張的限制,由黑白印刷發展至現在的彩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