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通稱 C.S. Lewis,1898-1963),31 歲時(1929年)由無神論者改信「基督宗教」【Christianity,「耶穌基督」建立教會,分裂成:
羅馬公教(中文翻「天主教」)、希臘正教(中文翻「東正教」)、新教各教派(中文統翻「基督教」)】,因曾經歷長時間理性掙扎,對阻礙西方知識分子接受基督信仰思想牢結了然於心。
在其護教性的論著中,已有中譯本的,除了本書外還包括:
《大榔頭寫給蠹木的煽情書》〈The Screwtape letters〉、《夢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 )、《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和《神蹟》(Miracles)……等書。他也嘗試將救贖福音轉化成醒世寓言和神話小說,如《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內容摘要】
訪間談愛的書籍不少,但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辯證」和「實例」說明,引導人思考經常觸及的課題 —— 「愛是什麼?」,到最後以
「愛主是件容易的事嗎?」作為結尾,藉以激發讀者以自然的方式,從具體的生活、與近人的關係當中,去省思自己與主的關係。
就「需求」的角度而言,人世間的愛可區分為兩種:
無所求的愛(GIFT-Love), 如:父母對子女的愛,明明無法參與子女的未來,但仍甘心為子女辛勤工作。
有所求的愛(Need-Love),如:嬰兒對母親的愛、人類對上主的愛,當人意識到無助時會渴求。
為此,不要輕率將「有所求的愛」等同於「自私」,往往那些對母愛、友情毫不在意的人,反而才是最自私的人,至少有一種「有所求的愛」(對上主的愛),是可以讓人達到最健康的精神狀態。
只是,一種獨特的引申接踵而來:人「與上主最不肖似」即匱乏、卑微、無助時,才會與上主接近。關鍵在於不能單靠「形象」上的相似,而是「愛德行動」上效法耶穌,值得注意的是:
「愛,當它膨脹為神的那一剎那開始,就會淪落為魔。」
少了這個安全閥,「上主是愛」,很容易被人顛倒成「愛是上主」。
若以人們彼此的「關係」來界定,愛可分為下列四種:
親愛(Affection)~依戀、親愛之情:
一種同時可在人與動物身上發現的愛,具包容、謙卑和平凡的特質,常見於父母之於子女;需留心當不是基於母愛本能或是對方的需求時,會掉入滿足自己「被別人需要」的陷阱。
友愛(Friendship)~真正的朋友之愛(而非只是同伴之誼):
是各種愛中最「不自然」的一種,最不本能,也沒有生存上的必需性,占據他們心思不是彼此,而是一種位於前方的共同目標;需留心當結黨在一起,可能變成一群孤芳自賞的貴族。
情愛(Eros)~戀人‧夫妻之愛:
愛情的標誌,就是願意與愛人共享不幸,這是愛情的崇高。其危險也潛藏在它的崇高之中—— 聖化一切行為,讓身置身其中者,敢作原不敢做的事。
大愛(Charity)~恩慈的屬天之愛:
唯有這種愛的扶持,各種「屬世之愛」才能常保甜美。此並非貶低人類之愛,而是指出其真正光芒維繫之所在。
很多時候,至親好友的「不可愛」,常會為我們生活帶來困擾,但此正是促使我們把屬世之愛轉化為大愛的「契機」。上主降世為人,不是把屬天之愛縮減為屬世之愛,而是把屬世之愛帶入屬天之愛中。
只是,在轉化過程中,常遇到一個難處:在於我們會過猶不及——不少基督徒團體或家庭—— 無論在言行上都極為熱衷,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對雞毛蒜皮之事塗上一層神聖色彩。
恩慈,應該是一種更「沉潛」、「不自覺」的心態。儘管如此,沒有一種人類的愛不潛伏著讓人走火入魔的危險,我們仍不要吝於去愛,因為......
「除了天堂外,能讓人完全不用冒愛的風險所在,只有地獄。」
最後,針對將「屬世之愛」轉化為「屬天之愛」的難度,作者引述了人們所關心,也常引發討論的問題:「到了天國,我們是否還會和逝去的親友或愛人再續前緣?」
合理的回答是:「要看人所說『愛的關係』是哪一種而定。」
作者肯定的說,在地上愛過的人,不管你多愛他們,只要你對他們的愛是徹頭徹尾的屬世之愛,在天國碰到他們就不會感興趣了。我們在地上的親友之所以能激起我們的愛,是因為他們在某一方面肖似上主,愛他們太多不會構成問題。
有問題的是:我們沒弄清楚「自己真正愛的是誰」。
這個「承認逝去的摯愛不是我們的真愛」的答案,對於「仍處現世」的我們,的確很難接受,但也是迫使基督徒去正視一個「掛在嘴邊」的事實:唯主是我們的真愛。
所以,「愛主是容易的嗎?」
這個「人與天主間的私密問題」,需懇請天主在人的內心喚起一種對祂的「激賞之愛」,這是所有禮物最值得嚮往的一種。有了這種愛,就沒有甚麼成不了的事。
只是,對於軟弱又起伏不定的人來說,這會是一生努力的課題,就像聖奧古斯丁所說:
「我是為祢而生的,所以,在未回歸到主身邊以前,我們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安寧。」
back2base blog相關聯結:從傷痛到希望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