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腦中有情

【作者簡介】

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著/洪蘭 譯。

約瑟夫‧李竇,為國際知名腦心理學專家,擔任美國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Henry and Lucy Moses講座教授。

洪蘭,為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教授,長年推廣腦科學、心理學之通俗著作。

【內容摘要】 

情緒──這種每個人都有,知道它卻不知道該如何下定義的東西,科學家們看法眾說紛紜。本書藉由神經系統的內部來了解情緒。

【大腦各部位所具有功能是一個「綜合性」系統】

「情緒」不是大腦和心智所擁有或可以製造的,它只是我們在談論大腦和心智時,為了方便起見而賦予的一個標籤。心理學教科書常把心智分成許多功能:知覺、記憶、情緒,此對劃分研究很有幫助,但實際上大腦並「沒有專門」負責知覺、情緒的系統,而是「許多」神經系統在做的事。 

 

大腦各部位所具有功能乃整個功能系統的一部分,所以該功能是一個「綜合性」系統的性質,而非單獨一個區域的功能。如:大腦皮質厚區的視覺皮質區,是決定我們是否能看得見東西的關鍵,假使這個區域受損,就會變成盲人(儘管眼球、視網膜、視神經是完好的)。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雖然人會刻意「營造調整」情緒的「情境」,使情緒自動被「激發」出來,但我們對於情緒的「反應」,沒有「直接控制」的能力。意識對情緒控制很微弱,情緒卻很容易氾濫意識,這是因為從情緒到認知的神經通道,比認知到情緒的通道來得強

我們常不明瞭為何今天心情不好;有時候很和藹,有時態度很惡劣。而這些行為的發生,往往不是來自我們「以為」的理由,而是源自自己「不知道」的理由

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的第一層分析,通常是該刺激的物理性質,我們可以取得大腦計算的結果(what) 。但是,無法得知計算的過程 (How),其需進入長期記憶儲存的地方,然後和「以前儲存」之「類似」訊息比較,讓你知道「現在看到」的東西為何,甚至「回憶」起與該東西「相關」的經驗,此歷程是造成一個「有意識」的記憶 (意識內容),但對於得出此結果的「過程」,並「沒有意識」。

【人沒有自己所認定的那麼理性】

最不可捉摸的「心象」,也是「無意識」歷程的結果即使是意識最喜歡的行為工具 ──  說話,也是潛意識歷程展現的成果,我們並沒有特意安排對話句子文法結構,因根本「沒有足夠時間」計劃。

我們之所以「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因為它「入侵」(不論正面或負面) 意識的心靈。正確的「內省」報告,通常是在引起此行為或信念的刺激「很明顯」的原因下才會發生,沒有達到意識內容的刺激處理,還是可能「內隱」地儲存在某處。

當鮮明和可能的刺激不存在時,人們就會「找理由」並去「相信它」,人的決策通常不夠理性,不少行為是在完全「知道後果」下仍「故意」去做。情緒真正的原因,不一定是當場的刺激 ── 可能是「藉題發揮」,它很可能是儲存在記憶中的某個歷史原因

【情緒引發一連串生理反應】

 

外在環境的情緒刺激製造出內臟器官的反應,這些內臟器官的反應再送大腦整合後,變成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知覺。緊急反應的產生是表示「交感神經系統」正在發揮作用,它是自主神經系統 AN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的一部分。

ANS 佈滿全身,透過送出訊息到身體的各個器官,調整器官的活動來配合環境的需求。這些神經通到胃、腸、心臟、血管和汗腺、唾液腺,使我們感到胃痙攣、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手腳出冷汗、嘴巴乾澀……等典型的恐懼徵狀。

緊張狀態時,杏仁核會一直說「分泌」,而海馬迴會一直說「減慢」。假使緊張的情境一直持緒而沒有改善,海馬迴就會開始失去對分泌壓力荷爾蒙的控制。所以一隻飽受壓力的老鼠是無法學習和記憶與海馬迴記憶有關的作業假使壓力一直持續,不可逆的改變就會發生── 海馬迴的細胞開始萎縮,記憶就會永久喪失

【情緒和認知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心智功能】

情緒和認知兩者是「分開」的想法,但為「相互作用」的心智功能情緒不是情境的思考總合,也不是推理,當人們情緒激動時,亦不能透過陳述心中的想法來了解這個情緒

情境制約是「不經意」的學習,它不是某一個刺激,而是許多刺激的集合。在制約時,注意力會放在最顯著的刺激,其它的東西就成為「免費的附贈品」。許多動物終其一生都是靠情緒的自主反應,人類則不然。那些可以馬上由「自主轉到意志控制」的人,就會有很多額外的利益──情緒和認知功能的結合

不過,有許多事情如果我們不去想它,效果會比較好。像是走路,一隻腳在另一隻腳的前面,輪流交替下去;有東西靠近眼睛時,眼皮會眨一下。倘若每一件事都經過思考,行為和心思功能就退化到爬的地步。

【潛意識、意識與情緒記憶間的關係】

我們不完全了解大腦如何掌握一個情境,得出一個可能的反應,預測不同的反應可能的結果,並給這些不同反應優先順序和加以選擇。這個行為無疑的,是大腦中最精密的認知功能。從目前的研究成果得知:它一定在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 (prefrontal cortex),假使這個區域受傷,人們就無法計畫該做的事。所謂前額葉病人即指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某做同件事的人。

前額葉就像海馬迴一樣,也會因壓力而改變。假使前額葉因壓力過大而失去功能,它會使杏仁核如脫韁野馬,也可能使原先被消除的制約恐懼重新出現。這也顯示:消除的僅防止恐懼行為出現,內隱記憶並未抹去→情緒記憶未因行為的消除而被擦掉而只是被制約。

有意識的回憶(conscious collection)是當我們在聊天時用到「記憶」這個名詞所指的意思。「形成」新的記憶的地方,與「儲存」它的地方是不一樣。長期記憶至少有兩個階段,一開始時需要顳葉的參與形成長期記憶,後來需要新皮質區的參與。有情緒成分會使記憶特別鮮明、清晰。在某個情境下,身體自然釋放出腎上腺素時,該記憶就會記得比較清楚,即所謂的鎂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

嬰兒期失憶症是因為海馬迴很晚才成熟所致,大腦必須要在它的神經細胞成長,並和其它地區的神經細胞連結後,才能行使功能。但其他區域已成熟且可開始工作,所以雖然沒有學習的意識記憶,但可學習不少東西。

【「統合」情感和理智】

外顯、意識的記憶是「長期記憶所儲存的訊息」加上「現在的心情」,「重新組合」後建構出來的,即使一個非常正常的海馬迴所形成的記憶,也受到記憶「當時提取」之間所發生「經驗的扭曲」。

並不是每一個碰到創傷經驗的人都會發展出恐懼症,有的人的大腦,由於遺傳基因結構或是過去的經驗,比較容易對創傷經驗有某種特殊反應。大腦皮質與杏仁核的連結在靈長類遠大於其他動物,這顯示一種可能性:當這兩者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大時,大腦皮質可能會逐漸增加對杏仁核的控制。

情緒可以有正常的後果,也可有病態的後果。情感和理智之間的掙扎最後可能會被解決,這個解決不是以新的皮質認知去「壓過」情緒,而是以比較和諧的方式「統合」大腦的情感和理智

back2base blog相關聯結:天才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