焗腦伯公
撰稿人:謝秀蓮(三鶯社大學員)
1885年清政府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並於北臺灣執行「開山撫番」政策,招募近山地區的客家人致力於茶與樟腦的生產。原來居住於五寮淺山地帶的泰雅族人不滿傳統領域被漢人侵入,與腦丁(採樟工人)的衝突加劇,導致 凶悍的泰雅族人「出草」的番害事件層出不窮,令腦丁們心生畏懼。採樟工人於茂密幽暗的原始山林披荊斬棘,面對巨大高聳的林木,產生對山神的敬畏之 心,每新闢一採樟處,皆尋覓合適的岩洞或大樹下,以簡易的石頭堆砌,並視為「福德正神」神靈祭拜之,也就是客家人所謂的「伯公』,此因採樟腦應運而生的伯公廟,後人稱之為「焗腦伯公』。
土地公民間信仰中位階最低的神祇,也是我們最常祭拜的神明,客家人視祂如家中長者般敬重,故稱為「伯公」。據當地耆老說,採時期五寮里的 「焗腦伯公」最多曾高達數十座,後因山林不再開發,地處偏遠無人到達多已荒廢,目前僅存約12座,如菜園地及近五寮街上的廣福宮即是由較偏遠山上遷下來重建的。
早期樟腦的經濟價值除醫藥用外,更應用於製造無煙火藥及合成樹脂-賽璐珞,被視為象牙、玳瑁的替代品,可製底片、桌球、梳子、眼鏡框等。